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2024察纳雅言,咨诹善道的作文(5篇)

时间:2024-08-20 09:00:07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察纳雅言,咨诹善道的作文

  

  高考文言文作文

  篇1:高考文言文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颜、赵、韩和魏都在同样的位置。这是朝廷,不需要用战争来战胜敌人。

  篇2:高考文言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是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是言,又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出师表》

  诸葛亮

  始皇帝创业不到一半,就垮了。今天他三分,益州疲惫不堪。这份诚意,也是一个关键的秋天。但是,禁卫军的大臣们在家里不知疲倦地工作,忠于自己志向的人忘记了在外面,他们也想向陛下报告先帝的非凡经历。

  真心实意,宜开圣庭,以先帝之荣,以大民之灵。不可取妄自菲薄,举例子,堵塞忠谏之路。

  在宫中,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宜惩罚和否定。如有犯罪之人,忠厚善良,应由本部赏赐,以示陛下谅解,不可厚此薄彼,使内外法不同。

  郭友志,菲菲,董云等。,侍郎们,都是正直、忠诚、纯洁的,都是根据始皇帝的建议。愚者以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要商量,然后实行,必定有利于大众。

  向宠,将军,性格好,军旅生涯顺利。他过去试过,始皇帝称之为能业,由公监督。一个傻子以为了解了营地的情况,咨询一下,就一定能让战线和谐,得到利弊得失。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我一身布衣,一心扑南阳,乱世甘冒生命危险,不求闻达做诸侯。始皇帝不以贱待臣,其指控不攻自破。他在草堂里照顾群臣,群臣对现世发生的事情心存感激,于是答应先帝赶走他。我被推翻已经二十年了,当时我被任命为败军,奉命临危。

  始皇帝知道我谨小慎微,所以万一崩了就派我去当大臣。自从被任命后,我一直夜叹,怕嘱托不灵,以伤先帝之识。所以五月过泸州,一片荒芜。今南已定,甲足。三军一决,北方定中原,荡涤羁縻,汉室复兴,重回故都。所以这个大臣向始皇帝报告,对陛下忠心耿耿。至于盈亏的考虑,守信则聚,失信则放。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掉、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询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现在离它远点,你会哭脸的。我不知道为什么。

  篇3:高考文言文冲刺

  高考文言文冲刺

  语境推断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依靠情节呼应和逻辑关系推断出其意义。

  修辞推断

  古人写的是工整的句子。这类句子结构一般比较工整,对应的词往往词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即在语境中运用并置、对偶、同义反复等修辞来推断相应位置词的意义。

  1、并列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2、对偶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3、同义复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组词推断

  古汉语中单音词占大多数,一词多义现象十分普遍。要确定一个多义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可以先把这个多义语素组合成几个双音节词,然后用替换法把这些词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就可以推断出一些词的意义。

  1、太尉尽辞去《段太尉逸事状》

  推辞

  去除

  2、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段太尉逸事状》

  败坏

  3、罪且及副元师《段太尉逸事状》

  涉及,牵连

篇二:察纳雅言,咨诹善道的作文

  

  咨诹善道,察纳xx——从《出师表》中看廉洁品质

  xxxx实验学校xx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此句出自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意思是说,征询治理国家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言论。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所写的《出师表》(我这里所说是《前出师表》),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究其原因,就是在这篇文中体现出一个优秀领导者的崇高素质,具体表现再依法治国、选贤举能,流露出一个领导者的崇高情怀,就是在现在,他依然是每位领导者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xxxx《出师表》是在xx后主建兴五年

  (227),率军北伐之时。他本是“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一旦被“先帝以驱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便“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所以“尔来二十有一年”,时刻保持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宏愿,清楚的认识到这是“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他忠于国家,忠于刘氏父子,也忠于职守,是他行动的指南和方向,也是他细想的源泉和行为的动力。正基于此,他表文中向他辅佐的对象——刘禅,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三项建议,言辞恳切,句句含情。

  他所提出的第一项建议“开张圣听”,即广开言路,就是要鼓励大臣们讲真话,让大臣们积极参与政事,从善如流,广泛纳谏。俗话说将熊熊一窝,诸葛亮深知这个道理,君昏则臣险,尤其是忠臣直士。整篇《出师表》,从头至尾,大部分都是对那位扶不起的阿斗的谆谆教诲。“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从司法、用人、执政、自修方面劝善刘禅,这可是在揭刘禅的短处,作为对一国之君的劝谏,他一点也不留情面,这需要勇气,需要将自身安危置之于外的勇气,诸葛亮做到了。

  /3他不仅以身作则对皇帝进行直谏,还要求那些忠臣良将也敢于直谏,不然则治其之罪,“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有这种气概和风范的领导者足矣让人敬佩。

  他所提出的第二项建议“宫中府中,倶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即严明赏罚。作为一千多年的政治家,诸葛亮已经认识到了,依法治国、平公执法的重要性,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要落到实处的。法律条文在运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对那些比较亲近的人犯法之后改怎么处理,这就有很大的浮动性,但诸葛亮却能做到公正不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李严身为尚书令,与诸葛亮一起在白帝城接受刘备遗诏辅政,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但是,当他因为粮草准备不足而假传刘禅命令让诸葛亮退军的真相大白之后,诸葛亮上书将他贬为庶民,流放桐梓;就算刘备的养子刘封,诸葛亮也根据他犯下的罪行,建议处死。并不因为他们地位的显赫而手下留情;同时,对有过失的人也不一棍子打死,给忍耐以自新的机会,如向朗与马谡私交甚好,马谡失街亭逃跑,他知情不报,被免官,后来,向朗悔改之后,又被起用为光禄勋;李严被罢官流放时,儿子李丰仍然被任用为朱提太守。而他自己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表文中,他主动想后主提出: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在职忧渎职,渎职必降职,必处罚,诸葛亮严守这一条戒律。试想,在他的率领下,百官还有谁敢胡作非为呢?所以能“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这样群臣同心,国家自然强大。一臣直而百臣廉,这一点既是现在的领导也应该谨记,特别是身居要位的更应该明白。

  他所提出的第三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建议“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即亲贤远佞。贤臣和小人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胸怀国家,后者则心藏私念;前者为国家的利益赤胆忠心,后者则为私欲巧言令色。所以,治理国家一定要选大批贤能的人,这些人不仅要有才,还要有德,就是所谓的德才兼备之人。于是在《出师表》中他向后主举荐了“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玮、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他们是国家贤臣,所以他要求后主对这些人应该“亲之信之”,宫中之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而不要独断专行。实际上就是把这些拿到

  /3国家管理上来,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只有这样“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相信这些贤臣,但并不纵容他们,明确的指出“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玮、允等之慢,以彰其咎”。其实这是一种严格的要求,对下属的深切爱护,这样既能保证为官人的廉洁又能亲近和下属的关系,这样的领导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诸葛亮一生清廉,他生于小农之家,卒于小康之家,并不因为他后来出将入相就大富大贵。他在给后主的遗表《自表后主》中说:

  “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在那个封建时代他能以身作则,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实属难得,既是现在那些饱读领导学、管理学的政府领导者们相比之下也该汗颜了吧。

  /3

篇三:察纳雅言,咨诹善道的作文

  

  察纳雅言咨诹善道-记叙文650字相关作文

  在这漫长历史长河之中,多少人因不肯采纳他人建议而失败、后悔、苦恼、痛苦。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大秦国之衰亡,汉朝之恒、灵二帝,蜀国之刘禅,及至宋元明清。此皆为不肯纳言,骄傲自大,不从善道。

  察纳雅言,诹取善道。邹忌谏齐王,齐王纳谏,从而齐国受四方朝拜。孔明《出师表》中多次提醒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然而他却亲佞远贤,自我走向灭国之路。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多与他人沟通交流,从各方面听取意见与建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升华,用于益处。

  纳雅言,诹善道。在洋人的坚船利炮打来之前,满清王朝都还处于:“”我大天朝万物皆有,无需交流”的状态。但当他们被打痛后,才发现他们的身体已经被鸦片掏空了,他们自大骄傲,以自我为中心,以至于最后被推翻。孙中山、毛泽东等人相继不断实践,采纳好的建议与方法,奋起反抗,最终使中国人站了起来。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使邓小平深刻思考,他听取各方面意见,并结合实际国情,决定对外开放,使中国与世界接轨。

  虚心纳言,采用善道。古代帝王,所以成就非凡者,即虚心纳言也。唐太宗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也。”也正因为魏征的不懈谏言,李世民虚心纳言,方有“贞观盛世”。宋太祖任用赵普为宰相,才平定四方,稳大宋之根基,除四方之忧患。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典范,他不过凤阳一乞丐,能登基为帝,全凭他虚心纳言,方才建立大明江山。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生活中,我们既要反思自己,又要听取他人意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不可有自满、骄傲之心理,察纳雅言,咨诹善道,才能使自己进步。

  美好时代,做一个虚心纳言的人。正如诸葛亮《出师表》中言:“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裨补缺漏,有所广益。”还有“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我们要在听取建议中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才会有所广益,明白自己的不足。

篇四:察纳雅言,咨诹善道的作文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惟才是举,知人善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房玄龄,一个是杜如晦。据《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记载,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做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做决断,所以叫作“房谋杜断”,在这两人的辅佐下,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政治局面。

  明君良相,历史佳话。班级举行“以史为鉴”读书会,李世民、房玄龄和杜如晦三人,你对他们的哪一点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审题:

  审材料,材料中的房玄龄善于出谋划策,杜如晦善于决断,两个人没有争权夺利,而是各尽所长,通力合作,一心辅佐李世民,才造就了盛世太平,留下了“房谋杜断”的佳话。李世民善于识别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才能,并能使人尽其才,在此情况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政治局面。从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角度,可以从各尽其长、齐心协力,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角度立意;也可以从认清自己、扬长避短的角度立意。从李世民的角度,可以从善于识别人才,并让其在合适的位置发挥最大的作用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选好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础的角度立意。

  审任务:班级举行“以史为鉴”读书会,李世民、房玄龄和杜如晦三人,对他们的哪一点感触最深?结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作文要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同时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

  立意:

  (1)各尽其长,齐心协力;

  (2)认清自己,扬长避短;

  (3)大公无私,胸怀天下;

  (4)善于识才,知人善任。

  素材:

  (1)鲍叔以其眼光和胸襟、管仲以其才能共同成就了齐桓公,也成就了齐国,但他们的治国良策却需要一位明辨是非、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君王采纳执行,所以成就齐国霸主地位的不仅是鲍叔和管仲,更重要的是齐桓公。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但并不是每一个人才都能人尽其才。任何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其实都是人才战争,君王的眼光和识见决定了国家的成败。秦国用商鞅,国富民强,以区区之地至万乘之势;越王用范蠡,反败为胜,逆袭吴国。而楚怀王放逐屈原,终落得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五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管仲之力。而任用管仲,则是齐桓公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之眼光的体现。

  (2)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什么叫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比方说我们一再提到的崔琰和毛玠,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让他们去主持组织部和干部部的工作,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那都是德才兼备的。再比方说枣祗和任峻这两个人,这两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结果曹操的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这就是曹操用人的第一个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所宜。这个特点,连最讨厌曹操的人,比方说写《容斋随笔》的洪迈,他也承认,洪迈对曹操的用人也有这么一个评价:“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就是说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适,都非常地称职。

  (3)刘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

  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个也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要做好的掌握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刘邦深谙此理,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刘邦也因此而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

  范文展示

  惟才是举,知人善任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惟才是举,知人善任”。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鲍叔牙;也有“九合诸侯”“尊王攘夷”的齐桓公。唐太宗善于识别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才能,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政治局面,能使人尽其才的唐太宗更能打动我。纵观历史,事业成功之关键在于用人。知人善任,方可人尽其才。

  用人之道,首当知人。唐太宗李世民将佞臣许敬宗安在身边做中书舍人,其满腹才华不假,却记事曲从迎合、曲直不正,险些葬送王朝。善任之君如不知人,贤才却变成了佞臣。侯毅提出整合零售模式与互联网结合的想法,和京东概念不符而产生争执,最终不欢而散,马云得知后反而予以支持并提供更多发展空间。正是马云惟才是举,知人识人,不因小过而错失人才,才有如今的新型零售方式及盒马团队。

  其次更要善任。古语云“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所宜而才晦。”汉朝建立后,刘邦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而其对手项羽,刚愎自用,不重用韩信,不听范增的苦苦忠告,最终韩

  信投靠了刘邦,范增告老还乡。他自己也落得个乌江自刎的可悲结局,且至死不悟,以为是“天之亡我”。刀光剑影、烽火战鼓褪去了历史的浮影,但唯不变的便是那知人善任是用人之本的真理。

  李嘉诚说:“要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蚂蚁一小勺足矣。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这就是说,一个公司需要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发展公司的大业。就如在战场,每个战斗单位都有其作用,而生师未必对每一种武器的操作比士兵纯熟,但最重要的是首领亦非常清楚每种武器及每个部队所能发挥的作用。统师只有明白整个局面,才能做出出色的统筹并指挥下属,使他们充分发挥最大的长处以及取得最好的效果。”

  李嘉诚由一个微贱的打工仔,一步步发展成了香港首屈一指的富商;长江塑胶厂也由一个破旧不堪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他的巨大成功,除了靠他自己的勤奋和能力外,还得益于他的用人之道。

  故而用人之道,当惟才是举,知人且善任,多方位识别人才,着眼于优点长处,并让其在合适的位置上发光发热,才能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篇五:察纳雅言,咨诹善道的作文

  

  2020全国1卷高考满分作文:知人善任,心有河山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知人善任,心有河山。

  鲍叔、管仲、齐桓公合力打造春秋五霸之齐国,是历史上一段美谈。齐桓公即位后,鲍叔向他推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管仲曾用箭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我则认为,成就齐国霸主地位的是齐桓公的知人善任,心有河山。

  黎明同学认为鲍叔善于知人,我认为齐桓公更善于知人。

  鲍叔以其眼光和胸襟、管仲以其才能共同成就了齐桓公,也成就了齐国,但他们的治国良策却需要一位明辨是非、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君王采纳执行,所以成就齐国霸主地位的不仅是鲍叔和管仲,更重要的是齐桓公。战国期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但并不是每一个人才都能人尽其才。任何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其实都是人才战争,君王的眼光和识见决定了国家的成败。秦国用商鞅,国富民强,以区

  /3区之地至万乘之势;越王用范蠡,反败为胜,逆袭吴国。而楚怀王放逐屈原,终落得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五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管仲之力。而任用管仲,则是齐桓公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之眼光的体现。

  王华赞管仲有治国之才,我赞齐桓公有用人之才。

  管仲赢在有才,齐桓公赢在用才,用才者乃才上之才。春秋时,郑国兵临城下,烛之武临危受命,竟兵不血刃,化敌为友,此所谓上兵伐谋。战国期间,齐王善用邹忌,而燕赵韩魏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尽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齐桓公用一管仲,遂霸天下,乃得人尽其才之妙。

  张伟认为鲍叔襟怀宽广,我认为齐桓公有更宽广的胸襟。

  鲍叔劝桓公重用管仲,自己甘居其下,是襟怀之美;齐桓公唯才是举,不计前嫌,乃胸怀之大。历史上楚庄王尽缨宴群臣,于是晋楚之战,夜尽缨者,常在前,五合五奋,首却敌,遂败晋军,楚得以强。唐太宗不计前嫌,重用魏征,垂拱而治,遂有开元盛世。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齐桓公作为国君,更是心有河山,无有私怨。

  /3同学们,小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大到一个国家的繁荣、一带一路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固然都需要管仲、鲍叔这样的贤者,但更需要知人善任、心有河山的领导人,如此才能谱写盛世佳音。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3

相关热词搜索: 察纳雅言 咨诹善道的作文 雅言 作文 咨诹善道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方远公文网 200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方远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方远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070125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