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察是什么意思(7篇)

时间:2024-08-20 09:16:04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察是什么意思

  

  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①,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②,督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凡有所举,谋定而后战,所向克捷。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节选自毕沅《岳飞》,有删改)

  【注】①宵旰:天未亮就起床穿衣,天黑了才吃饭。②休舍:休息。③注坡跳壕:军事训练内容。注坡:从斜坡上急驰下去;跳壕:跃过壕沟。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飞事亲至孝

  事:________

  ②饰名姝遗之

  遗:________

  ③皆铠以习之

  铠:________

  ④秋毫无犯

  犯: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②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4)为什么敌人会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请概括其原因。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①人也。少时尝与鲍叔牙游②,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③,管仲事公子纠④。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⑤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颍上:地名。②游:交游,交往。③小白:齐桓公的名字,他是“春秋五霸”之

  一。④纠:齐襄公之弟,公子小自的异母哥哥。⑤见逐:被赶走。

  (1)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B.任政于齐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结合句意,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公子纠死,管仲囚焉________

  ②尝与鲍叔贾________

  ③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________

  ④子孙世禄于齐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②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4)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鲍叔牙这一形象:________。

  (5)文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鲍叔牙的特点?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

  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________

  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作者给马生的赠序,节选部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4)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由是感激

  由:

  ②北定中原

  北:

  ③庶竭驽钝

  竭:

  ④察纳雅言

  纳:

  ⑤臣不胜受恩感激

  胜: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请结合选文内容,试着分析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4)选文中诸葛亮的主张对当今社会有哪些现实意义?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

  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万事莫贵于义》)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________

  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________

  ④予子冠履

  冠:________

  ⑤不若手足之贵也

  不若: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3)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是()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⑤2017年7月6日,来自哈尔滨的侯爽在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站出来,在高空中同闹事乘客搏斗,维护了飞机上全体人员的安全。

  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②⑤

  (4)【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________”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________”的观点。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

  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

  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誂①其长者,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曰‘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②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

  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③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臣乎?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选自《战国策》)

  【注】①誂:逗引,诱惑。②昭阳:人名,楚怀王时相国。③孝己:商朝高京武丁之子。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去楚之秦

  去:离开

  B.请为子约车

  约:大约

  C.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詈:骂

  D.孰视寡人曰

  孰:仔细地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

  B.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

  C.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

  D.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

  ②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

  ③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臣乎?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溥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①。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

  【注释】①钞,通“抄”,抄写。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无从致书以观________

  ②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

  ③溥幼即嗜学________

  ④后名读书之斋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B.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C.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D.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4)甲乙两文都写到到“钞书”,“钞书”的目的和效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8.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惟长/堤一痕

  C.是/非木柿

  D.夫/大国·难测也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诉讼事件)

  B.卒逢暴雨(同“猝”,突然)

  C.公将鼓之(代词,那件事)

  D.可以一战(介词,凭借)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准备,详写长勺之战的过程和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战胜齐军的保证。

  C.从写法上看,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上段,开启下段的作用。

  D.选文第三段中,通过鲁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5)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地方?

  9.阅读《师旷劝学》,完成小题。

  师旷①劝学

  晋平公②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光;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④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师旷:晋国乐师,目盲。②晋平公:晋国国君。③炳烛:点燃灯烛。④昧:昏暗,黑暗。

  (1)请你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文章虽短,但说理清楚,这得益于写作技巧。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4)本文让你想起了学过的哪篇文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敌不暇顾③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④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②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③不暇顾:顾不上。④野宿:在野外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上与群臣论止盗

  一狼得骨止

  B.朕当去奢省费

  去国怀乡

  C.自是数年之后

  自经丧乱少睡眠D.刻民以奉君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民之所以为盗者

  客之美我者

  B.犹割肉以充腹

  能以径寸之木

  C.君富而国亡

  学而不思则罔D.夫欲盛则费广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B.有的大臣希望唐太宗用严刑重法禁止百姓偷盗。

  C.老百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

  D.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百姓衣食无忧就不会偷盗了。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②故人君之患,则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小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客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①。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②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日:“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③,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冒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翌日,拜监察御史。

  (节选自《大唐新语·张嘉贞》)

  【注】①下人:下干人,在别人之下。②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室狭小简陋。③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

  ②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

  ③还次蒲州驿

  ④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烨然若神人

  ②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①时人莫之知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①则天甚异之

  ②渔人甚异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旬,限断两处。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

  (5)阅读上面的两个选文,填空。(可用原文语句填写,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甲文重点写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生活的艰苦,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同舍生”不同的穿着打扮,在这方面作者的态度是。②乙文中张循宪通过“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和“命表又出意外”

  两件事,发现张嘉贞

  的特点。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仓鹰击于殿上

  ②长跪而谢之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_。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___________________,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写出文中空格处的两句话。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指出文中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①卑鄙

  古义:

  今义:

  ②感激

  古义:

  今义: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写出“由是感激”的“是”字所指代的内容。

  (5)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诸葛亮认为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职分是什么?

  14.比较阅读,回答问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将军宜枉架顾之

  B.时先主屯新野发绿闾左谪戍鱼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C.遂许先帝以趋驰高可二黍许D.咨臣以当世之事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2)下列句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遂许先帝以驱驰。

  C.扶苏以数谏故。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本布衣(诸葛亮自称)B.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

  C.孤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

  D.君谓计将安出(徐庶)

  (4)写出文中“卑鄙”一词的古今义。

  古义:

  。今义:。(5)甲、乙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甲文:。乙文:。从中提炼出一个成语是。(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后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

  为非计。令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鸟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令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明,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1)下列划线词语理解有误的是()

  A.思惟北征(惟一的思想)

  使孙策坐大(妄自尊大)

  B.欲以长策取胜(长远之计)

  夫难平者,事也(衡量,预测)

  C.曹操拊手(拍手,形容得意之状)

  鞠躬尽瘁(劳累)

  D.秭归蹉跌(跌跤)

  劳费正等(相等,一样)

  (2)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并日而食——两天才能吃到一天的饭。意思说行军艰难,不能按时进食。

  B.伪定一时——意指曹操暂时取得了政权。蜀汉自居正统,所以称曹为“伪”。

  C.则住与行劳费正等——意为坐在这里和行走起来的消耗是相同的。

  D.死而后已——到死了然后才停止。已,“停止”之意。

  (3)这篇表文是在魏将曹休被吴国打败后,诸葛亮想出兵伐魏,但群臣疑虑,后主动摇,便上此表,分析形势。最能表现伐魏的有利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4)本文流传千古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

  1.

  (1)伺候(侍奉、照顾、服侍);赠送(给予、馈赠);穿上铠甲;侵占(侵犯)

  (2)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3)①文臣不贪图钱财,武臣不吝惜生命,天下就太平了!

  ②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

  (4)岳家军训练严格;军纪严明;岳飞关爱体恤下属、百姓;清廉不贪;军事才能杰出;岳家军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2.C解析:

  (1)C

  (2)被拘禁或被关押;经商或做买卖;以……为耻;享受俸禄

  (3)①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窘迫。②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位。

  (4)知人善荐

  (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3.

  (1)借;请教;同“肢”,肢体

  (2)①我站在老师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②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作者从四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学习的刻苦,从师的艰难,求学的劳苦,生活的艰苦。

  (4)①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值得学习和发扬。②不值得提倡。“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当今时代更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4.

  (1)因为;向北;用尽(竭尽);采纳,接受;经得住

  (2)①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②(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

  (3)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做事谨慎,知恩图报。

  (4)当今社会的进步依然需要广开言路,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能办好事情;需要严明法纪,赏罚分明,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在选拔任用人才上,应任用有识之士,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5.C解析:

  (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同“避”,躲避;假如,假使;帽子;不如,比不上

  (2)①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②一切事物没有比义更可贵的。

  (3)C

  (4)舍生取义(或“舍生而取义者也”);万事莫贵于义

  6.B解析:

  (1)B

  (2)A

  (3)①过了不久,这个拥有两个妻子的男人死了。②我陈轸作为秦国的臣子,如果经常把本国的情况泄露(或告诉)给楚王,那么楚王必定不收留我,而昭阳也将不跟我共同处理政事。③如果我陈轸对大王不忠心,楚国怎么会让我做他的臣子呢?忠心尚且被抛弃,我不到楚国,还能到哪里去呢?秦王认为陈轸说的对,就好好对待他了。

  7.D解析:

  (1)得到;热水;爱好,喜欢;命名、题名

  (2)D

  (3)①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②一会儿就完成了,因此(张溥)当时的名气很高。

  (4)目的:宋濂是为了解决爱读书而又无书可读的矛盾,张溥是为了加强记诵。结果:宋濂得以遍观群书;张溥变得诗文敏捷。

  8.B解析:

  (1)B

  (2)C

  (3)A

  (4)①祭祀用的牛羊猪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实情报告。②(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5)“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①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②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③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其“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①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②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9.

  (1)①哪有做臣子的来戏弄自己的国君的?②点燃灯烛(照明)与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2)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

  (3)①运用人物对话,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②运用反问、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而贴切。如“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4)《孙权劝学》。启发:学习应该是我们一生的追求,我们应该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不学习就意味着落后,就有可能为时代所淘汰。

  10.C解析:

  (1)C

  (2)B

  (3)C

  (4)①(我)让老百姓衣食有富余,那么老百姓就自然不做盗贼(不会成为盗贼),哪里需要用严刑重法呢!②所以国君的忧患,不来自于外界,常常从自身生出。

  11.D解析:

  (1)通“披”,穿;破;停留,住宿;咨询或询问

  (2)D

  (3)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4)①因为(我)内心有足够值得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②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张循宪全部按实际情况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

  (5)“略无慕艳意”(或“根本不羡慕”);才能超群

  12.

  (1)“仓”同“苍”,青色;道歉

  (2)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50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

  生啊。

  (3)①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②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4)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5)①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②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③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13.

  (1)不求闻达于诸侯;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感动、奋发;衷心地感谢

  (3)①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②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刻奉行使命。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5)表达了创业艰难及对刘备父子忠贞不贰的思想感情。

  (6)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4.C解析:

  (1)C

  (2)C

  (3)D

  (4)身份低微,出身鄙野;思想或行为恶劣

  (5)诸葛亮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或诸葛亮自述经历);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三顾茅庐

  (6)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行使命。

  15.A解析:

  (1)A

  (2)C

  (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篇二: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察是什么意思

  

  咨诹善道,察纳xx——从《出师表》中看廉洁品质

  xxxx实验学校xx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此句出自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意思是说,征询治理国家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言论。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所写的《出师表》(我这里所说是《前出师表》),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究其原因,就是在这篇文中体现出一个优秀领导者的崇高素质,具体表现再依法治国、选贤举能,流露出一个领导者的崇高情怀,就是在现在,他依然是每位领导者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xxxx《出师表》是在xx后主建兴五年

  (227),率军北伐之时。他本是“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一旦被“先帝以驱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便“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所以“尔来二十有一年”,时刻保持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宏愿,清楚的认识到这是“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他忠于国家,忠于刘氏父子,也忠于职守,是他行动的指南和方向,也是他细想的源泉和行为的动力。正基于此,他表文中向他辅佐的对象——刘禅,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三项建议,言辞恳切,句句含情。

  他所提出的第一项建议“开张圣听”,即广开言路,就是要鼓励大臣们讲真话,让大臣们积极参与政事,从善如流,广泛纳谏。俗话说将熊熊一窝,诸葛亮深知这个道理,君昏则臣险,尤其是忠臣直士。整篇《出师表》,从头至尾,大部分都是对那位扶不起的阿斗的谆谆教诲。“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从司法、用人、执政、自修方面劝善刘禅,这可是在揭刘禅的短处,作为对一国之君的劝谏,他一点也不留情面,这需要勇气,需要将自身安危置之于外的勇气,诸葛亮做到了。

  /3他不仅以身作则对皇帝进行直谏,还要求那些忠臣良将也敢于直谏,不然则治其之罪,“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有这种气概和风范的领导者足矣让人敬佩。

  他所提出的第二项建议“宫中府中,倶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即严明赏罚。作为一千多年的政治家,诸葛亮已经认识到了,依法治国、平公执法的重要性,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要落到实处的。法律条文在运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对那些比较亲近的人犯法之后改怎么处理,这就有很大的浮动性,但诸葛亮却能做到公正不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李严身为尚书令,与诸葛亮一起在白帝城接受刘备遗诏辅政,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但是,当他因为粮草准备不足而假传刘禅命令让诸葛亮退军的真相大白之后,诸葛亮上书将他贬为庶民,流放桐梓;就算刘备的养子刘封,诸葛亮也根据他犯下的罪行,建议处死。并不因为他们地位的显赫而手下留情;同时,对有过失的人也不一棍子打死,给忍耐以自新的机会,如向朗与马谡私交甚好,马谡失街亭逃跑,他知情不报,被免官,后来,向朗悔改之后,又被起用为光禄勋;李严被罢官流放时,儿子李丰仍然被任用为朱提太守。而他自己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表文中,他主动想后主提出: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在职忧渎职,渎职必降职,必处罚,诸葛亮严守这一条戒律。试想,在他的率领下,百官还有谁敢胡作非为呢?所以能“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这样群臣同心,国家自然强大。一臣直而百臣廉,这一点既是现在的领导也应该谨记,特别是身居要位的更应该明白。

  他所提出的第三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建议“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即亲贤远佞。贤臣和小人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胸怀国家,后者则心藏私念;前者为国家的利益赤胆忠心,后者则为私欲巧言令色。所以,治理国家一定要选大批贤能的人,这些人不仅要有才,还要有德,就是所谓的德才兼备之人。于是在《出师表》中他向后主举荐了“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玮、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他们是国家贤臣,所以他要求后主对这些人应该“亲之信之”,宫中之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而不要独断专行。实际上就是把这些拿到

  /3国家管理上来,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只有这样“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相信这些贤臣,但并不纵容他们,明确的指出“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玮、允等之慢,以彰其咎”。其实这是一种严格的要求,对下属的深切爱护,这样既能保证为官人的廉洁又能亲近和下属的关系,这样的领导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诸葛亮一生清廉,他生于小农之家,卒于小康之家,并不因为他后来出将入相就大富大贵。他在给后主的遗表《自表后主》中说:

  “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在那个封建时代他能以身作则,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实属难得,既是现在那些饱读领导学、管理学的政府领导者们相比之下也该汗颜了吧。

  /3

篇三: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察是什么意思篇四: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察是什么意思篇五: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察是什么意思

  

  《出师表》诸葛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出师表以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此篇文章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作品原文:前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1)创业(2)未半而中道(3)崩殂(4),今(5)天下三分(6),益州疲弊(7),此(8)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9)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10)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11),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13)先帝遗德,恢弘(15)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16),引喻失义(17),以塞忠谏之路也(18)。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19);陟罚臧否(20),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21)及为忠善者(22),宜付有司(23)论其刑赏(2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25);不宜偏私(26),使内外异法也(27)。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28),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9):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30),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31),有所广益(32)。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33),晓畅(34)军事,试用(35)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36):愚以为营(37)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38)和睦,优劣得所(39)。

  亲贤臣,远小人(39),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40)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41)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42)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43),可计日(44)而待也。

  臣本布衣(45),躬耕于(46)南阳(47),苟全(48)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9)。先帝不以臣卑鄙(50),猥(51)自枉屈,三顾(52)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53),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54)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55)。受命以来,夙夜忧叹(56),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57),深入不毛(58)。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59),当奖率(60)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61),攘除奸凶(62),兴复汉室,还于旧都(6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4)。至于斟酌损益(65),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66),不效,则治臣之罪(67),以告(68)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69),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70),以彰其咎(71);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72),察纳雅言(73),深追先帝遗诏(74)。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75)远离,临表涕零(76),不知所言(77)。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1),王业不偏安(2),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3)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4):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5)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6)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7)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8)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9),然涉险被创(10),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11)取胜,坐(12)定天下:此臣之未解(13)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岁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14)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15),险于乌巢(16),危于祁连(17),逼于黎阳(18),几败北山(19),殆死潼关(20),然后伪定(21)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22)不下,四越巢湖(23)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24),中间期年(25)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26),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27)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28)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29),当此时,曹操拊手(30),谓天下已定(31)。——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32):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33)。臣鞠躬尽瘁(34),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35),非臣之明所能逆睹(36)也。

  注释译文: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

  前出师表

  注释:

  (1)先帝:指蜀昭烈帝刘备。先,尊称死去的人。

  (2)创:开创,创立。业:统一天下的大业。

  (3)中道:中途。

  (4)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5)今:现在。

  (6)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7)益州疲弊:弱,处境艰难;益州:汉代行政区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和陕西省一带。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

  (8)此:这;诚:的确,实在;之:的;秋:时,时候。这里指关键时期;一般多指不好的。

  (9)然:然而;侍:侍奉;卫:护卫;懈:松懈,懈怠;于:在;内:皇宫中。

  (10)忘身:舍身忘死,奋不顾身。

  (11)盖:原来;追:追念;殊遇:优待,厚遇。

  (12)诚:的确,确实;宜:应该。

  (13)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

  (14)光:发扬光大,用作动词;遗德:留下的美德。

  (15)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恢,大。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气:志气。

  (16)妄自菲薄:过于看轻自己;妄:过分;菲薄:小看,轻视。

  (17)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喻:比如;义:适宜、恰当。

  (18)以:以致(与以伤先帝之明的以用法相同:以致);塞:阻塞;谏:劝谏。

  (19)宫:指皇宫;府:指丞相府;俱:通“具”;全,都。

  (20)陟(zhì):提升,奖励;罚:惩罚;臧否(pǐ):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

  (21)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条,法令。

  (22)及:以及;为:做。

  (23)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吏。

  (24)刑:罚。

  (25)昭:显示,表明;平:公平;明:严明;理:治理。

  (26)偏私:偏袒,有私心。

  (27)内外异法:内宫和外府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内宫和外府。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28)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纯正。

  (29)简:选择;一说通“拣”,挑选;拔:选拔;遗(wèi):给予。

  (30)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量。悉,全部;咨:询问,商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31)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bì):补。阙,通“缺”缺点,疏漏..(32)有所广益:有所启发和帮助;广益:增益。益,好处。

  (33)性行(xíng)淑均:性情善良品德端正;淑,善;均,平。

  (34)晓畅:精通。

  (35)试用:任用。

  (36)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禁卫军统帅)。

  (37)营:军营、军队。

  (38)行(háng)阵:指部队。

  (39)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9)小人:晚辈,下人,这里指:宦官。

  (40)倾颓:倾覆衰败。

  (41)痛恨:痛惜,遗憾

  (42)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43)隆:兴盛。

  (44)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45)布衣:平民;百姓。

  (46)躬:亲自;耕:耕种。

  (47)南阳:当时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城西一带。

  (48)苟:苟且;全:保全。

  (49)闻达:显达扬名,扬名显贵。

  (50)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51)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

  (52)顾:探望。

  (53)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54)许:答应;驱驰:奔走效劳。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55)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临:将要,临近。

  (56)夙夜忧叹:早晚忧虑叹息。

  (57)泸:水名,即如今的金沙江。

  (58)不毛:不长草木,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

  (59)兵:武器;甲:装备。

  (60)奖率:奖赏率领。

  (61)庶:希望;竭:竭尽;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

  (62)攘(rǎng)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

  (63)还:回;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

  (6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所以:用来...的是

  (65)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66)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托:托付,交付;

  效:效命的任务。

  (67)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68)告:告慰,告祭。

  (69)兴德之言:发扬陛下恩德的忠言。

  (70)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

  (71)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咎:过失,罪。

  (72)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良策。诹(zōu),询问,咨询。

  (73)察纳:识别采纳。察:明察。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

  (74)深追:深刻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75)当:在……时候。

  (76)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

  (77)不知所言:不知道再该说些什么。

  前出师表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前出师表

  译文:

  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立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缺失,集思广益。

  将军向宠,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使军队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已表

  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后出师表

  注释:

  (1)汉:指蜀汉。贼:指曹魏。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

  (2)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3)孰与:谓两者相比,应取何者。

  (4)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5)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6)顾:这里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汉之境。

  (7)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8)进趋:快速前进。

  (9)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

  (10)被创:受创伤。这句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屡败于楚军,公元前二○三年,在广武(今河南省荥阳市)被项羽射伤胸部:在汉朝初建时,因镇压各地的叛乱而多次出征,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零零年在白登山还遭到匈奴的围困。

  (11)长策:长期相持的打算。

  (12)坐:安安稳稳。

  (13)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认为“解”应读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两说皆可通。

  (14)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

  (15)困于南阳:建安二年(197)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

  (16)险于乌巢: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荀攸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

  (17)危于祁(qí)连:这里的“祁连”,据胡三省说,可能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当时(204)曹操围邺,袁绍少子袁尚败守祁山(在邺南面),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袁将审配的伏兵所射中。

  (18)逼(bì)于黎阳: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绍死,袁谭、袁尚固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曹操连战不克。

  (19)几败北山:事不详。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今陕西勉县西),与刘备争夺汉中,备据险相拒,曹军心涣,遂撤还长安。

  (20)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211),曹操与马超、韩遂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马超军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殆,几乎。

  (21)伪定:此言曹氏统一北中国,僭称国号。诸葛亮以蜀汉为正统,因斥曹魏为“伪”。

  (22)昌霸:又称昌豨。建安四年(199),刘备袭取徐州,东海昌霸叛曹,郡县多归附刘备。

  (23)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为军事重镇,巢湖在其南面。而孙吴在巢湖以南长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

  (24)汉中:郡名,以汉水上流(古称沔水)流经而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东)。

  (25)期(jì)年:一周年。

  (26)突将、无前:蜀军中的冲锋将士。賨(cóng)叟、青羌:蜀军中的少数民族部队。散骑、武骑:都是骑兵的名号。

  (27)图:对付。

  (28)夫:发语词。平:同“评”,评断。

  (29)败军于楚: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在当阳长阪被击溃事。当阳属古楚地,故云。

  (30)拊手:拍手。

  (31)以定:已定,以,同“已”。

  (32)授首:交出脑袋。

  (33)逆见:预见,预测。

  (34)鞠躬尽力:指为国事用尽全力。一作“鞠躬尽瘁”。

  (35)利钝:喻顺利或困难。

  (36)睹(dǔ):亦即“逆见”,预料。

  后出师表

  原文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

  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饭吃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金沙江,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南蛮)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南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及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众人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当年不战,第二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何况我的才能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写作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

  作品鉴赏:

  前出师表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三国时期,曹魏国力最强,孙吴次之,而蜀汉最为弱小。当刘备病卒于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东)时,他留给诸葛亮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和一个年幼无知、扶不起来的接班人。在这种危难关头,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义承担了蜀汉的全部实际责任,对内严明法纪,奖励耕战;对外安抚戎羌,东联孙吴,积极准备北伐曹魏。经过几年的努力。蜀国力量有所加强,呈现“国以富饶”“风化肃然”的局面,于是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以图中原。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地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

  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读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出师表》正是在淋漓尽致地解剖了这种精神的实质从而表现出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这一点上,显示了它独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臣子的大节,普遍受到推崇:而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这种精神更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赞颂的“时穷节乃现”,“鬼神泣壮烈”,一封奏疏能千百年被视为“至文”而流传不朽,主要原因在这里。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后出师表

  本文选自三国时期吴人张俨的《默记》,作于蜀汉建兴六载(228),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此时正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之际,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献上了这篇《后出师表》。因此较之前表而言,后表的重点放在了表达军事方略以及对此次北伐持有反对意见人的驳难上。

  因为重点是驳斥反对北伐的人,所以本文以议论见长。既是议论,就免不了论点、论据和论证三部分,而本文就是围绕着这三要素进行的。

  文章的中心论点集中在第二次北伐该不该进行,该如何进行上。为此,作者通过三方面的陈述来论证这个中心论点。首先,“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此乃先皇“临崩寄臣以大事”,这一论据是文章的前提,抬出先帝的遗命来证明此次北伐的必要,极具权威性。况且在当时那个才弱敌强的情况下,“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将论据与当时蜀汉所面临的形势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更见政治家之本色。为安

  定国内人心,使之支持北伐,诸葛亮一再重申自己为之复出的努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说明国家已做好充分准备,有足够力量“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时,曹魏政权“适疲于西,又务于东”,腹背受敌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就为北伐胜利再添胜算。

  以上是诸葛亮就第二次北伐该不该进行的论断,为了取得朝臣支持,他必须就此次北伐的可行性作出回应。针对朝中可能出现的疑虑,文中举了六个未解来辩驳。首先列举了汉高帝刘邦,他虽能“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司马贞·《史记索隐》),在打天下过程中仍不免“涉险被创,危然后安”。然后是汉末割据一方的刘繇和王郎,只知“论安言计,动引圣人”,不敢奋起反抗,结果被吞并。这一正一反揭示了战则生,不战则死的道理。由远及近,曹操虽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也同样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才获得了片刻安定局面。以曹操的才华尚且如此,自己怎能“不危而定”,又“何能必胜”。

  再从两国实力上作比较:军事上打天下的老臣逐渐凋零,经济上迁延不决必将导致“民穷兵疲”,攻守之间“劳费正等”的局面。《孙子兵法》中强调用兵“宜速不宜久”,这是亟须北伐的重要根据。清余诚读至此,曾喟然有感:“顿挫抑扬,反复辩论,似是平列,而文义实由浅入深,一气贯注”,这就是说文中的六个“不解”是按严谨的逻辑顺序来的,是一个逐层深入的系列。

  行文至最后,又起波澜。“夫难平者,事也”,意思是事情的结果很难判断,平同“评”,这里是作者的反思。建安十三年,刘备为曹操所溃于当阳,奔走夏口。当时曹操额手相庆,认为天下一统指日可待。但后来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与曹军决战,大获全胜。进而西取巴蜀,举兵北上,消灭夏侯渊,夺取汉中,使兴复汉室变为了可能,这些都是曹操所始料未及的。然而,就在蜀汉国力蒸蒸日上之时,东吴却背信弃义,攻取荆州,致使关羽败死麦城。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同时欲借机一举吞并东吴,却在秭归大败而归。世事无常,于此可见一斑。由此作者得出一结论:凡事如此,难可逆见。这段话,是让蜀国上下有失败亡国的准备,同时也要有统一全国的信心。在成败利钝还难以预知之时,作者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这份表章作于汉室三分之际,表现了作者兴邦建业,忠贞不二的品格。本文善于表达,通过举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毫无呆板说教之嫌。通读本文,诸葛亮那份为国为君鞠躬尽瘁的精神令后人景仰,一句“死而后己”将那颗赤诚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本文是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所作,为提升士气,稳定朝局,作者在议论上气势宏伟,感情上慷慨豪迈。六个“臣之未解”将文章之气逐层提拔以至巅峰。与此同时,说理上义正词严,间接地将苟安之心驳斥地体无完肤。气生于理,理又借助气则更见立论之高远,虽无惊人之笔,但仍很具说服力和震撼效果。

  历史评论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评价这篇文章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南宋诗人陆游评价表文,说道:“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作者简介: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藏器待时。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刘备。建安十三年即联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死后,后主刘禅袭位,诸葛亮尽心托孤,被封为武乡候,主持朝政。诸葛亮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武侯集》。

篇六: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察是什么意思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翻译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翻译是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

  出处: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前出师表》赏析

  《前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

  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篇七: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察是什么意思

  

  《出师表》字词句翻译答案及全文翻译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出师表

  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2、崩殂

  死。(古时“崩”特制皇帝死。)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实在,的确;

  这里是“时”..的意思。

  4、盖追先帝之殊遇

  因为;优待,厚遇。

  ..5、诚宜开张圣听

  的确,确实。

  .6、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圣明的听闻。

  ....7、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8、妄自菲薄

  过分看轻自己。

  ....9、引喻失义

  称引、譬喻。

  ..10、引喻失义

  适宜、恰当。

  .11、引喻失义

  说话不恰当。

  ....12、以塞忠谏之路

  堵塞。

  .13、宫中

  指皇宫中。

  ..14、府中:指朝廷中。

  ..15、陟罚臧否

  善恶。

  ..16、作奸犯科

  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17、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惩罚。

  .18、使内外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19、此皆良实

  善良、诚实的人。

  ..20、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因此;选拔;.....给予。

  21、愚以为宫中之事

  我认为

  (“愚”是古人对自...己的一种谦称)。

  22、悉以咨之

  都;询问。

  ..23、裨补阙漏

  缺点和疏漏。

  ..24、性行淑均

  善。

  .25、性行淑均

  平。

  .26、行阵

  指部队。

  ..27、优劣得所

  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28、亲贤臣

  亲近。

  .29、未尝

  曾经。

  .30、叹息痛恨于桓、灵

  痛心遗憾。

  ..31、贞良死节

  为国而死的气节,这里指能够以死报..国。

  32、可计日而待

  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33、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4、猥自枉屈

  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35、咨臣以当世之事

  用。

  .36、遂许先帝以驱驰

  答应;奔走效劳。

  ...37、后值倾覆

  兵败。

  ..38、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那时以来。

  ..39、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所以;把。

  ..40、夙夜忧叹

  早晚。

  ..41、以伤先帝之明

  从而,以致(表明导致一种结果)。

  .42、深入不毛

  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在这里做动词,长草的意思)

  43、庶竭驽钝

  希望。

  .44、庶竭驽钝

  比喻才能平庸,这里是诸葛亮自谦的..说法。

  45、攘除奸凶

  排除,铲除。

  ..4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用来。

  .47、斟酌损益

  损:除去;

  益:兴办,增加。

  ..48、以告先帝之灵

  来。

  .49、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怠慢,疏忽。

  .50、以彰其咎

  过失。

  .51、咨诹善道

  询问。

  .52、临表涕零

  面对。

  .

  二、句子翻译。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关键点:1、“诚”有“实在、的确”得意思;2、“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关键点:1、“盖”在这里是连词,表示原因,可理解为“由于、因为”,翻译整句时有时可略;2、“之”,结构助词,的。)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关键点:1、“宜”,应当;2、“妄自菲薄”,随意地看清自己;3、“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3、“以”,以致,表明导致一种结果。4、“塞sè”,堵塞。)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关键点:整句是告诫刘禅对离自己远的官吏和身边的近臣要用同一标准对待,不能因亲疏有异,而赏罚不公,导致人心不平。)

  5、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关键点:1、文言中,“是以”和“以是”都是“因此”之意;2、“遗”读wèi时,有“给予”“留下”“丢失”等意。)

  6、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这样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增益实效。(关键点:“必”,一定。)

  7、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关键点:“所”,地方的意思。“优劣得所”本意指“好的坏的都有地方安排”,这里就是“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之意。)

  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关键点:1、“尝”,曾经;“未尝”,不曾。2、这里“痛恨”之意与现代汉语不同,是“痛心遗憾”之意。)

  9、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10、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11、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凶恶的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关键点:1、庶:希望。2、竭:尽。3、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1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关键点:1、“咨”“诹”都为“询问”之意;2、“追”有追念之意,“深”表加深程度,因此“深追”可译为“远念”。)

  三、全文翻译。

  臣诸葛亮上表进言: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做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官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

  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相关热词搜索: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察是什么意思 雅言 咨诹善道察纳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方远公文网 200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方远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方远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070125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