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围绕基层治理中的小事(5篇)

时间:2024-08-22 14:00: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围绕基层治理中的小事

  

  北京:围绕基层治理吹响“三声哨”报到基层街道

  2018年12月10日10:15新浪看点

  作者

  法制日报

  黄洁

  “八个大盖帽管不了一个破草帽”,这曾是让基层干部最头疼的问题,也是在城市基层治理中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使得群众家门口的事迟迟得不到解决。如何破解基层治理的这“最后一公里”?北京给出的答案是,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2018年,北京市委在总结以往各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启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要求围绕群众所需吹好“日常哨”,围绕重点工作吹好“攻坚哨”,围绕应急处置吹好“应急哨”,各部门则要向基层、一线报到,围着问题转,围着群众转,同时给街乡赋权,充分发挥街乡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共同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吹响日常哨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胡家园社区位于北京东城区东直门外,是个典型的老旧小区。张玉英老人在这里已经住了30多年,之前,她没少为小区缺少规范的物业管理着急。不过近来,张玉英的居住满意度提升了不少,因为家门口多了个街区服务站,“这回再遇上什么麻烦事,可知道该找谁了。”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张玉英口中的这个“街区服务站”是东直门街道通过“吹哨报到”改革“吹”来的社区服务站全面升级。东直门街道工委副书记、街道办主任石崇远告诉记者,此前的社区服务站只提供单一的政务服务,老百姓的物业需求无法满足。按照“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改革精神,街道集中“吹哨”,相关部门共同“报到”,成功在胡家园社区建成了街道第一个集政务服务、物业服务和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全新街区服务站。“我们利用窗口服务和信息化服务相结合,实现了"7×24’小时工作制,政务服务中45项在服务站可直接办理,120余项可受理代办,同时还提供无偿或低偿的121项入户物业服务项目,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求。”

  自从今年1月,由平谷区首创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在全市推广后,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哨声”便在京城大地四处响起。

  11月27日,记者走进石景山区金顶街道模式口村,正赶上这里的“"老街坊’议事厅”开会,研究170号胡同安装路灯的问题。一张长桌,一侧坐着居民代表,另一侧则是来自区城管委、属地派出所、金顶街道的工作人员,还有负责地区改造的公司代表,居委会负责人居中主持。

  “我们那个胡同窄,到了晚上就特别黑,出入都看不见。”居民代表说。在又深又窄的胡同里安装路灯,怎样才能既达到照明的目的又不产生新的隐患,在场各单位围绕自己的专业纷纷给出建议。参会的城管委工作人员李彦告诉记者,作为职能部门向基层一线报到是市里的统一要求,参加街道、社区的协调议事会,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惯例。

  吹好攻坚哨

  齐抓共管解难题

  在北京丰台区曾有这样一栋楼让居民很不满,让街道很头疼。

  这是一座面积2000平方米的两层违建公寓楼,长期出租住人、无照经营,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群众叫苦不迭。想拆却没那么容易。这座楼三分之一位于西城,三分之二位于丰台,两边不论谁来管,违建使用者都底气十足:“又不全在你们地面上,凭什么拆我?有本事你把楼锯了,就拆你们那半。”

  这话听着就窝火,可这楼偏偏就是在两区交界地带,两边街道都是“有心治理,无处发力”。终于,通过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太平桥街道以党建为引领,吹响“跨区联合哨”,与西城区广外街道携手开展边界线协同治理。很快,两个街道联合约谈了违建楼的相关产权单位和公寓负责人,没过多久,两区有关部门和执法力量共同“报到”,存在多年的跨区违建被成功拆除。

  记者从北京市委改革办了解到,今年以来,北京各区、各街乡依托“吹哨报到”机制,问题发现、处置越发及时有效,重点难点工作取得新突破。其中,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中,今年前8个月共拆除违法建设5585万平方米,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140%。

  “攻坚哨”对重点工作的推进,模式口村的前后变化可谓最好例证。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模式口村被打上了“脏、乱、差”的标签,垃圾成山、交通不畅、违建丛生,各类安全隐患问题突出……如今,模式口已经被整饬一新的街道、青砖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的民俗景观以及古韵盎然的生活风貌所取代。用石景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晋秋红的话说:“模式口是从"垃圾堆’里拯救出来的国宝。”

  在晋秋红的印象里,对模式口的整治曾连续开展多年,却陷入屡治屡反的怪圈,重要原因就是街道无权执法、职能部门无法长期驻守。作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试点街道,一年来,模式口利用党建平台,依托街道综合执法指挥中心,组织城管、公安、食药监、工商、卫生、交通、消防等职能部门常驻式执法,对模式口村开展“全身检查、彻底根治”。一年中,金顶街街道共吹哨32次,协调23个委办局(处)、5个企事业单位对治理难题进行集中会诊,解决大小困难2000余个。在此基础上,模式口地区建起“模式口地区社会治理综合执法站”,成立临时党支部,相关职能部门派专人进驻,由街道统一调度、统筹管理,形成长效管控机制,百年老街终于再次绽放光彩。

  吹好应急哨

  赋权基层街乡吹哨

  今年汛期,北京经历多次强降雨天气,密云、怀柔等多区不同程度受灾。紧急时刻,各区充分发挥“吹哨报到”机制优势,吹响“应急哨”,统筹消防、公路、通信、电力等单位和部门力量,第一时间处理险情,保障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群众换灯泡、修水管的“小事”,到疏解整治、环境提升的“大事”,再到突发险情的“急事”,“吹哨报到”已经成为北京城市治理中攻坚克难的有效途径。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革说:“"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形成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走好新时期的群众路线。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打通

  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建立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

  记者注意到,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中,做实做强基层是重要一环。

  对此,启动此项工作较早的石景山区颇有心得。晋秋红告诉记者,为了确保街道能够指挥得动、调度得动职能部门,石景山区一方面全面取消了各职能部门对街道的单独考核,另一方面赋予街道对职能部门参与社会治理情况的考核权,且这一考核结果将与被考核单位年度绩效和评优名额直接挂钩,从而激发了相关主体“报到”的内生动力。

  目前,“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已经在北京16个区的169个街道乡镇试点,占总数的50.1%。像石景山一样,各区都加大基层赋权的力度,将适宜由街乡管理的职能部门派出机构逐步下沉到街乡,将街乡城管执法队由区管改为以街乡管理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在各街道建立街道自主经费。同时,全市290个街乡还建起实体化的综合执法中心,普遍采用“1+5+N”模式,即1个城管执法队为主体,公安、消防、交通、工商、食药5个部门常驻1人至两人,房管、规划国土等部门明确专人随叫随到,基层执法力量得到大幅提升。

  张革说,“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抓住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这条主线,让各级党组织共同参与到首都基层治理,带动群众共同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篇二:围绕基层治理中的小事

  

  关于全市基层治理工作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创新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共同缔造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我市高度重视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围绕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及时明确了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村(社区)治理组织体系、健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建设机制等四个方面的19项试点任务。当前,部分试点项目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现状及成效

  (一)构建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在农村地区,培育形成“骨干党员、卫生员、技术员+河湖长、路长、警长”的“三员三长”组织细胞,推动实现关键岗位、关键节点都有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推进组建共同缔造理事会和监事会,因地制宜成立乡村振兴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矛盾调解会、道德评议会、乡贤参事会等,培育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动员农民群众“入会入队入社”,自己选会长、立村规、定民约,评好人、做好事,刹歪风、破陋习,其中“整治人情歪风,树立文明新风”案例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在城市社区,培育形成“骨干党员、网格员、卫生员+片长、警长、楼栋长”的“三员三长”组织细胞,让群众心声通过网格得以反映、矛盾纠纷通过网格得以化解、安全隐患通过网格得以消除。健全社会组织服务体

  系,成立小区共同缔造理事会(自管会)、小区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组建文体活动、文明创建、平安守护、邻里守望、应急突击等志愿服务团队,完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推行街(巷)长制,建立“街长(市领导)+副街长(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市民)+巷长(市民)”的组织模式,由31名市领导担任街长,30名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副街长,包联城区29条主次干道,发动组织2000余名市民担任巷长、楼栋长,通过议事协商解决一批城市治理重难点问题。

  (二)设立红色业委会大党委。围绕实施“红色物业”暖心工程,在市级层面设立红色业委会大党委。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担任大党委书记,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等单位负责人担任大党委副书记,其他相关单位负责人担任大党委委员,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强力推动物业企业、业委会及其党组织的组建,推动物业行业进行专项整治,推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联动”议事协商,整体提升城市小区物业治理能力。

  (三)实施“双指数”管理。推广党支部“堡垒指数”和党员“先锋指数”管理模式,配套开发掌上APP,对党支部和党员实施动态积分、评星定级。以“双指数”为抓手,激励自管党员当“主人”,做到村级重大事项党员先知晓、重大决策党员先讨论、重大活动党员先参与;发动住地党员当“家人”,包楼栋、包单元、包住户,担任小区(网格)党小组成员、楼栋党小组组长(楼栋长);引导下沉党员当“亲人”,领办实事项目、指导议事协商、参与帮办代办。

  (四)推行“四办”工作机制。着眼于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优化服务供给。在农村,探索“湾组党组织领办、村党组织议办、乡镇党委协办、工作专班督办”机制。在城区,探索“小区党支部领办、社区‘大党委’议办、市直单位协办、工作专班督办”机制。有效推动了一批现实问题得到就地解决,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2022年解决各类问题和微诉求1.34万个。

  (五)设立党内关爱资金。出台我市党内关爱资金管理办法,高规格举办党内关爱资金启动仪式,筹集资金815万元,关爱帮扶因重大疾病、重大灾害和重大意外事故等原因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党员。该政策出台以来已资助563名困难党员,实现了以党内关爱凝聚党员力量、以党员力量汇聚基层治理力量。

  二、经验做法

  (一)探索完善群众协商议事载体。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创新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支持打造“圆桌对话会”“湾组会”“屋场夜话”等群众协商议事载体,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彭场镇大岭村先后召开18次板凳会、恳谈会,争取到在外企业家、个体工商户捐资260多万元支持乡村建设,并成立产业发展基金,帮助当地“大岭造”土特产走俏市场,还打造了“牛鼻岛”研学基地和“大拇指”志愿服务品牌,使水美大岭焕然一新。长埫口镇四合村先后召开34次“板凳会”,推动党员群众变“无职”为“有职”、变“无责”为“有责”,使得过去无人理会的杂事现在被主动要求管、争着管。

  (二)探索建立共同缔造积分管理办法。市一级出台共同缔造积分管理办法,指导各试点村(社区)因地制宜地将群众参与共同缔造行为纳入积分管理,让群众能用所得积分换取爱心超市的优惠服务和集体经济的超额积累分红,从而最大程度地把群众汇聚到公共事务中。干河街道满庭春社区推出“公益联盟共享超市”,吸收50多家社区爱心商户以成本价提供物资,供社区志愿者用积分兑换,这一做法将社区、居民、商户有效联结在一起,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

  (三)探索建立联合党委机制。我市共有行政村617个,呈现数量多、小村多、空村多、选人难等“三多一难”特点。我市按照“重区域、轻区划”的理念,探索建立农村片区联合党委,打破了地域限制和单一组织壁垒,组建“片区联合党委+基层党组织+包联单位党组织+合作社党组织+N个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党建联盟,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联动共治。比如,张沟、郭河、西流河等镇黄鳝养殖产业较发达,为此组建了黄鳝产业片区党委,推动了黄鳝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市还在谋划成立产业发展五大区域片区党委、流域综合治理党委,以整合各方资源,提升统筹发展能力。

  (四)探索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机制。坚持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人民群众共享共同缔造成果的重要内容,以市场观念去发展村集体经济,牵牢市场主体牛鼻子,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引导村民用土地、房屋、技术等入股,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共享集体经济“红利”。例如长埫口镇四合村探索“瓜瓜椒”种植模式,建立蔬菜大棚100个,实现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带动140多户群众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户的双增收。今年,我市将重点以发展“庭院经济”为抓手,推行分散生产、联合经营、规模发展、利益均沾模式,力争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五)探索建立乡村共同富裕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推动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探索实现先富带后富而后共同富裕,以利益共同体构建命运共同体。将探索重点放在土地流转、利益联结方面。当前,全市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有7.6万户,流转土地55.2万亩,64%的特色产业基地、59%的农户在产业链中受益。目前,我市正积极探索建立盘活利用农用地、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农房“三地一房”机制,旨在进一步利用农村土地资源,让更多农民群众从中受益。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我市乡镇一级普遍存在权责不对等、小马拉大车等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到基层治理成效。建议省级层面加快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稳步实施“扩权强镇”相关政策,因地制宜推进乡镇赋权事项差异化;探索在乡镇设立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行使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执法权。

  (二)加快推进合村并组,提升资源利用率。当前,行政村空心化、村级公共服务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建议省级层面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支持和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优化村级建制设置工作,稳妥推进合村并组,提升资源利用率。

  (三)提高村干部待遇,畅通村干部成长路径。针对村“两委”干部存在待遇低、保障不充分等问题,建议进一步畅通村(社区)干部成长路径。加大从村(社区)干部中招录公务员、选拔其进入乡镇领导班子的力度。结合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由省级层面出台相关政策,选拔一批优秀村(社区)干部进入乡镇事业单位。建议优化村干部养老保险补贴制度,从省级层面破题,探索将村副职干部纳入养老保险补贴范围,并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四)大力培育参与基层治理的社会组织。针对村(社区)社会组织总量不够、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服务能力难以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等问题,建议在省级层面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并积极

  推动公益项目的策划实施。重点培育共同缔造理事会等参与基层治理的社会组织,持续加大对工青妇公益性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

  (五)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培育扶持力度。目前,我市部分村集体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农业产业特色不突出,产业形式单一。建议省级层面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培育扶持力度,重点在示范社创建、农产品品牌创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为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构建乡村共同富裕利益联结机制打牢基础。

  (六)加大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扶持力度。当前,我市正积极探索以“城市大脑”为核心,推进数据平台“一网通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大力开展智慧社区、数字乡村、智慧养老等建设,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科学化水平。建议省级层面加大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扶持力度,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农业发展、乡村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等方面给予精准指导和政策倾斜,以数字化技术赋能乡村振兴,进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篇三:围绕基层治理中的小事

  

  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方案三篇

  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方案

  为提升我市社区治理水平,根据《关于进一步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的若干意见》(池办发〔20xx〕16号)要求,扎实推进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的《池州市社区治理任务清单》落地落实,结合年度工作安排,20xx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乡社区治理创新试点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城乡社区治理创新试点活动,推动各地积极探索城乡社区治理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场景,鼓励城乡社区在培育主体、营造场景、创新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推进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打造社区服务多样化、社区治理智能化、网格管理精细化、协商共治常态化的城乡社区治理样板,为全市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二、创建标准

  各试点社区要积极探索社区基层治理新模式,进一步整

  合辖区资源,推动社区治理创特色、树品牌、显活力,总结社区治理创新经验,打造社区治理特色品牌。

  党建引领成效突出。社区党组织健全,有力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社区居委会机构完善,依法自治;“两委”干部和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优良,工作尽责。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主动参加社区各项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作用,引导组织驻区单位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开展服务。

  社区设施配套齐全。社区综合服务用房配备到位,建有多功能、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健全完善、布局合理、有效使用,实现“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

  社区服务供给充分。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开展便民利民、特色明显、种类多样的社区服务,满足群众需求。大力开展志愿服务,不断优化物业管理服务,积极发展社区社区组织,农村社区社会组织不低于5个,城市社区社会组织不低于10个。

  社区协商逐步推广。常态化开展协商工作,社区协商效果明显,居民参与度高。优化社区工作协商机制,明确议事协商议题和主体,创新社区协商形式,运用议事协商成果,将

  协商事项纳入村(居)“两委”工作程序,支持和保障社区议事协商工作。

  村务公开规范有序。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做到“六规范一满意”即内容规范、时间规范、程序规范、形式规范、阵地规范、管理规范、群众满意,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网格管理科学精细。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网格划分科学合理,实行“多网合一”;建立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完善招录、退出、考核管理;完善网格工作机制,精准掌握居民需求和社区各类基层信息,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人居环境优美宜居。社区内净化、绿化、美化,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路、街、巷等公共场所管理井然有序,居民出行无障碍。将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优化社区人居环境。

  多元共治作用明显。有序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积极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经常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进社区等普法活动,社区居民能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落实村规民约备案机制,有效发挥村规民约等自治制度作用,创新探索村规民约积分制等制度落实。

  平安建设扎实有效。社区治安良好,突发性治安事件得到及时处置,无重大治安问题、刑事案件和火灾隐患。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健全,城乡社区人民调解组织作用有效发挥,民事纠纷能够及时化解在基层。

  三、实施步骤

  培育申报。各地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强城乡社区治理的部署要求,积极开展社区治理创新试点工作。各地要推荐工作有亮点、治理有创新的社区,经街道审核后,报所在地民政部门进行初评。各县区根据初评结果,择优推荐上报市民政局,申报以电子版+纸质版材料的形式于7月10日前报送。

  全面评估。根据各地推荐结果,市民政局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初审,综合确定初步入选社区,后成立评估组进行现场评估,确定候选社区。

  评比验收。组织全市城乡社区治理创新试点评比,各候选社区制作社区治理创新试点创建工作PPT或微视频参与评比,根据评比结果确定城乡社区治理创新试点单位,并给予适当资金支持。

  总结宣传。各地要指导各县区试点单位总结社区创新治

  理经验,推动试点经验推广复制。各县区对本地区试点总体情况、主要做法和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进行评估总结,形成试点工作总结报告报送市民政局,市局将通过微信公众号等进一步宣传推广。

  四、有关要求

  提高思想认识。各地要高度重视城乡社区治理创新试点创建工作,以此为抓手,着力提升本地基层社区治理水平。本次创新试点工作将纳入20xx年度综合考核和乡村振兴考核内容,各地要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推动试点工作落实,充分体现本地区特色和水平。

  强化组织实施。各地要切实履行城乡社区治理创新试点创建的主体责任,及时动员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乡镇层面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强化科学指导,加大保障力度,稳妥有序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创新。

  落实分类指导。要根据城乡社区特点分类指导,在城市社区,注重服务质量提升、精细网格管理、智慧社区建设、多元共治共建等;在农村社区结合“池州名村”培育工作,重点突出创新基层协商、三治融合机制、村规民约积分制等,不断创新基层社区治理主题和特色,确保硬件上有改观,软

  件上有提升,服务上有亮点,场景上有呈现。

  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方案

  为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工作,落实“政府出一点、群众投一点、社会帮一点”工作方式,调动广大群众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特制定xx村“共同缔造”奖补方案。

  一、总体思路

  围绕全村“三区一带”发展规划,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为根本路径,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最大程度调动群众参与热情,持续打造好“六院一路一场一业”,为全县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贡献xx力量。

  二、奖补内容

  水泥奖补

  先完成院落面上环境整治,筹备齐所需砂石等物资,经村“尖刀班”验收后,再发放水泥,具体标准如下:

  1、院落路:路面设计厚度8-10公分、宽度2、5-3米;每平方奖补80斤水泥。

  2、入户路:以石板为主要材料,宽度为80厘米,每3米奖补1袋水泥。

  3、公共花园:以石砌或砖砌为主,每2米奖补1袋水泥。

  4、排水排污及其它设施按实际需要奖补。

  工人工资奖补

  对参与花果庭院建设意愿强烈,但缺少劳动力,请托村“共同缔造”施工队实施花池、文化墙建设的农户,可申请施工人员工资奖补,具体要求及标准如下:

  1、享受施工人员工资奖补的农户必须是利用村“共同缔造”施工队实施环境改造的农户。

  2、施工队人员工资经村委会、农户、施工人员三方协商一致后,村委会奖补一部分,农户自付一部分。

  3、私人院坝、院落路、入户路等水泥硬化路面不享受工资奖补。

  太阳能路灯奖补

  按照“谁积极,谁受益”原则,对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环境整治成效显著的院落,村“尖刀班”将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分步骤实施太阳能路灯奖补,具体要求及标准如下:

  1、环境整体改造完成度高,院落内破旧废弃建筑完全拆除,房前屋后卫生清洁,农具摆放有序,花池风格较统一。

  2、群众生活习惯好,不乱丢垃圾,乱堆杂物。

  3、院落内邻里之间和谐相处,无矛盾纠纷。

  4、路灯间隔原则上30至50米,可根据地形地势及群众方便度灵活调整。

  三、其他说明

  1、受资金及其他条件限制,根据xx村总体发展规划,本方案优先适用于村四至七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其他各组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实施。

  2、工人工资奖补时间为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路灯奖补在2年内分步完成。

  3、考虑村民财力物力的承受度,对路长在200米以上的院落路不实施水泥奖补,后期通过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实施。

  以上具体事宜解释权归xx村村委会。

  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方案

  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和提升农村环境品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根据《乡村公路路边环境治理百日攻坚行动方案》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农村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以垃圾分类示范、美丽村落和美丽庭院打造、“四好农村路”创建为重点,加强源头管理,实施系统整治,健全长效机制,全面清理整治农村公路及两厢环境突出问题,把xx建设成幸福美丽宜居的新家园。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全民参与。街道切实加强对路边环境治理的领导,并充分发挥全体村民的主体作用。

  (二)示范引领,确保实效。所有县道、乡道及通村公路以改善村容村貌为基本原则,落实各项治理措施,切实提升农村公路路边环境。

  (三)健全机制,长效管理。实行集中治理与长效管护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改善人居环境与提高村民素质相结合,治理行动与宣传发动相结合。

  (四)明确目标,压实责任。各村(社区)负总责,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上下联动、协作推进,并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量化考核内容,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

  (五)严格考核,注重实效。对村(社区)推进治理工作的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指导和月度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跟踪解决,务求取得治理工作实效。

  三、治理时限、范围和内容

  (一)治理时限:20xx年xx月上旬至20xx年xx月。

  (二)治理范围:全街纳入“路长制”责任制管护的所有农村公路道路两厢可视距离1000米以内。

  (三)治理内容:全面治理全街农村公路及路边两厢环境,确保全街农村公路及两厢达到“十无”要求(无垃圾、无杂堆、无违建、无裸土、无滥呆、无毁损、无污物、无淤沟、无占道、无乱挂)。

  四、治理任务

  通过全面治理,要求每个村重点整治1个组,每个组重点推选10户示范户,不断巩固治理行动效果,让广大村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农村环境治理带来的获得感。

  (一)打造美丽村落。按照布局美、整齐美、清洁美、绿化美、和谐美的要求,在全街范围内打造1个以上美丽村落,并推荐参与区级美丽村落评选。

  (二)评选美丽庭院。按照住户自愿投入、庭院整洁有序、房边绿意盎然、人文特色浓郁的要求,在全街范围内打造并评选“五星美丽庭院”30个、“四星美丽庭院”50个、“三

  星美丽庭院”100个。[牵头单位:经济发展办,责任单位:财政所、城管办、城建办、文明办、各村(社区)]

  (三)创建“四好农村路”。按照“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的标准创建“四好农村路”。全面完成农村公路建设年度考核目标任务。新改建农村公路应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20xx)及国省有关技术标准,同步建设错车道、路肩、排水和安防设施,一次性交(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以上。农村公路等级路率、路面铺装率分别达到90%、75%以上。以“农村公路路长制”为抓手,加大治超治限力度,各村(社区)落实必要的管养人员和经费,制定爱路护路的村规民约等其他有关规定。农村公路列养率县道、乡道、村道经常性养护分别达到100%、90%、70%以上,达到《公路状况技术评定标准》(TTGH20—20xx)中等路以上的县乡道、村道比例分别为80%、60%以上,各村(社区)全部达到农村公路管养示范标准,县道、村道文明示范路的里程比例分别达到20%、10%。[牵头单位:城建办,责任单位:城管办、经济发展办、各村(社区)]

  五、推进措施

  (一)加快工作推进。街道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加强治理工作督查,督促各部门和各村(社区)落实工作责任,倒排治理工期,加快推进进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保

  质保量如期完成。

  (二)组织全面测评。街道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xx年xx月组织对整治工作进行全面测评。

  (三)抓好典型示范。充分发挥好文明村、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典型示范作用,总结推广可操作、可复制的治理模式,为全街乡村环境治理深入推进夯实基层基础。

  六、组织保障

  (一)建立统筹机制。实施“路长负责、村组实施”的联动工作机制,加快形成部门协作、上下联动、高效有力的治理工作格局。由街道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领导全街乡村公路路边环境治理工作,各路长要牵头调度所联系农村公路路边环境治理工作,协调解决治理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各牵头单位要自觉承担整治工作牵头责任,抓好治理任务的逐项落实,定期向街道工委、街道办事处报告任务推进情况。各村(社区)要组织实施好治理工作具体事项,确保治理工作全面落实、取得实效。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相互协作,全力配合,形成推动治理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强化投入保障。按照“奖补高效示范”的原则,加大对全街乡村公路路边环境治理工作的投入力度。要积极拓

  展资金来源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治理工作,发现和推广更多全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好做法好经验。

  (三)广泛宣传发动。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全街乡村公路路边环境治理工作宣传报道,街道干部、支村“两委”和基层党员要深入群众做好宣传动员,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引导参与作用,挖掘和推介一批典型事例与典型人物,营造治理工作的浓厚氛围。

  (四)严格督查考核。强化日常督查和测评考核,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对工作推进有力、圆满高质量完成治理任务的予以通报表彰;对工作拖沓不力、进度迟缓、不能如期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严格责任追究。将百日攻坚行动落实情况纳入街道对村(社区)的绩效考核内容,从严从实予以考评。

篇四:围绕基层治理中的小事

  

  XX县基层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近年来,XX县高位推进党建引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制定印发《xx县“1+1”模式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实施方案》,各乡(镇、街道)在深化“1+1”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形成了XX县基层社会治理“六个典型案例”。

  一、“五化五新”基层治理模式

  立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定位,聚焦解决搬迁群众能住得好、能融入等问题,不断增强安置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金盆街道新兴社区为例。该社区探索推进“五化五新”基层治理模式,通过完善治理架构、细化便民服务、提供就业信息、健全保障体系,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管理网格化,打造新环境。以区域、楼栋为基本单元,科学划分管理网格,在社区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在网格中实行定格、定岗、定人、定责,形成层级明晰、职责清晰的三级管理网格,实现问题隐患在网格发现、矛盾在网格化解。便民精细化,提供新服务。推行“大事、小事、私事”“三事分流”机制,构建起“收集一商议一办理一回应”的工作闭环。同步下移服务窗口,下放事务办理事项,抽调业务骨干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窗口办公,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就业信息化,激发新动力。建立群众务工需求信息数据库,通过“智慧就业”智能平台、“敲门送岗”服务平台,采取“线上+线下”推送就业信息的方式,推动形成“有人有岗”“人岗相适”

  的信息化就业模式,进一步激发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治理多元化,引领新风尚。建立健全社区内的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成立由搬迁群众为主体的邻里互帮互助、矛盾纠纷调解、社区志愿服务等各类自治组织,教育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社区治理、自觉遵守和服从社区管理,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保障体系化,共享新生活。配套建设幼儿园、中小学学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娱活动广场、社区警务室、扶贫车间、金融服务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加强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为搬迁群众生活、就学、就医提供便利。

  二、“三议”工作法

  聚焦解决村民参与度不高、基层治理“一头热”、示范点后续管理难等问题,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治理积极性,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以卡蒲毛南族乡为例。卡蒲毛南族乡结合毛南族传统“议榔”制度,积极探索“村民动议、村委商议、乡镇决议”三议工作法,构建“自治组织一村委一乡镇”三级议事体系,基层自治水平实现有效提升,进一步有力推动了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村民动议。由联户长收集汇总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各网格结合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按照“大伙商议办、大伙一起干”原则,组织召开群众会进行动议,并将动议结果提交村级进行研究。村委商议。进一步规范“村委商议”程序,按照议题征集、议题提出、议题讨论、议题表决、议题实施与监督5个环节,对各联户单元动议提出的工作建

  议,进行逐个商议研判,议事结果向党员、村民代表告知,并接受监督和满意度评价。乡镇决议。围绕

  “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十六字方针",完善乡镇党委议事规则,分析汇总村级研究提出的议题,凡涉及村级的相关重要事项,由具体分管或包村领导提请党委会议研究讨论决定。

  三、“文明积分制”

  聚焦村民自治,以积分兑换的方式引导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让“小积分”助力基层治理,激发群众共建共治的内生动力,构建党建引领下的文明生活新风尚。以牙舟镇王宋村为例。该村以积分超市为载体,制定了积分奖励机制,对积极支持移风易俗、文明创建等工作的村民给予积分奖励,积分达到一定标准的村民,可到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调动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同时,还将积分超市纳入“1+1基层社会治理联户长之家”成员单位,给牙舟镇网格长、网格员、联户长提供9折购物优惠,增加网格长、网格员、联户长的“含金量”和吸引力,涌现出了争当联户长和竞争上岗的好现象。通过积分超市平台,兑换出乡风文明、兑换出生态宜居、兑换出治理有效,形成互学互比互促的文明新风尚。20xx年,王宋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4万元,为全村残疾人分红0.54万元。

  四、“三建五强四单”机制

  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矛盾纠纷诉求多、外出务工人员多、基层治理难等问题,在建综治中心、建社区网格、建联户单元,强安置就业帮扶、强法德宣教、强纠纷隐患联处、强基层自治、强社会管控的基础上,以“四单”制不断构建易搬社区共治、共建、共享的新格局。以克度镇马鞍社区为例。该社区通过建设规范化综治中心、社区网格、联户单元,实现设施标准化、运行实战化、办公信息化,不断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基层治理格局。成立劳务公司,结合“零工驿站”等智慧就业平台,实施安置就业帮扶,加强对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的前期排查化解,强化基层自治,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四单”:居民点单:通过入户走访、楼栋院坝会、征集问题信箱、楼栋微信群等线上线下“下单通道”定期收集居民有关生活服务、就业、教育、医疗等“微心愿”,梳理汇总形成社区居民“需求清单”;社区派单:社区根据居民提出的需求清单,按照“基础设施类别”“政策类别”“民生类别”“矛盾纠纷类别”,分层次、分渠道采取面对面书面送达、电话反馈等方式,将“服务清单”精准有效及时派发到社区具体业务人员手中;干部领单:社区干部接收到派单任务后,依据自身职能职责立即主动认领“接单”。对接到的服务事项,立即针对性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办理时限、办理流程,公开承诺践诺,切实让居民了解办事流程,知晓办理进度。组织晒单:建立社区“服务清单”问题办理反馈、满意度评价、结果公示等制度,明确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定期

  对清单事项办理进展进行跟踪了解,对办理结果进行实绩“晒单”评比,广泛倾听居民意见和建议,全程接受居民监督。

  五、“四议四建四促”工作

  聚焦乡村振兴目标任务,通过村党支部牵头,建立村级议事平台,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寨事务管理,有效解决群众合力不够、主动参与村级发展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实现民事民商、共治共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以克度镇金星村为例。针对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村级重大事务,该村按照村“两委”提议一乡贤会动议一事管委商议一群众会决议程序最大限度把全村党员群众组织起来共同商议,通过建立“四个平台”,推动实现“四个促进”。一是搭建“议事平台”促自治。针对不同的问题分别召开党小组会、寨管委会议、乡贤寨老会议和群众大会,充分发扬民主,提高议事效率,实现了群众的事情从“镇村要求办”到“自己商量着办”的转变。二是搭建“文化平台”促文明。根据法律法规,修订了《寨规民约》,挖掘制定了一批家规家训,公益事业、村寨事务、邻里矛盾等“寨规”约定,实现了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新景象。三是搭建“荣誉平台”促新风。通过开展尊老爱幼示范户、创业致富示范户、移风易俗示范户、文化教育示范户、热心公益事业示范户等评选活动,以先进鞭策后进,在全村形成积极的良好氛围。四是搭建“交流平台”促合力。建立微信群,把村里日常内容、工作情况、建设活动等信息编辑成文字、图片等形式进行互动交流,在外党员、群众积极响应,在群内畅谈建设“金点子”,凝聚发展共识。目前,金星

  村通过“四议四建四促”工作法,解决产业发展、环境卫生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问题40余个,切实推进乡村建设持续发展。

  六、“两建两兴”管实村组事务工作模式

  近年来,XX县坚持“村民参与、村民做主、村民监督”的原则,积极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形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事务管理委员会(简称事管委)“两建两兴”工作模式,有效解决了村民事务管不好、矛盾纠纷调解难、环境卫生脏乱差、发展致富无门路等问题,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该模式于20xx年入选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案例。一是建组织,大小组事有人管。通过召开群众大会推选出“事管委”成员,注重发挥乡贤寨老作用,赋予“事管委”参与村级事务权力,对村级建设项目、惠农政策落实、矛盾纠纷调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重要事项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反应群众热点难点问题,提升群众参与村寨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建制度,村规民约立章法。坚持村规民定,落实村事民管,充分尊重群众风俗习惯和意愿,制定《村规民约》和《组规民约》,建立说理、批评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惩戒制度,对违反村(组)规民约的采取“一说理二批评三处罚”的“三步工作法”执约,形成“人人遵规守约”的良好局面。三是兴产业,增收致富夯基础。事管委通过整合各种资源禀赋,采取抱团发展形式,带头在本村发展产业,示范带动群众参与,实现利益联结广覆盖,消除群众顾虑,大胆发展产业,不断增加群众收入;定期梳理惠民政策清单,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开展宣传,切实提升组上群众惠民政策知晓率。四是兴

  文明,和谐乡风造环境。“事管委”成员牵头成立文娱宣传队,把村规民约、组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惠民政策等内容编排成文体节目、写进山歌,在村寨轮番宣传;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星级文明户”“好媳妇”等评比活动,通过评比,有效提高了村(居)民综合素质,环境卫生和生活习惯得到改善。

篇五:围绕基层治理中的小事

  

  围绕基层社区治理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凌泽

  “掌上四合院”,用微信群让5万社区居民有序参与社区事务;“三事分流”机制,让社区的大事、小事、私事在基层有效化解……在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很多地方都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这一张张答卷,让我们看到了政府治理、社会调解和居民自治的良好互动,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在传统的单一式、行政式的社会管理方式下,社区工作面临着很多困境和矛盾:一面是事无巨细、奔波忙碌的街道和社区干部,一面是诉求越来越多、意见越来越大的社区群众。民生投入多了,群众的满意度却没有随之提高;生活环境好了,群众的认同度却没有越来越强。这些困境如何突破?这些矛盾如何化解?答案不言自明,那就是打破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不断创新社区治理形式,推进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形成社区治理的新格局。那么,一个成熟有效的社区治理格局背后的密码究竟是什么?

  政府社区主导,是理顺社区治理体系的“密码”。只有发挥好政府和社区的主导和统筹作用,才能科学谋划好、安排好社区事务的各项工作,开好社区工作的船、掌好社区工作的舵,这是优化社区治理体系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社区单位再小,离开政府的主导,必将是一团散沙。因此,政府和社区要明确好哪些事项应该由社区解决、哪些事项应该通过社会组织和市场服务解决、哪些由社区自治组织自行解决,要分的清大事、小事、私事,要主导搭建一套完整的社区治理体

  系,要根据实际问题不断优化完善这套社区治理体系。只要体系理顺了,社区治理就能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相关热词搜索: 围绕基层治理中的小事 基层 治理 小事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方远公文网 200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方远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方远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070125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