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学入行论有什么体会和认识(3篇)

时间:2024-09-08 17:16: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学入行论有什么体会和认识

  

  第七课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寂天菩萨造的《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主要是让我们趣入菩萨的行为、菩萨的学处。没有发起菩提心、没有修菩萨行,我们的身份、名称都还是一般的凡夫人、世间人。只有在我们的相续中产生菩提心、开始落实菩萨行的时候,才能称之为菩萨。菩萨必须具有某种法相,具足某种条件、标准,才能称之为菩萨。第一必须要发起菩提心,第二必须要修持殊胜的布施、持戒等菩萨行。

  现在我们要趋入菩萨行,就要跟随寂天菩萨的指引,逐渐让我们的心从庸俗的世间人的心、从追求自私自利的心转变为开始生起菩提心,开始关心众生的利益、关心圣教的利益,关心和自己无关的其他人的福祉等等,像这样我们的心会逐渐调柔,我们也要做利益他人的布施、持戒等等这些行为。只有这样行持之后,我们才能真实的称自己为菩萨。如果还没有真正趋向菩萨行,通过学习《入行论》逐渐让自己有所改变,也是我们学习这部论典的殊胜必要。菩提心的教授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殊胜的佛果、菩萨果,另一方面也能暂时让我们身心愉悦,通过取舍因果的方式,安住在清净的正道中。这就是直接的必要和间接的必要。

  学习《入菩萨行论》实际上也是我们前世修来的福报,如果没有这样的福德,则根本没有办法听闻这样殊胜的菩提心的教授。虽然《入菩萨行论》的词句看起来不怎么难,但它所表达的含义(因为是帮助我们从自私自利的心态当中彻底的扭转,趋向于成佛的意乐,趋向于

  菩萨的行为的缘故)非常深,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多花一点工夫。

  首先,要认识我们的心和菩提心之间的差距,再认识我们的行为和菩萨行之间的差距,了知之后让我们的心和行为逐渐趋向殊胜的菩萨道,这是非常有裨益的。

  前面的课讲了《入菩萨行论》前面的一些内容,通过四法的宣说,通过其他方式让我们了知顶礼句和立誓句的含义。

  今天我们从第一品开始学习。第一品是《菩提心利益》,宣讲菩提心的利益是非常关键、重要的。按照华智仁波切的科判,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是“菩提心胜宝,未生令生起”。如果我们还没有产生菩提心,那么通过学习前三品就可产生、发起菩提心。菩提心从无到有要通过殊胜的方便——学了“菩提心的利益”、“忏悔罪业”和“受持菩提心”这三品,可以帮助我们相续中从无到有产生菩提心。第四、第五、第六品是生起之后不退失。第七、第八、第九品是不退的基础上再再增上。第十品就是回向所有修学菩萨行的善根于众生和成佛道。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是通过宣讲菩提心功德、菩提心利益的方式,让我们想要发起菩提心。对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必须有清晰的了知,就比如我们在世间做事情,做这个事情之前,我们要了解能够带来什么好处——给我的团队、我的家人带来什么好处。如果做这个事情对我、我的亲朋好友、我的团队等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就很有兴趣去做。如果通过观察,做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利益反而有很多过患,我们就会放弃这件事情。

  我们现在要生起菩提心,就必须要了知菩提心到底有什么功德、利益。第一品宣讲了很多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通过学习第一品,就知道修菩提心、发菩提心,是能够对自己产生很大利益的。虽然从究竟的角度讲,菩提心的功德侧重于利他,但是在学习菩提心之前,多少还是会考虑学这个法对自己有什么利益。因为我们现在刚刚开始接触菩提心,关心的还是与自己的利益有无关系。如果我们发现菩提心的修法对我们没有利益、没有功德,就不愿意学了。但是我们学习了《菩提心利益》这一品之后,知道它能增长善根、消除罪障,在轮回中能带来很多利益,为得到这些利益,就愿意去发菩提心。虽然究竟来讲菩提心是利他的,现在学菩提心利益这一品,好像又是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二者之间看似有个小小的矛盾,其实我们最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出于自己的利益去了知它的含义和利益也不是不可以。毕竟我们是初学,对于广大无边、非常清净伟大、一心一意利他的菩提心,现在还没有办法站在那么高的位置上去体会。所以最初的时候寂天菩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发菩提心,我们就能够得到如是的功德、如是的利益,也相合于我们现在的心态,宣讲对我们有利益的法。

  随着学习《入菩萨行论》的深入,我们就会发现,寂天菩萨会把我们的心从考虑自己发菩提心能得到什么利益,逐渐转移到利益众生上面。菩提心本身就是圆满的利他之心,这个心远远超越了世间中所谓的爱心。菩提心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利益的对象不只是人,其他所有具有心识的众生都是它所利益的对象,而且最终目的是要把和自己结缘的所有众生全部安置于解脱成佛之地。我们通过观察了知菩提心

  的本体之后,世间中有哪种爱心能够和菩提心的本体相比?实际上根本就无法相比。菩提心是一心一意利他的,虽然我们最初的时候考虑到它能够利益自己——如果自己发了愿菩提心,能够得到什么功德,多少有点自利心。但是随着学习《入行论》的深入,自利之心通过不断的学习修练,逐渐都会转变成利他之心。这也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一种方便。“先以欲勾牵”就是先告诉你发菩提心有什么好处;“后令入佛智”——学习之后,我们的自私心越来越少,利他心越来越多,逐渐真实趋入于利他的菩萨道。佛陀、菩萨讲法也是通过这个方便,逐渐让我们从当下庸俗、执着的心态中脱离出来,趋向殊胜、伟大、清净的菩提正道。这是在标题上稍微介绍一下本品的内容和含义。

  还有一个就是讲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它本来具有这些功德,它的功德利益本来就很大,所以,第一有必要让我们对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有所了知,让我们愿意发心;第二告诉我们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就是有这么大,如果我们一旦发起了利他心,发起了菩提心,一定能够得到这里所讲的种种功德。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二、入者之意乐;三、趋入之方法。

  所入的自性从三个方面讲,前面讲了一些内容,现在从所入的本体、自性来进行观察。首先是入者的所依补特伽罗,谁来入这种菩萨行?是某某众生或我们要趋入于菩萨行,即入者补特伽罗种种的身心

  状态;第二是入者的意乐,就是发心,入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发心趋入的;第三是讲趋入的方法,通过什么方式趋入的,讲这三个含义。

  丙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分二: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我们要趋入菩萨行,补特伽罗在什么所依上生起菩提心呢?实际上无外乎就是身、心两个方面。第一以什么样的身体作为所依才能生起菩提心,后面讲到暇满难得的人身是最能够生起菩提心的载体、所依,这是很重要的;第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也是很稀罕的。第一是身体的所依——暇满人身很稀罕,第二个是意乐的所依——具有福德的心也很稀罕。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菩提心是非常清净广大、深入的善妙之心,这样一种菩提心,必须要有很深厚的福德基础才能生起来。如果我们的心经常产生邪分别念、邪见,产生很多非福德之心,在这些污秽的心态中产生不了很清净的菩提心。菩提心非常清净,它已经远远超胜了为自己获得解脱的小乘出离心,也超胜了一般的世间人为了自我的利益而谋取福德之心,它完全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这种心非常清净,这种清净的心态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善妙的所依——福德之心,具有福德之心才可以产生清净的菩提心,而这样一种福德之心是很稀罕的,非常稀少。

  暇满人身也很难得,具有福德之心也很稀罕。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已经有了想要修持福德之心,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获得

  的。我们现在获得了之后,它可以作为产生菩提心的身所依和心所依,它就是最好的条件、最好的载体。最好的所依就是这个暇满难得的人身和想要修持福德的殊胜善心,这两个科判就是这样的。

  丁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

  暇满人身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这个科判和颂词主要是宣讲了身体的所依暇满难得。菩提心是很清净、非常伟大的一种心,这种心在什么身体上面最为圆满、最能够发起呢?佛菩萨告诉我们,暇满难得的人身最能够引发殊胜的菩提心,在这个所依上菩提心最容易产生。为什么这样讲呢?在经论中也有过记述:一些大鹏、腹行的大蛇、旁生、天人,它们听了佛讲解大乘妙道之后,也会心生欢喜发起菩提之心。所以发菩提心的所依不单是人身,其他身体也有发起菩提心的可能性,也能够发起菩提心。但是从能够发起的角度而言,最好的身依是什么呢?佛陀在经典中再再宣讲,最好的身所依无外乎暇满难得的人身。第一是人身,第二是暇满难得的人身,在暇满难得的人身上发起菩提心最容易。现在我们拥有了最好的身体、载体,既然拥有了,就应该好好珍惜暇满的人身,以这个所依修持菩提心、产生能依的菩提心,这个机会是非常难得的,得到了我们就不能轻易放走。

  下面我们开始观察暇满人身的道理。

  “暇满人身极难得”:这样的暇满人身是非常难以获得的。在一些

  注释中,要想获得暇满人身有三个条件,而这三个条件都不太容易具足。

  第一个条件是持戒,必须要具足十善业道,或者具足五戒以上的戒律。总而言之,必须修持一种断恶的善法,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要修持布施、安忍等善法;第三还要发清净的愿,发愿自己的善根以后获得暇满人身,这三个条件都不好具足。第一是持戒,有时候看起来持戒很容易。环境对于修行者持戒的影响非常大,现在整个环境很污浊,世人都是在鼓吹拥有妙欲、享受人生等等,这些都是与清净的修道之心或者清净的持戒之心有冲突。我们要守持清净的十善业道比如五戒等,必须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所以深入观察的话,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很乐意、很圆满的持戒,其他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条件,要得到人身就必须持戒。

  第二是要行持布施、安忍等善法。得到人身之后,要让人身具足修道的顺缘,就要通过布施来获得财富,通过安忍来获得一个不太难看的相貌。我们要具足各种修道方便,虽然获得人身,但是如果自己不自在:比如财富很短缺,为了养家糊口,必须每天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去打工、去挣钱,试想一下,哪里还有时间去修法呢?所以虽然得到了人身,但是没有通过布施、安忍等等来获得拥有修法的机缘、财富,实际上我们也没有办法圆满修学佛法,这个条件也不太容易具足。

  第三是发愿。发愿我的善根要为后世获得暇满人身而回向,基本上很多人都没有这样做。虽然修持了十善、布施、安忍等善法,但是

  没有发愿获得暇满人身,就无法成就能够真实修持殊胜法义的暇满人身。暇满人身和普通人身是不一样的,暇满里面有闲暇和圆满,具有闲暇和圆满的人身是能够修行佛法的人身;而其他不具足闲暇和圆满的人身,顶多是个普通的人身,就如现在的很多世间人,虽然具足人身,但不是暇满人身,在他们身上不具足修法的机缘。暇满人身一定是能修持佛法的人身,这种人身极其难得,非常稀有。我们现在得到了暇满人身,就要好好珍惜。

  “既得能办人生利”,既然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就要让暇满人身成办最大的利益。成办什么利益呢?人生的大义。人生的大义是什么?利用暇满人身修持出世间道、修持菩萨道、修持殊胜的佛道,这就是我们利用暇满人身成办的最大利益。而不是世间人认为的:利用人身可以挣钱、拥有很多资具、让自已的生活很幸福很圆满。虽然这也是一种利益,但不是人身最大之利。暇满人身能够做其他人身根本做不了的事情。普通人身做不到的事,就是修道之事。暇满人身既能修道,也能做一些普通的事。我们面临这个双选择,如果用这个人身既能够修道,也能够成办其他利益,那是非常圆满的。

  利益应分主要和次要。暇满人身和普通人身的功效不一样。普通人身只能成办人身的暂时利益,而暇满人身除了成办暂时利益之外,还能够成办普通人身无法成办的增上生、决定胜、或者菩萨道的功德。“既得”,既然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就要用暇满人身成办人身的大义,就是要发菩提心,修持菩萨道。这是主要利益。

  在《前行》等有关暇满人身的修法中,用了很多的比喻让我们了

  知:暇满人身第一是难得,第二是珍贵。因为珍贵所以难得,因为难得才珍贵,容易得到就不为珍贵。世间中很难获得的东西,如如意宝,这种东西很珍贵,就是因为它很难具足获得的因缘。如果像土石一样遍地都是,那还有什么难得,也就不珍贵了。真正能够具足暇满人身的因缘非常难,人身确实非常珍贵。为什么珍贵呢?珍贵在哪个地方呢?珍贵之处在于:普通人身、旁生的身体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暇满人身就能做到。暇满人身不是一般人身,平时我们如果不好好观察,感觉人身很痛苦,天天找麻烦,又是生病,又是身体不好,又是心情不好,觉得人身没有什么价值。实际上以佛、菩萨的智慧眼光看来,愿意修持佛法的暇满人身的确非常难得,得到之后我们要善用人身,不要用暇满人身做普通人身能做的事情,不要浪费了。

  一般人追求妙欲、钱财、家庭幸福,追求过得舒适等等,都是人的本能。作为修道者,当然不能停留在本能的阶段。如果把目标定在本能阶段,这种发心和行为与旁生差不多。我们看过描绘动物世界的一些纪录片,动物对组建家庭、营造房屋,也是非常善巧的。如果我们的人生目标也如此,只满足本能需要,实际上和旁生差不多,已落到旁生的层次。既然生而为人就具有超胜之处,我们能够以暇满人身来追求菩萨行,抉择万法究竟的实相,这一点旁生和一般人根本做不到。既然我们得到人身,应该把人身的利益目标定在菩萨道、定在帮助众生的上面,真正能够成就大涅槃。所以目标要分清主要和次要的利益。

  成办利益的次要目标是,作为欲界有家庭的修行者,用此人身还

  要成办很多世间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把修行目标定得高一点。出世间的主要目标定在修持佛法、修持菩萨行、菩萨道上面。“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如果我们今生没有以暇满人身成办最大的利益,“后世怎得此圆满?”后世怎么能够再次获得暇满人身?暇满人身不是运气好碰到了,也不是通过权力、权势来获得,得到一个暇满人身必须具足因缘。今生我们获得了暇满人身,是因为前世修持了暇满人身的因缘。如果今生精进修道,成办了人生的大义,在成办人生大义的过程中,也具足了后世再获得暇满人身的资粮,这是个良性循环。今生虽然获得了暇满人身,但是依靠庸俗的心念执著世间的快乐,没有用暇满人身去修持应行的善法,就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浪费了暇满人身,第二因为浪费了暇满人身的缘故,没有进一步修持后世继续获得暇满人身的因缘,所以后世就没办法获得暇满。未获得暇满人身,就很有可能堕入到恶趣中,堕到庸俗人身中,就没办法再有圆满的机会修持佛道。

  最好的修持佛道的时机就是现在:我们正在听法,我们正在修道,我们正在遇到殊胜的教法,我们现在也有一种想要修道的心。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怎样让这个修道的心保持下去,逐渐增上并达到圆满。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生起了它的违品、障碍,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把负面心态完全遣除,让自己的心永远保持在追求菩萨道、追求佛道的境界的殊胜意乐中。

  下面讲颂词的含义。〖如云:“地狱饿鬼与旁生,边鄙以及长寿天,邪见佛陀不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断除了其中所说的八种无暇,因而称为闲暇。〗暇满人身是具足暇满的,既然具足暇满,什么是暇?什么是满?暇是指闲暇,以什么标准作为闲暇呢?远离了八种无暇的状态称之为闲暇。八种无暇有四种是属于非人类,四种属于人类。

  首先说四种非人类:“地狱饿鬼旁生长寿天”。地狱众生的痛苦过于激烈,无论寒地狱还是热地狱,一旦堕入地狱中,极其痛苦,根本没有闲暇、没有机会来修持佛法,堕地狱是根本没办法修法的。

  第二个是饿鬼界。饿鬼界的饥饿感非常强烈,每天为了寻求饮食,在不满足的饥渴中到处游走,这种状态也是没办法修法的。比如我们有一两餐没有吃饭,就感觉非常饥饿,内心被饥渴的感觉占据了,这时让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没兴趣。肚子吃饱了,心中不慌了,这时听法、做其他事情才容易。饿鬼不是一两餐不吃饭,而是恒常性的得不到饮食,这种状态也是没办法修法的。

  旁生虽不像地狱受严重的寒热痛苦,也不像饿鬼永远找不到东西吃,主要是处于一种呆笨的状态。没有智慧的缘故,没有办法念咒修法,极大多数的旁生无法修行,虽然也有具足特殊因缘的旁生在佛菩萨面前听闻佛法获得解脱的情况,但是非常稀少。旁生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没办法听闻佛法获得解脱,愚痴呆笨的缘故没办法修法。

  第四是长寿天。长寿天是一种天人,他在人间时修持无想定,修持无想定的缘故,死了之后投生在长寿天中。刚开始入定时有一个想法,最后出定时有一个想法,中间很长的时间都是不起一念分别,不起一念分别,也就根本没有造任何善法。这种长寿天,不能听闻佛法,不能思维佛法,不能修持佛法,总之称之为无暇,没有空闲修习佛法。

  11属于人道的四种无暇之处:

  第一就是边鄙地,边鄙地就是边地。边地有时指很偏僻的地方,也指虽然很繁华,但是没有佛陀四众弟子游行之处,也称为边鄙地。这些地方都是没有佛法的,生在边鄙地的众生称之为无暇。

  第二是邪见。虽然出生在佛法兴盛的地方,但相续中有严重的邪见,对佛法、对修佛法的人有严重的邪见。有严重邪见的人,是不能修持佛法的,断绝了修佛法的因缘。

  第三是佛陀不出世,叫暗劫。如果佛陀不出世,整个世间都没有三宝名称,连三宝名称都听不到,何来修法?这也是一种无暇之处。

  第四是喑哑。喑哑就是六根不具。看不见法本,听不到声音,对学法、修法造成障碍,也是一种无暇。但有一些眼睛看不到的人,通过别人的帮助,也能念佛号,也能发愿。有的眼睛不好但耳根还算好,可听别人讲法,也知道修持念咒的方式,这个还可以。如果眼睛看得到,耳根听不到,也可以做一些顶礼转绕的事,还算好一些。绝大多数眼睛看不到、耳根听不到的人,都算是无暇。

  断除了这八种无暇,称之为闲暇。我们看看自已,没有生在地狱饿鬼旁生,没有生在长寿天,没有生在边鄙地,没有生邪见,也没有生在暗劫,也没有生于喑哑之处,如此就称之为闲暇。

  下面我们讲十圆满。暇满的暇是闲暇的意思,暇满的满,就是指圆满,圆满是指能有修法机缘。〖如云:“为人根具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佛出世间与说法,法住入教有施主。”〗前两句是指五种自圆满,后两句是指五种他圆满。注释中首先介绍五种自圆满:

  12第一〖身为具足男根或女根的人。〗颂词中讲“为人”,这是指比较正常的人。有些特殊业力的人,同时具男根女根,或者男根女根都不具足,如天生的黄门,都不堪为修道所依。此处所指是具足男根、女根的人。

  第二〖转生于地界中土。〗中土有两种:一个叫地界中土;一个叫佛法中土。佛法中土指佛法兴盛的地方,哪个地方佛法兴盛,这个地方就叫佛法中土;还有一个是地界中土,比如印度金刚座为中心的城市,叫地界中土。转生于佛法兴盛的地界,叫转生中土。

  第三〖眼等诸根完整无缺。〗颂词中讲“根具”,“根具”就是眼根、耳根等诸根都完整无缺。可用眼根看佛像、看经书,可用耳根来听法,可用舌根和其他人讨论法义、提问或者传道。除眼、耳、舌等身根,还有一个意根。意根就是头脑很清醒,可以思维问题,这是主要的根。

  第四〖断除五无间罪因而使业际无有颠倒。〗业际无倒是指自己没有造五无间罪,没有以五无间罪为因,而让自已业际颠倒,这是比较重的业际颠倒。还有一些五无间罪以外的,如经常杀生、偷盗、做一些非法行,如此业际已经颠倒。应做的没做,不该做的做了,善恶因果互成颠倒,就成了业际颠倒。断除了五无间罪为首的很多恶业,称之为业际无倒。

  第五信佛法。〖对如来的律法有信心因而称为信佛法,〗这方面是指以律法为主。佛陀的教法有经律论三藏,这里指对佛教的律藏产生信心。律法是能够调伏自心的殊胜方便,能够让自已修持善法、断除

  13恶业。对律法有信心、对佛陀的经藏、论藏都有信心,这个称之为信佛法。

  〖这以上是五种自圆满。〗“自”的意思就是在自身上需要具足的因缘。“圆满”就是修法的机缘在自身方面具足,这个称之为五种自圆满。

  下面讲五种他圆满:观待他方所具备的修法机缘称之为他圆满,共有五种。前面颂词说过“佛出世间与说法,法住入教有施主”,就是指五种他圆满。

  第一〖佛陀现身于世〗。佛陀出世,给世间带来了光明。有了佛陀出世,才出现了三宝、佛法;佛出世了,我们才具足修法的因缘。如果佛不出世,我们不可能有修法的因缘,这是观待他相续而具足的第一个圆满——佛陀现于世。

  第二〖宣说佛法〗。如果佛陀已出现于世,但是未宣说佛法,对众生也没有利益。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灵鹫山二转法轮,广严城等处三转法轮,现在才有三转法轮的教典住于世间,宣说佛法、讲解佛法。

  第三是圣教住世。〖因为有见谛的补特伽罗而使佛法得以住世〗,即是有见到诸法自性的、见谛的这些圣者,让佛法得以住世,这是比较严格的标准。从不太严格的角度,可指有修学佛法的方法住于世间,如世间有可以修学的经典、论典等,也可称为佛法住世,还没有隐没,称为教法住世。

  四是入教。〖根据圣者的证悟而开示教言令有缘者趋入佛门〗,叫

  14“入教”。自己趋入佛门是依靠圣者证悟的语言,是观待了圣者证悟之后的教言令我们趋入佛门,所以称为他圆满。

  第五是指〖有提供资具的施主,这是指为利他众的慈悲〗。有施主意为:对出家人来讲,要顺利修行下去,自己一心一意修持的缘故,不去从事农工商等事情,要靠施主们提供资具,才可以顺利修行。这是指为利他众的慈悲心,〖这五种是他圆满〗。这五个他圆满要观待他方才具有修法机缘,所以称为他圆满。

  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即十种圆满,加上前面讲过的八种闲暇之处,一共有十八个方面,称为十八暇满。〖具足十八种功德的人身实在是极为难得。〗因为拥有这样的人身才有修法机缘,若不具备这样的人身,修法不可能圆满,也无法顺利修行佛法。

  〖《华严经·佛暖处传》中云:“遣除八种无暇亦难得,清净圆满闲暇亦难得。”〗遣除八无暇是很难得的,因为要远离八种无暇,必须要具足很多因缘。要离开地狱,就不能造粗重的业;要离开旁生,离开饿鬼,都不能造相应的业,这是很难的。“清净圆满闲暇亦难得”:遣除八无暇之后,获得清净、暇满的人身非常难。有人说:我已经得到了,有什么难得的?从实际意义上分析,才知道人身是非常难得的。知道难得,就应该把它当成最珍贵的物品使用,用在最应该用的地方。什么是最应该用的地方?前面我们分析过,修行佛法是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其他的世间劳作之事,一般的人身都能做,一些旁生也会做,所以不是该用之处。最该用的地方就是修持菩提心、修持利他心、修行菩萨道,这是最应使用之处。

  15〖这般暇满的士夫具有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能力。〗这样的人身暂时可以获得人天快乐,转为人或天人,在天界中辗转增上快乐,比如从三十三天到夜摩天等辗转增上;决定胜是指涅槃或者解脱,具有这样的能力。获得暇满人身修持善法,第一能得到增上生的快乐,第二能得到决定胜的安乐,都是依靠暇满人身得到的。

  〖在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的此时此刻我们务必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奉行善法。〗这是在教授我们要珍惜暇满人身。暇满人身这么难得,这么宝贵,居然被我获得了,就好像是乞丐在垃圾桶里捡到一个如意宝一般,他会想:我这样的身份居然会捡到如意宝,是不是在做梦?是不是假的?同样我们也要想:这么难得的暇满人身,具足这么多功德,现在居然被我获得了,我居然获得了修行正法的能力,应该非常高兴、欢喜。有时候想:我是不是在做梦?因为虽然非常难得,而现在我们确实获得了。

  既然获得了,我们要利用这个暇满人身,时刻精进,兢兢业业奉行善法;我们要利用这个暇满人身,获得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快乐。

  〖假设在这个时候没有修持有利于自他的善法,那么后世怎么能再度得到这样清净圆满的人身?〗如果此时我们没有了知它的利益重大,也许会热衷于其他非法的事情,用宝贵人身做非法的事情,没有修行有利于自他的善法,浪费了暇满人身。后世怎么可能再度得到清净圆满的人身呢?

  〖绝对不会得到,〗因为因缘不具足了,因缘不具足的缘故不可能再得到。

  16〖因此,作者教诫我们,万万不可白白浪费、虚度人生。〗寂天菩萨也同样教诫我们说,千万不要白白浪费人身,不要虚度,要依人身好好取舍,好好修持菩提心。

  〖如经中说:“莫令如此闲暇无意义。”〗佛经中也是说,千万不要让这样的人身无意义地空耗。

  〖《致弟子书》中也说:“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胜菩提善种子,功德亦胜如意之宝珠,如是人身谁令空无果?”〗《致弟子书》是月观论师写的一部论,他曾经在那烂陀寺和月称论师辩论了七年自空他空的中观,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大证悟者,他给弟子们写了《致弟子书》,就如龙树菩萨给挚友乐行王写了《亲友书》。这是月观论师给他的弟子写的教言:“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胜菩提善种子,”说任何一个人得到暇满人身后,都可以借助暇满人身趋至于涅槃彼岸,完全可以超越生死大海,播下成佛的种子。“功德亦胜如意之宝珠,如是人身谁令空无果?”实际上暇满人身的功德远远超胜了如意宝的功德,因为如意宝珠只能满足吃穿,满足世间的种种所求如意,满足无病、照亮等利益,只能满足今生的利益,而暇满人身不仅能满足今生的各种利益,而且可以成办来世的利益,所以功德远远超胜如意宝,这样的人身谁会虚耗呢?有智慧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以上讲了第一个科判。下面讲第二个科判:

  丁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上面讲的是身所依,现在讲的是心所依。就是以心做为所依,在这方面产生菩提心,这种福德之心也是非常罕见的,很难以具足的。

  1一旦我们具足这样的心,也应该珍惜,让我们获得菩提心的修法。

  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首先打个比喻,好像是在乌云暗夜中,尤其月底二十八、九的时候,看不见月亮,非常黑暗,再加上有乌云盘据在空中,这样的暗夜是什么都见不到的。“刹那闪电极明亮”,这个时候如果突然出现闪电,这个闪电会照亮整个大地,显得非常明亮。同样的道理:“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世人的心就好像乌云暗夜什么都看不见,因为世人的心具足很多无明烦恼、罪障等,非常愚痴、黑暗,然后因佛威德力,就如闪电一下子把整个大地照亮一样,让世人突然萌生了想要修福德的一种想法,这不是很稀有吗?非常稀有。这样的黑夜中,出现这样的一种闪电,照亮了整个大地,就如在我们的心中,突然产生了想要修福德的想法,这是非常稀有的。既然我们萌生了想要修福德的意愿,就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契机,加入到修行广大福德善根的行列中。注释讲:

  〖例如: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偶尔依靠闪电的外缘一瞬间能使色法昭彰显著,现得极为明显。〗和颂词的意思是一样的,在这样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偶然出现的闪电会让色法显现得很清楚,虽然短暂,但是非常明显。

  〖同样,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时也能使由罪业所感处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尔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借助佛陀的威德之力,自己相续中也有某种善根,加上外在佛陀的加持,使处在黑暗中的世

  18人,偶而也能产生修持善法的念头。

  〖而这种心态不会屡屡持久不断生起,因而我们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实际上这种善心不会屡屡产生,有的人短暂生起就失去了。我们既然已经产生了,就应令其不断增长;就因不易产生,更要努力生起并增上。这对修道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入行论》也是不断增长我们的善心,学习教言也是天天修持我们的善心,最后当我们修行非常纯熟的时候,我们的起心动念就会自然变成一种利他心,显现一种菩提之心,这是通过训练,通过不断努力才可以增上的。如果只是由其发展,偶尔产生一种想要修善、想要利他的心,没有刻意去保护和发展,这样的善心终有一天会淹没在自己满是罪业无明的相续中,没办法通过自然的方式让它再再增长,所以我们要刻意发展这种善念,保持这样的善念。

  〖如云:“具备闲暇圆满之双翼,亦具现见善恶功过目,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岂非已入罪业之笼中?”〗颂词中这样讲:现在我们已经具足了闲暇和圆满的一双翅膀。闲暇是一只翅膀,圆满是另一只翅膀,就如大雁或老鹰一样,已经具足闲暇和圆满的双翼;也具足能现见善恶功过的眼睛,这个眼目也很重要,现在我们已经能够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能够区分这些的智慧眼目已经具足了。在这样的基础上,在这样的条件下,“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还是被今生的名闻利养的网罟所束缚,“岂非已入罪业之笼中?”难道不是最后已经进入了充满罪业的樊笼之中吗?意思是说我们已经具有了闲暇圆满的翅膀,也有了能够善见功过的眼目,应该

  1努力去修持如此殊胜的善法,应该翱翔在大菩提心的虚空中,不能被眼前一点点名闻小利所引诱,入于密林,被猎人的网罟所擒获,这是不幸的。老鹰就应该翱翔在虚空中,远离一切障碍;菩萨也具有闲暇、圆满的双翼,也有能够现见善恶功过的眼睛,也应翱翔在殊胜菩提心的虚空中,不要去贪图名闻利养,最后被名利网所擒。这样最后我们也会如一般的世间人一样,让已经具足的功德无法发挥其用处。这方面是修持菩提心、修持菩萨道的人应非常注意之处。这里是讲了“意乐所依福德之心”。菩提心是依靠强大的福德之心作为依靠的,如果没有福德之心,菩提心很难产生。这种福德之心,在颂词中也讲很稀有、很稀罕,所以当我们产生这样的善念时,应该刻意地去保护,让它数数地增长,在这种心态下产生菩提心。

  20

篇二:学入行论有什么体会和认识

  

  对名言警句理解与体会

  1.对名言警句的理解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人的一生很像是在雾中行走;远远望去,只是迷蒙一片,辨不出方向和吉凶。可是,当你鼓起勇气,放下忧惧和怀疑,一步一步向前走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走一步,你都能把下一步路看得清楚一点。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座右铭,有的是“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有的是“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还有的是“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而我的座右铭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它的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什么难的事,只要用心去做,就会成功。

  “往前走,别站在远远的地方观望!”你就可以找到你的方向。在人生路上顶天立地的身影,就是我们直刺苍穹的坚强之箭!坚强,真的是一种能力。

  如果我们注定无法改变这个世界的残酷,如果我们注定无法遏制生命路途中将要面对的艰难困苦和逆境厄运,如果我们注定要一个人孤独的经历一生的磨难与挫折,那么就让我们学会坚强。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人生没有一劳永逸的开始,也没有无法拯救的结束。

  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就没有理由绝望。

  生活中有太多的荆棘与坎坷,生活中也有着无数的意外与不测,生存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博弈场,我们在博弈中不可能不受伤,也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无惊无险。

  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难的事,只要用心去做,除非你不仔细地做,不认真地做,不用心去做,没有恒心地去做,那么你根本不要谈什么成功,因为你根本做不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将在我身边时时刻刻地提醒我,使我受益终身。

  坚强实际上是心灵的一种抗击能力。面对种种逆境或违缘,如果

  一个人的内心能够保持平静和安祥,而不堕入到痛苦、沮丧或恐惧的状态,我们会说这个人的内心比较坚强。

  自然界有适者生存的法则,人类也一样,唯有坚强才能挺过一个个难关,唯有坚强才能迈过一道道沟坎。坚强是一种信念,有了这种信念的支撑,我们就有了与命运与厄运抗衡的勇气。

  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无尽的潜能,每个人身上也都有着坚强与懦弱的一面,只要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坚信自己是打不倒的,那么潜藏在身体内部的坚强的力量便会勃然而发,你也就可以有足够的信心去迎接挑战。

  我们或许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把握现在。

  一个人的路总要自己一个人走,一个人的苦总要自己一个人受,一个人的泪也总要自己一个人流。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能将这一个独立的个体彻底的融入另一个个体的灵魂,所以我们必须独自承受成长的磨砺,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坚强。

  生命中有太多的挫折,让我们来不及去消化,它无声无息地来了。或许是在安静中,或许在喧闹中,它们不像蚊帐,静静地呆在那里,我们可以随时掌握它的动向,它也不会变质,不会突然变成凉席。

  但是挫折却会,也许我们正处在兴奋中,也许我们正在欢呼,下一秒它便向我们袭来,就像我们正在庆祝着高考结束的时候,殊不知,我们即将离开校园,以后便要各自天涯,以后要如何相聚。又是失意。

  而我们要做的是安静下来,要不慌不忙的坚强,要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缘便会相聚,无缘,我们注定错过。

  第一次摔跤的时候,我们不懂得什么叫坚强,只知道痛,当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重新站立起来的时候,我们明白了,擦干眼泪,忘掉疼痛,咬紧牙关挺过去,就是坚强。

  一句名言,往往能启发一个人的成功。

  它像一条五彩的花边,时刻镶嵌在我的心头;它像一股风,为我驱散眼前的迷雾;它像一盏灯,为我照亮前方的道路;它更像舵,使我把握住人生的小舟……学会坚强,勇敢地去面对所有的挑战。坚强的背后是血性的刚毅,坚强的背后是压不曲的脊梁。

  一生中一定要有一次这样的旅行:当某处风景突然闯入你心里,你不加思索地买了奔向它的票,没有计划也不求向导,像它闯入你心一样突如其来。无畏旅途遥远或前路艰险,无谓错过或恰巧遇见。

  归来时你会自觉很骄傲:终有一次,你在自己的风景里,不在别人的世界里。坚强是一点点磨练出来的,年轻的时候,我们倔强、轻狂而勇敢,我们敢于向一切未知的东西和旧的习惯势力挑战,那不是坚强,而是年少的无知和无畏。

  当生活的挫折、磨难与压力一次次将你绊倒,你又一次次站立起来,擦干眼泪凝望远方的时候,你目光中那种坚毅的镇定里写满的才是坚强。《入行论》中说:“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

  意思是说,做世间任何一件事情,只要长久地加以串习,这件事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古人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一件事情一开始看起来无论有多么困难,只要我们经常去串习,慢慢地就会熟能生巧。

  坚强的人,泪流干了依然会挺起坚实的胸膛,坚强的人,血流尽了依然还会有永不改变的信仰。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天底下没有办不成的事,就像《真心英雄》唱的“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所以,请大家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应该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地去拼搏才行,只有。

  2.名言警句+理解

  1).劝人珍惜光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寸光阴一寸金,存金难买存光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告戒人要诚信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战国思想家

  2.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3.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战国诗人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周,战国哲学家5.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汉朝经学家

  6.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韩婴,汉朝诗论家

  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畅泉,晋朝隐士

  8.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宋朝哲学家9.多虚不如少实。

  --陈甫,宋朝哲学家10.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杨简,宋朝学者11.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赛,英国作家12.言忠信,行笃敬。--论语13.欺人只能一时,而诚实却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英国学者14.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德国诗人15.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16.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

  --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17.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赛罗,古罗马政治家18.人如失去了诚实,也就失去了一切。

  --黎里,英国散文家19.诚实最好的政策。--弗兰克林20.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马克吐温

  (3).劝人宽容,凡事要看得开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4)坚强的意志\坚定的决心

  我成功是因为我有决心,从不踌躇。

  拿破仑一世

  名言警句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人性的弱点》

  名言警句

  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

  -佚名

  名言警句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名言警句

  (5)关于爱情

  真正的爱就要把疯狂的或是近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

  柏拉图

  名言警句

  (6)关于修身

  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宋)欧阳修

  名言警句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

  名言警句

  品德,应该是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

  些;举止,应该礼貌些。-(法)孟德斯鸠

  名言警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名言警句

  (7)人要时常自省——认识自己

  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

  (西班牙)

  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日本)

  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

  (德国)

  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马来西亚)

  给自己唱赞歌的人,听众只有一个。

  (日本)

  莫笑别人背驼,自己把腰挺直。(苏联)

  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

  (非洲)

  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每个人都知道鞋子挤脚的地方。

  (拉丁美洲)

  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

  (苏联)

  不会评价自己,就不会评价别人。(德国)

  如果你指挥不了自己,也就指挥不了别人。

  (美国)

  当面怕你的人,背后一定恨你。(英国)

  [学习学习]名言警句精选(音序排列)

  B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还有其它: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

  (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

  (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3.对名言警句的理解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人的一生很像是在雾中行走;远远望去,只是迷蒙一片,辨不出方向和吉凶。可是,当你鼓起勇气,放下忧惧和怀疑,一步一步向前走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走一步,你都能把下一步路看得清楚一点。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座右铭,有的是“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

  空。”有的是“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还有的是“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而我的座右铭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它的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什么难的事,只要用心去做,就会成功。

  “往前走,别站在远远的地方观望!”你就可以找到你的方向。在人生路上顶天立地的身影,就是我们直刺苍穹的坚强之箭!坚强,真的是一种能力。

  如果我们注定无法改变这个世界的残酷,如果我们注定无法遏制生命路途中将要面对的艰难困苦和逆境厄运,如果我们注定要一个人孤独的经历一生的磨难与挫折,那么就让我们学会坚强。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人生没有一劳永逸的开始,也没有无法拯救的结束。

  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就没有理由绝望。

  生活中有太多的荆棘与坎坷,生活中也有着无数的意外与不测,生存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博弈场,我们在博弈中不可能不受伤,也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无惊无险。

  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难的事,只要用心去做,除非你不仔细地做,不认真地做,不用心去做,没有恒心地去做,那么你根本不要谈什么成功,因为你根本做不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将在我身边时时刻刻地提醒我,使我受益终身。

  坚强实际上是心灵的一种抗击能力。面对种种逆境或违缘,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能够保持平静和安祥,而不堕入到痛苦、沮丧或恐惧的状态,我们会说这个人的内心比较坚强。

  自然界有适者生存的法则,人类也一样,唯有坚强才能挺过一个个难关,唯有坚强才能迈过一道道沟坎。坚强是一种信念,有了这种信念的支撑,我们就有了与命运与厄运抗衡的勇气。

  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无尽的潜能,每个人身上也都有着坚强与懦弱的一面,只要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坚信自己是打不倒的,那么潜藏在身体内部的坚强的力量便会勃然而发,你也就可以有足够的信心去迎接挑战。

  我们或许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改变不了

  过去,但可以把握现在。

  一个人的路总要自己一个人走,一个人的苦总要自己一个人受,一个人的泪也总要自己一个人流。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能将这一个独立的个体彻底的融入另一个个体的灵魂,所以我们必须独自承受成长的磨砺,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坚强。

  生命中有太多的挫折,让我们来不及去消化,它无声无息地来了。或许是在安静中,或许在喧闹中,它们不像蚊帐,静静地呆在那里,我们可以随时掌握它的动向,它也不会变质,不会突然变成凉席。

  但是挫折却会,也许我们正处在兴奋中,也许我们正在欢呼,下一秒它便向我们袭来,就像我们正在庆祝着高考结束的时候,殊不知,我们即将离开校园,以后便要各自天涯,以后要如何相聚。又是失意。

  而我们要做的是安静下来,要不慌不忙的坚强,要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缘便会相聚,无缘,我们注定错过。

  第一次摔跤的时候,我们不懂得什么叫坚强,只知道痛,当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重新站立起来的时候,我们明白了,擦干眼泪,忘掉疼痛,咬紧牙关挺过去,就是坚强。

  一句名言,往往能启发一个人的成功。

  它像一条五彩的花边,时刻镶嵌在我的心头;它像一股风,为我驱散眼前的迷雾;它像一盏灯,为我照亮前方的道路;它更像舵,使我把握住人生的小舟……学会坚强,勇敢地去面对所有的挑战。坚强的背后是血性的刚毅,坚强的背后是压不曲的脊梁。

  一生中一定要有一次这样的旅行:当某处风景突然闯入你心里,你不加思索地买了奔向它的票,没有计划也不求向导,像它闯入你心一样突如其来。无畏旅途遥远或前路艰险,无谓错过或恰巧遇见。

  归来时你会自觉很骄傲:终有一次,你在自己的风景里,不在别人的世界里。坚强是一点点磨练出来的,年轻的时候,我们倔强、轻狂而勇敢,我们敢于向一切未知的东西和旧的习惯势力挑战,那不是坚强,而是年少的无知和无畏。

  当生活的挫折、磨难与压力一次次将你绊倒,你又一次次站立起来,擦干眼泪凝望远方的时候,你目光中那种坚毅的镇定里写满的才

  是坚强。《入行论》中说:“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

  意思是说,做世间任何一件事情,只要长久地加以串习,这件事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古人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一件事情一开始看起来无论有多么困难,只要我们经常去串习,慢慢地就会熟能生巧。

  坚强的人,泪流干了依然会挺起坚实的胸膛,坚强的人,血流尽了依然还会有永不改变的信仰。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天底下没有办不成的事,就像《真心英雄》唱的“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所以,请大家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应该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地去拼搏才行,只有。

  4.作文

  通过一件事,写出对名言警句的理解

  我最喜欢的一则名言

  名言是我们生命中的一小部分,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名言,这些名言可以在我们失落的时候鼓励我们,成功的时候警告我们不要骄傲。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名言。我从小就喜欢一则名言,这就是孔子说的:“永不言败”。

  孔子是我们的先师,他备受我们尊敬,他是我们的榜样。他曾经说过:“永不言败。”我便根据这句话来做事,这句话使我不断在成长的道路上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有一次,我去图书馆看书,我看到了一本书,叫做:《孔子的名言》,这本书引起我的注意力,因为我听过老师会说:“孔子是我们的先师,他写的名言很多,你们要好好的读读这些名言。”因此我拿起了这本书看了起来。这本书中有一个词引起我注意,那就是:“永不言败。”我把这个词语记下来,让它久久的躺在我的笔记本里。

  有一次,我考试考得不好,我很失落,当我看到这句名言时,我领会到了,我不应该这么快就认输,我不能这么快就泄气,我不能这么快就说自己失败,正所谓:“永不言败”,就是:无论是多少次失败,你也不能认输,说自己失败了,因为在人生的路上有很多机会,你不可能永远的失败的。我想到这里,我便振作起来,向下一个目标前进……

  这句话使我明白到一些人生道理,让我明白,人不可以这么容易的认输。加油!我们中国不正是这样吗?

  5.名人名言以及对这句名人名言的理解要17条

  中国古代百句经典名言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14.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6.谁给我句名言警句加理解

  失败乃成功之母

  人生总会遭遇失败,总会有各种不如意,总会遇到挫折和不顺利,于是就有人寻找各种借口,为自己的失败和不如意找各种理由来掩饰,比如说:机会不好,遇人不淑,天时地利人和等等不利条件,才造成自己的失败,于是怨天尤人,成为掩饰自己不努力的种种借口。其实人生中失败和挫折都是不可避免的,即使自己努力了,因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的不足,对事物认识上的缺陷,都会造成失败和挫折,失败和挫折不是坏事情,那是你走向成功的必然阶段,常言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意思。

  我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人,明明自己努力不够,更多地是因为经验不足,结果高考落榜,做买卖赔本,办事情总是不圆满,造成不良影响后,不是从自己本身寻找原因,而是为自己找到各种借口,为自己的失败和挫折辩护。掩盖自己的失误和不足。

  每逢遇到这种人,我自然心照不宣,其实不管他们寻找什么借口,我都明白失败不是那些借口可以掩饰的,但是聪明人会很好分析那些失败的原因,从中找出事情固有的因果关系,找到失败的症结,失败使他们变得更聪明,更理性,更有思维的条理,从而为新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我最佩服这样的人,他们办事情不是凭借一时的热情,而是脚踏实地,认真务实,思想和学习精神让他们能虚心求教,对那些失败和挫折能认真总结,从中寻找成功的经验和可能,这样的人,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有些人,特别是近些年,不管是那些学子,那些商人,那些科研人员,那些生活在各条战线的工作人员,在整个社会压力下,都感受到失败和挫折的考验,我也经常可以听到那些悲观丧气的话,也为他们的失败和挫折感到深深的惋惜,对他们寻找的各种借口也听到很多,在这些失败者的眼里,似乎自己才是这个世上最值得可怜的人,但是由于那个瞎了眼的命运女神或者那位主宰宇宙的万能上帝无情的捉弄,才是他们与自己本应兑现的梦想失之交臂。

  人生就是这样,总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满意,失败,无疑是一件让人感受痛苦的事情,但是很多人不是理性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而是自以为聪明地发明了一种镇痛的良药——为失败找一个借口,借以遮羞掩丑,其实遮羞掩丑大可不必,谁人没有失败,笑话别人的失败,那原本就是一种不文明,不理智,也不很道德的事情。而鼓励别人从失败中寻找教训,从失利中找到继续前进的因素才是真正的为人之道。失败者也应该能很好认识自己,认识失败的原因,而不是用借口来推卸责任。

  大概就是因为有人找到了用借口来推卸责任的方法,于是,失败者明白了推卸责任的借口很受用,就自我产生了一种解脱的愉悦,于是当那种失败的痛苦再次袭来时,这些人还会如此寻找借口闪身回避,而不是从中吸取教训。

  哲人总是教导我们说;成功的道路上永远会挤满失败者,做事情,没有那件事情很容易成功,但是最后成功的人,只有那寥寥可数的几个真正锲而不舍,善于总结失败教训的人,也就是说,那些最终的成功者,它们必然有一种共同的素质——正视失败,那些正视失败的人,就是不会惧怕展览自己失败中的缺点和行为的不足,把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愚蠢行为”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别人来指点和纠正,即使是当命运之神举起皮鞭来抽打时,也敢于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承受,不要让我们蜷缩在借口的龟壳中,让借口成为我们那些缺点和不足的终身避难所,只有敢于真正刺刀见红,让自己能成熟地承受失败的教训,任何失败者都应该明白,承受痛苦就是为了避免新的痛苦,承认失败就是为了永远离开失败。

  为了拥抱成功,请你去认真对待失败吧,从中找到前进的新方向,但是却不要再找什么借口,这样你就离成功不远了,成功的喜悦永远爱惠顾谦虚谨慎,不屈不挠,永远冷静思考,善于总结教训的人。

  我们说,强者总是找到成功的机会,弱者总是找千百条失败的理由,西游记中遭受八十一难的玄奘,历经磨难,毕竟取得真经,哥伦布几经险境,几乎就要粮水断绝之下,还是寻找到美洲的新大陆。借口是懦夫的托词,因借口而放弃自己的理想,那种人永远是一事无成。

  实实在在做事,踏踏实实学习,认认真真研究,这样的人最后才能磨砺出生命的闪光,梦想与辉煌终究会在每个人的岁月上写下人生

  的评语,每个人应该相信自己,应该坚信,没有一片黑夜可以永远不被阳光照亮。

  7.名言名句感悟及理解

  共31条

  真正的才智是刚毅的志向。

  ——

  拿破仑

  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谁要是没有强烈的志向,也就不能够热烈地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中。

  ——

  凯洛夫

  勇敢坚毅真正之才智乃刚毅之志向。

  ——

  拿破仑

  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和青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志向不过是记忆的奴隶,生气勃勃地降生,但却很难成长。

  ——

  莎士比亚

  人所缺乏的不是才干而是志向,不是成功的能力而是勤劳的意志。

  ——

  部尔卫

  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

  赞科夫。

篇三:学入行论有什么体会和认识

  

  赤地花开的详细内容

  如何认识事物发展规律:

  寂天菩萨曾说,问题如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用。

  你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不称心如意、没安全感,你会懂得很多事情都不可强求,自己尽了心就好。斤斤计较于得失亦是无谓的。

  现在我逐渐意识到天灾和人祸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明确,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思想会指导人的行为,人行为的结果又会改变其生存的外部环境。

  如何修行内心:

  我们的心有一个特点,就是可塑性极强。

  我们修行,是修意念和言行。我想要笃定常新的意念,舒服自然的言行举止。

  我们的对手是强大的惯性,不要期待能靠一时的努力就扭转它。一开始就做好不断受挫的准备,会令我们坚韧,也走得更远。

  要温柔待己:不往内观照,无法真正消除迷惑。相信自己,才能相信别人。

  或放纵或苛责,始终无法平和,这是不懂得温柔待己。苛责让我们失去幽默感,变得越来越酸涩。怀着开放的心看待自己当下的体验,尊重自己的意念,不否认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依然知足和感恩,保持内心的庄严。带着幽默感去观察自己的傲慢、无知、冷酷、僵硬,它们虽然顽固,说到底不过是自心玩的可笑把戏,你弄清这把戏背后的玩法,就能逐渐不再被它迷惑。

  要谨言慎行:我们最微小的言行,都会有后果,会影响到自己和别人;所以我们有责任好好言行、自净其意;不能只顾眼前,为所欲为。为了让自己和他人快乐,我们将学会谨慎取舍身和心的行为。

  要明白因果:今生的遭遇不全是今生造作的因果,有一些是前世的因在今生成熟的果。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动都无法阻止果报的显现。所以有些痛苦在所难免,我们最好有所准备。逆境中,要想到这是我们的果报,不自责也不怪人。若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它,那么正在经历的痛苦不仅完结了一段旧的因果,而且还会成为一个新的善因,开启一连串正面的反应,所以痛苦也可以是新的契机。

  要开放虚怀:我们往往只能看见我们想看见的,而不是我们能看见的。只有以开放的心去看,才能真正看到。

  要克制负面情绪:负面情绪是指会给自他带来痛苦的内心活动,它会影响外在言行。负面情绪也终会过去,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是压制它。

  第一步是觉察,观察负面情绪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的破坏性、欺骗性何在。即使像愤怒那样狂暴的情绪,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也需要各种条件才能发展和壮大。负面情绪具有欺骗性,它让我们相信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保护和满足。很多时候,我们发怒是因为觉得这样我们会更强大,这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喜欢夸大内心的感受,尤其是负面的感受,虽然这样做会加重伤害,但我们因为不想把心打开,不想原谅某个人,或者不想面对真相,而宁愿相信自己深受伤害。有时让自己心碎比宽恕要容易、痛快得多。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显现很多负面的东西,对此保持敏感、警醒,是我们一辈子要去做的事情。认识到负面情绪的破坏性,才能保持对整体局面的判断力,做出明智的行动。负面情绪如果不治愈,下次它再现时能量会更大,它会慢慢挤走其他情绪,占满你的心。于是不论遇到什么情况,你都会习惯性地诉诸一两种负面情绪。凡事要想开一点,不去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的无益的想象中。仔细观察会慢慢发现,负面情绪的存在直接意味着幸福感的缺失,不克制负面情绪,就无法建设自己和大家的幸福。我们克制负面情绪,是为了让自己和他人,离苦得乐。

  要乐观知足:幸福感源自内心的强大和安宁,而仅仅克制负面情绪尚不足,还需要主动去培养正面、积极的心态与情感。什么是快乐呢?痛苦消失就是快乐。快乐的人生是从接受缺憾开始的,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心思单纯,生活简单就很好。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人之所以认为自己必须要这样那样才能快乐,完全是惯性思维在作怪。我们一直都有很强烈的贫乏感,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够令人满意,不妨学习欣赏自己的亮点,这样心情会开朗一点。原来给予是会让心感到丰足而不是贫乏的。乐观、知足是很需要培养的心态。调整心态从来不易,却很值得。

  要小心说话,不伤人,不造口业。

  要坦然面对逆境:坦然接受自己的处境,这不是意志力作用,而是来自内心的柔软和开放。逆境中不急于逃避或应对,而是放慢节奏,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去观察和感受。让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冲动牵着鼻子走。期望和恐惧其实是一个事情的两面,有期望就会有恐惧,而逃避会加强恐惧,不迎不拒让我们放松下来,才可能瞥见一切思想行为、欢喜哀愁背后的那个东西。

  要放松而不纵欲:放松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课。让自己放松下来,习惯时有的痛苦和不安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为自在。纵欲是人们逃避不安的习惯性方式。可它又会带来新的烦恼和问题。初衷是逃避痛苦,却带来新的痛苦,这会增加恐惧。

  如何待人:

  要包容亲密的人:亲密的人之间往往有太多执着。我们心里会有许多的期望和要求,要求对方完全理解、欣赏、领受、符合我们的心意,不然便感觉失落、痛苦。束缚在这种心态中,去爱就意味着去准备受伤害。

  这种满带着欲求的爱常常伤害彼此。对亲近的人,我们并不缺少爱,而缺少宽容和放松。当我们向他人表达善意时,如果不期待对方也做出相同的善意回应,我们就会更加轻松、投入。其实,内心越来越宽阔、坚强、温柔,这便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好的回报,也是我们快乐的源泉。

  要培养悲心:愿众生都远离痛苦,这就是悲心。痛苦让我们放下骄傲,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并透过它,体念到他人的恐惧、伤痛和烦扰。人常常因为体会到自己的脆弱而变得充满攻击性,试图以生硬和残忍来保护自己。悲心的训练反其道而行之,因悲悯自己而悲悯他人。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不是让别人痛苦,也不是让自己免受痛苦,而是以开放的心胸去经历痛苦。自己在经历痛苦时,努力保持住察觉,看到自己的情绪的变化,看到自己的反应,看到自己的脆弱、怨恨、惊慌,同时尽量把心敞开。悲心的基础是平等。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可怜那些处境不佳的人,那样我们非但不能分担他们的痛苦,反而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伤害。被人怜悯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人在困境中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平等的沟通。我们做的不是施与,而是分享。

  实际上,朋友之间相契相投、可以分担忧愁、分享快乐的这种关系,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其他很多关系的基础。合作共存,不仅是出于良善的需要,更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们也更深切地体会到人与人、人与世界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如果我们想最终免于痛苦,就不要伤害别人;如果我们想快乐,就创造条件让别人快乐。

  每个人都有良善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

  学着关爱别人,不要挑剔别人或好为人师。

  我们排斥他人什么,其实正反映出我们排斥自己什么。我们只有不排斥别人才能接受自己。嫉妒表面上是对别人的不满,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满。我们在哪些方面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对别人的嫉妒。

  为他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而高兴,就是随喜。

  关于佛法:

  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他不禁慨叹:所有众生都有一颗本自具足的菩提心。我们寻遍整个世界,发现佛法可以让我们的心得到安乐。

  佛陀的慈悲心和无量智慧,会对众生有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在面对死亡的时候。

  用一句话概括佛教信仰——信佛就是相信因果。

  轮回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地停下来。

  我常想:心向佛法确实需要胆识。佛法从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所有对安全的幻想。

  痛苦乃轮回生命的常态。根据佛陀的开示,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执。痛苦只是一时的感受,而感受随时在变化。认为事物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是一种错觉。世上没有一件事物是恒久不变的,所以我们拥有和经历的一切都会带来不安全感,这恐怕是无人能够幸免的一种痛苦。无常才是常态,受佛法的熏陶,在这片高原上生活的许多人们,都能坦然地接受生活中的一项基本的事实——无常。他们不认为事情必须按自己的心意发展才对。身处痛苦中,应该了知自己在痛苦中,痛苦就是痛苦,不要把它误解成别的。之所以观察和思考痛苦,是因为我们有可能、有希望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由于缺乏心的训练,一般人的心力微弱,如风中之烛摇曳不定,一个清净的环境对于修行至关重要。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传授的种种修心之法,于日常而超越日常,为自己创造一个随心携带的寂静地。

  善良可以说是学佛者最基本的人格。善良之心是一切世出世间功德的源头。

  佛法中讲的出离,是指出离烦恼。出离心是厌离轮回痛苦、追求解脱安乐的心。

  在修持佛法的时候,首先当升起出离心。出离心是指不贪恋希求六道中的享受和安乐,只希求解脱。解脱才是这一生最重要的最终的目标。

  升起出离心之后,就要在出离心的基础之上培养菩提心。菩提心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基础,有着翔实的建立步骤。

  当证悟无我时,困扰我们无量劫的痛苦才会在当下消失。

  把自己看得太重是我们又一个顽固的习惯。抓紧这个动作暗示着内心的恐惧,婴儿初生到这个陌生的世界,拳头是抓得紧紧的。因为我们一辈子都在担心失去,便一辈子都在抓取、囤积,缺乏安全感。从抓取转向舍弃,仿佛是个重大选择,而实际上我们别无选择。不管愿不愿意,我们一生都在失去。青春、欢笑、泪水、成败、爱恨,乃至整个世界,都会离我们而去。习惯布施的人比较容易习惯离去。

  但就是这样一个多灾多病、充满不确定性而且烦恼重重的人生,佛陀却说,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

  佛教徒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语、意,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

  于胜妙莲池中,次第花开,花开见佛,亲赌如来无量光,现前授予菩提记。次第花开,花开见佛,这也是我的心愿。

  放宽心的冥想法:

  给自己一分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的心在慢慢扩大。它很柔软、很有弹性,慢慢地,它把这个伤痕累累的自己包容进它的温柔之中。它扩大到房间、外面的院子、街道、行人、桥梁、城市、江海、山峰、天空、日月、星辰···专注在那种可以无限延伸的开阔感中。当你再次睁开眼睛,你会感觉好一点。

相关热词搜索: 学入行论有什么体会和认识 有什么 体会 学入行论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方远公文网 200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方远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方远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070125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