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党课讲稿:精准把握经济发展新航向(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党的二十大立足的历史方位是新时代新征程。2022年5月17日,党的二十大文件起草组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四点要求,其中第一点就是把握历史方位。他强调,“把面临的形势分析透,把握住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点,是起草好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前提和基础”。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改革开放新方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精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理论逻辑、实践特征和战略部署,归纳起来就是五大特征、九个本质要求、“分两步走”战略安排以及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五大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特别强调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这就是我们要把握的历史方位。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要把握好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和历史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促进国际
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就是强调我们要立足于做好自己的事情,更好地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各国共同发展。这一方面,对于我们自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另一方面,面对外部环境变化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这一国际形势,报告指出:“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中国愿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这里,报告对“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强调,体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有助于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有助于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第二,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第三,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扩大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影响力,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第四,中国坚持积极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由此可见,今天的中国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展现了一种中国气度和世界胸怀。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对西方国家在关键技术上的“卡脖子”,在意识形
态领域上的“卡脑子”,在国际话语体系上的“卡嗓子”,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
二、中国奋进的基础和主要任务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对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对全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正如报告所指出的“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这是把中国发展放到世界发展全局中考虑,强调通过中国发展推动解决更大的世界问题。
那么,如何推动中国新发展?就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一百一十四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八点五,提高七点二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2013年-2021年的近十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近十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持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我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排名世界第10位左右,到2010年首次超越日本排名世界第二位,至今仍稳居世界第二位,与美国的差距明显缩小;
而且在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20年,相继跨越60、70、80、90、100万亿元大关,在2021年更是突破110万亿元,达114.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2012年的1.8倍。人均GDP实现新突破。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8097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增长69.7%,年均增长6.1%;
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连续3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经接近世界银行的高收入国家门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放在首要位置。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我们要注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条件在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这要求我们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牢牢掌握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发展是为了什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八个方面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主要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总的来说,要实现这些总体目标,就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另外,我们还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一方面,我国的各项规章制度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另一方面,要让更多的中国规则、中国标准将走向世界。2022年11月4日,习近平主
席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我们要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增强各国发展动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三、胸怀天下,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要在这一过程中,积极主动迎接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2016年,G20杭州峰会通过的《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全面阐述了数字经济的概念,明确“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从这一定义上看,数字经济包括了信息经济、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移动经济等一系列经济活动。可以说,抓住了这些经济活动,就可以引领这个时代,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新的动力。
深刻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要充分认识数据要素的新特征:第一,供给的充裕性,体现为数字化存在、存在数字化;
第二,使用的共享性,体现为共享、共用且赋能;
第三,价值的叠加性,体现为数据即劳动、即价值;
第四,功能的融合性,体现为融合和引领;
第五,产权的复杂性,体现为个体数据小价值、大数据大价值。
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趋势和规律,主要在于:第一,技术主导,智能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如元宇宙的发展;
第二,数据驱动,数据的关键地位和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第三,业态融合,企业边界和行业边界日益模糊;
第四,平台支撑,驱动平台经济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形态;
第五,时空泛在,推动形成人机物三元连接的新时空;
第六,规则竞合,安全和发展成为各国战略博弈的焦点。正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所指出的: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观念的形成都是不断运动的,只有运动的抽象即“不死的死”才是停滞不动的。因此,我们要掌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经济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工业革命以来,我们不断追求制造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高满意度。而现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展软件在制造业各环节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打造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在谁来生产(who)方面,从生产者到产消者,如定制化生产、C2B。在生产什么(what)方面,从功能产品到智能互联产品,如无人汽车、智能产品。在用何工具(which)方面,从能量转换工具到智能工具,如3D打印、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等装备。在如何生产(how)方面,从“试错法”到“模拟择优”,从实体制造到实体虚拟融合,如虚拟仿真、数字孪生。在在哪生产(where)方面,从集中化到分散化、从批量化到个性化,如网络化制造、分享制造。
新“技术—经济范式”呼唤七个方面的创新探索。从制度创新、科技原创
(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创业)、金融创新(创富),到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再到领先市场的探索,最后成为创新型国家。由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在数字技术上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基因技术、精准医疗等方面。正如西方学者马丁·雅克所说,19世纪,英国教会世界如何生产,20世纪,美国教会世界如何消费,如果中国要引领21世纪,它就必须教会世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要在这一过程中,积极主动迎接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相关热词搜索: 党课 航向 讲稿 党课讲稿:精准把握经济发展新航向版权所有:方远公文网 200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方远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方远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070125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