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关于县域农业绿色发展的调研与思考(8篇)

时间:2024-08-26 15:00:05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关于县域农业绿色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浙江省县域绿色发展水平及其路径研究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其县域绿色发展水平一直备受关注。浙江省县域绿色发展水平及其路径研究,对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浙江省县域绿色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

  一、浙江省县域绿色发展的现状

  浙江省县域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环境压力较大。浙江省处于经济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受能力较弱,存在用地过度开发、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2.绿色产业发展不平衡。浙江省县域内绿色产业发展水平不平衡,部分地区绿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绿色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3.环境治理亟待加强。部分县域地区环境治理力度不够大,环境治理经验不足,导致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4.社会参与度有待提高。在县域绿色发展中,社会参与度不高,公众环保意识有待提升。

  要实现浙江省县域绿色发展,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应当加大对县域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并且配套完善政策执行机制,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2.优化绿色产业结构。在县域内,应当根据当地资源环境状况,优化绿色产业结构,发展与当地资源环境相适应的绿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化转型。

  3.加强环境治理。政府应当加大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完善相关制度,提高环境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实解决环境问题。

  5.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县域内,应当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绿色产业,提高产业绿色化水平。

  三、总结

  浙江省县域绿色发展水平及其路径研究,是全面推动浙江省县域绿色化发展的关键。政府、企业、公众要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浙江省县域的绿色发展水平,推动县

  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希望浙江省在未来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为构建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二:关于县域农业绿色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祁门县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调研与思考(共五篇)

  第一篇:祁门县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调研与思考

  祁门县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调研与思考

  祁门县紧紧围绕全面实施“443”行动计划加快实现“三最”目标,为全力打造生态经济强县,谋求更加切合实际的对策,组织开展了这次全面而深入的生态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活动。整个活动分为农业、林业、中药材、旅游、农村工业和环保六个调研组,我们农业调研以一个星期时间,抽调有关人员分别对八个乡镇、三个企业进行调研,并召开了座谈会,现将有关生态农业专题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我县生态农业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自然生态是我县最大的资源优势。

  祁门县地处皖南山区,地貌特征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多林密,现有耕地面积12.1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6%,茶园面积1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2%,林业用地面积29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7.1%。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整个行政区划位于北纬29°08′、东经117°12′至117°57′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6℃,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717.6毫米,极有利于作物生长,境内长10公里以上的河流33条,系为阊江、新安江、秋蒲、青弋江四大水系之上游,水资源十分丰富。农村和林区及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均达(或超)国家一、二级标准。这些有利于发展生态经济的最基本条件,在全国县份中为数不多。

  (二)现阶段我县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据农业部门抽样调查:2004年预计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农民人均收入2373元,比上年净增261元,增幅12.3%。

  我们从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上考量,生态农业建设已全面启动实施。突出表现为:一是以草原保护与建设和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为重点生态农业项目,顺利实施稳步推进。二是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

  设为着力点,致力于抢占先机,我县传统优势产业——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将会越来越强。全县14万茶园全部通过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其中通过欧盟BCS有机茶园认证1万亩。为我县茶业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三是以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要支撑的生态工业,全县上下日益形成了广泛共识,摆上了加速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的主体地位。四是国家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五是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已逐步成为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毋庸讳言,尽管我县生态农业建设有着良好基础条件和有效的现实作为,但是农业发展进程中现表出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一是代表农业经济水平的农产品质量问题。以茶叶为例,解决茶叶农残问题,已成为各加工企业,特别是茶叶出口加工企业急切的呼唤。

  二是农业频繁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加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生产难以保障。

  三是农业的综合效益问题。突出表现为因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率低,往往是靠大量消耗有限的资源而换取少许的收益。事实将证明其终究是得不

  偿试的。

  二、我县生态农业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

  抓生态农业就是抓农民增收,就是抓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就是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就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但是,这条路子究竟怎么走?

  (一)产业定位。

  通过调研,客观分析祁门基础条件和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立足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这是打造山区生态经济强县的切实着力点。祁门茶业发展有着资源、品牌、文化三大无与伦比的优势。因此,我县生态农业产业建设重点宜定位在以茶业产业为主,林业、药业、食用菌、养殖业为辅的发展思路上。

  (二)优势与潜力。

  茶叶历来是我县传统产业,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一直是我县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主导地位,真正是我县影响最大、潜力最大、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

  近十年来,祁门茶业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取得了明显成果。一是在坚持低改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早生优质无性系良种和无公害技术。二是加工名优绿茶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名优茶产量产值占总产量总产值的比重点由1994年的6.3%和22.0%提高到2003年的58.9%和81.9%,红绿茶平均价由1994年的8.6元/kg提高到2003年的24.5元/kg。三是积极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制定了以祁门红茶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标准19项。全县原有的120家红、绿茶初、精制厂通过体制创新与技术改造,已有16家达到一定规模。以金东大市场为中心的城乡茶叶交易市场,为广大茶农95%以上的名优绿茶提供了交易平台。

  近三年来,全县茶农收入稳步增长。据农委统计:目前全县农民人均茶园面积0.93亩(不含土地承包到户后新发展的)。2003年茶叶总产值7386.6万元,亩产值527.6元,均比2002年增长14%以上,茶叶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7.3%。今年全县茶叶总产值8500万元,亩产值607元,比上年增长15.1%和15.0%。农民人均茶叶现金收入406元,占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343元的30.2%,占年人均纯收入17.1%,比2002年316元和2003年352元分别增长28.5%和15.3%。

  然而,如果单单从这组数字看,似乎看不出有多大的优势,但是用辨证的方法来看待,目前茶产业所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该产业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为此,有必要通过横向比较的方式,对调研中发现并得以证实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目前我县茶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茶园效益低,仍有40%的低产茶园有待改造。茶园亩效益607元也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5%;茶园平均亩产仅23.3公斤,只有全国平均亩产的55%和全省平均亩产75%;无性系良种茶园普及率7.1%,远低于全国21%和全省13%的水平。二是茶业龙头企业少,实力不强,茶叶品牌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现有的茶叶加工企业难以在产业化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茶叶品牌方面,“祁红”虽是国际知名品牌,但由于生产厂家的无序竞争和周边地区生产的红茶鱼龙混杂,导致祁红品质下降,市场萎缩,价格下跌,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名优绿茶虽有10多个品种,没有形成知名品牌,且产销量小、品质不稳定。三是名优茶加工机械化明显滞后。千家万

  户筛网制作的黄山翠兰,普遍存在细胞破碎率低和茶叶干度不足等加工品质问题,降低了名茶声誉与经济效益,近几年平均价仅30元左右,只有本省名优茶均价的79%和浙江名优茶均价的46%。四是与县内购销两旺、管理有序的茶叶交易市场相比,外销市场开发力度明显不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内外不对称的市场体系也是制约祁门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把茶业作为生态农业建设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理应是我们最现实的选择。

  三、加快发展茶业产业的思考

  充分认识祁门优势,进一步更新观念,实现发展思路从资源开发导向向市场开拓导向的战略性转变。要发挥茶叶资源和生态环境两个优势,以茶业产业为重点,确立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技术路线,着力解决祁门茶业效益低、龙头企业缺、市场竞争力弱、投入扶持不足等现实问题。

  (一)以加大扶持优化服务为手段,积极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科学规划是推进茶业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要组织专家制定茶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社会共同参与机制与投资保障机制。一是建立持之以恒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领导与服务,扎实有效地为加工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健全完善目标责任制,量化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抓落实,要切实把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和发展生态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倡导推行“一片叶子(茶叶),脱贫致富”工作思路。二是制订政策加大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要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集中财力,加大对龙头企

  业、产业基地、技术推广、产品开发以及茶叶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扶持和奖励。三是进一步优化宣传舆论环境。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祁红振兴和名优茶的深度开发,在全社会形成做大做强茶业经济,打造山区生态经济强县的强势推进氛围。

  (二)以发展壮大加工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通过提升、培育发展、引进嫁接等方式,鼓励个人和企业兴办各种类型名优茶加工厂,同时按照“企业+基地+农户”或“订单茶叶”的模式,积极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名优茶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良性互动局面的形成,缔结茶叶加工产业集群,为茶业产业化经营打造强势主体。一是加快培育绿茶加工企业。为应对QS制度的实施,新建茶叶加工企业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原有茶叶加工企业更要抢抓机遇,严格按QS制度要求,加大环境条件、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及过程、原材料要求、产品标准要求、包装标识要求等方面的技术改造步伐,力争率先通过国家QS认证,同时进一步加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生产加工和产品认证工作。二是推进红茶龙头企业整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祁红公司改制;鼓励和引导红茶加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内引外联、重组、收购或股份合作等形式实施资产重组、人才重组、品牌重组,盘活存量资产,组建紧密型红茶企业集团或茶业联盟,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价格,扩大自营出口数量和市场份额。三是精心打造茶叶精品名牌。加快“祁门红茶”证明商标的申报步伐,结合祁红原产地保护,加大对祁红品牌的整合力度,把红茶生产、销售统一到“祁红”这一品牌上来,避免企业间无序竞争及打击假冒伪劣“祁红”,重振祁红雄风;加大对黄山毛峰、黄山翠兰、凫绿三

  个绿茶品牌的系列化、标准化、产业化开发改造,使之尽快成为我县绿茶的主打品牌,创出具有祁门特色的全国名牌绿茶系列产品;积极迎接江西“得雨活茶”和石台“仙寓香芽”等外来名牌茶叶对我县茶叶的名优化辐射和改造,努力将我县茶叶融入大品牌、高效益的循环当中。

  (三)以高效生态茶叶基地建设为基础,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竞争力。茶叶的竞争除了加工制造的竞争外,更重要的是基地的竞争。建设生态条件好又有一定规模的基地,既有利于与市场对接,又有利于本身增值和产业链的延伸。一是加快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以胥岭乡、箬坑乡和金字牌镇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加快杨树林783、凫早2号、仙寓早等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基地建设,确保基地面积达300亩以上,年提供无性系良种茶苗达3000万株,逐步扩大无性良种茶园比重,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为茶叶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加快低产茶园改造。坚持以发展无性系数良种茶园为主的原则,把新茶园发展及老茶园改造的重点放在标准化高效茶园的建设上来,通过淘汰一批劣质茶园、改造一批低产茶园、发展一批标准化茶园,力争今后每年全县良种高效茶园的比重增长5%以上,逐步实现茶园机械化管理和采摘,努力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三是全面推进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建设。按照统一环境条件、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保障、统一服务规程、统一认证标识的要求,在巩固和提升14万亩无公害茶园建设的基础上,选择生态条件较好的茶园进行有机茶开发,力争有机茶园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

  (四)以拓展茶叶销售市场为支撑,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内外结合,建立健全茶叶销售网络与市场体系,是拓宽茶叶流通渠道,提高祁门茶叶市场份额的关键。一是进一步完善金东大市场的功能。不仅要在茶季为茶叶购销双方提供良好的服务,而且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茶商来祁门设立常年茶庄,经营各地各类茶叶,将金东大市场建成象峨桥市场那样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辐射全国的黄山市最大的茶叶市场。二是进一步扩大茶叶营销宣传。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积极参加或举办茶叶交易会、产品推介会及农展等,宣传推介祁门茶叶;发挥县内旅游资源优势,结合旅游开发,弘扬祁门茶文化,提高祁门茶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政府网络平台优势,及时采集、处理和发布祁门茶叶供求信息,为茶农、茶叶加工企业、中介组织和茶叶营销大户提供一条方便快捷网上信息交流和贸易通道。三是培育壮大茶叶经纪人队伍。认真贯彻县政府关于《大力培

  育农民经纪人的意见》,鼓励和扶持茶叶经纪人到省内外大中城市中设茶庄,或与外地茶商和超市建立贸易伙伴关系,直销、代理或连锁经营祁门茶叶,拓宽茶叶外销市场,实现互惠互利。

  四、分类指导,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为旅游服务。

  农业结构调整的走势一方面是更加适应市场,另一方面是向现代农业迈进。这两点都与生态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充分利用调整时机,通过改善经营方式,调整发展方面来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水平,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一)围绕旅游发展,大力开发无公害农产品。要着重开发一些特色产品。如纯天然绿色食品、优质米加工食品、山野菜、果类等小包装产品开发;根雕、竹编等小型旅游工艺品开发。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调研中我们了解

  到,新安乡“云谷籽”座垫个私生产企业业主王仕兵把当地出产的茶叶、灵芝等制成小包装,作为服务于旅游的产品投入市场,取得了可观的收益。

  (二)突出转换增值,因地制宜发展优质大米和畜牧养殖业。粮产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同时做好粮食转换,大力发展养殖业,为旅游提供优质大米及多样化的肉类无公害产品。

  (三)加强保护与利用,适度发展菌类产品。如香菇、木耳、灵芝之类,包装整合,投放旅游市场,同时开发野生菜、果类产品。

  第二篇:关于加快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促使XX生态农业由小变大,鄂州农产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一行先后深入到梁子湖区“涂家垴镇万亩无公害红薯高产示范片”、“太和万亩有机农业基地”,华容区“湖北鄂州台湾生态农业创业园”,鄂城区“樊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这个目标,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的现状

  我市有丰富的山水资源、特有地理位置,素有鄂东聚宝盆、江南鱼米乡之美誉。全市现有耕地面积61.2万亩,水面65.1万亩,林地27.5万亩。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了“六有”。

  (一)有生态农业示范片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市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以来,先后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和代表性的生态农业示范片。如梁子湖生态农业示范区,百里长港线、樊寺线生态农业示范带和华容省级农产品加工园等,对我市生态农业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有生态标志农产品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建立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4个,示范基地面积63万亩,通过以点带面带动了全市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形成了遐迩闻名的武昌鱼、河蟹、珍珠、茭头、莲藕等一批“原字号”和“土字号”特产。武昌鱼不仅成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咏物绝句,而且成了美国连续几届总统的首选中国菜。XX生产的螃蟹曾“横行”香港,销量占市场份额六成以上,“梁心”牌有机番茄在武汉超市上架,“梁道”牌稻米正在加工生产。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为我市生态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先后荣获多个“国字号”、“省字号”名片。

  (三)有生态农业模式

  立足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推行区域化布局,大力示范和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了红润池湖农业生态园“良心种植、有机营养”的种植模式,太和万亩有机农业“喝”山泉水、“吃”有机肥、“戴”生态圈、“当”健康神的“全产业链”模式,泽林镇万亩湖农场水稻种植推行的“统一品种、统一肥料、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收购”“五统一”管理模式,东港大丰循环牧业示范园的“猪─沼—菜”循环牧业种养模式,峒山生态园“宜居、宜业、宜游”模式等一批相对集中连片、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基地。

  (四)有土地流转创新

  目前我市土地流转方式主要有:“土地股份式流转”、“土地托

  管式流转”、“土地转让性流转”、“土地季节性流转”等流转方式,建立了土地流转保证金制度,开展了确权确地试点工作,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保障机制。

  (五)有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

  近几年以来,加大农业投入品管理,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肥料利用率。全市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复播面积达55.8万亩,举办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样板36.5万亩。积极开展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调处工作,近年来查处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十余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100万元。

  (六)有生物能和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大力推广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市秸秆机械化还田近50%。积极推进沼气工程建设。如东港沼气供应站采用国内领先的搪瓷钢板升流式固体床中温发酵工艺,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实现了燃料、饲料、肥料有机转化,有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在生态农业发展上取的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群众的期盼相差较远,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距离。主要存在“六强、六弱”:

  一是扩大发展规模意识较强,打造精品意识较弱;

  二是创立“品牌”意识较强,提升“品牌”意识较弱;

  三是注重短期效益观念较强,忽视环境保护意识较弱;

  四是做表面文章较强,在资金、技术帮扶解困方面较弱;

  五是依靠领导支持、项目支撑较强,坚持市场决定取舍意识较弱;

  六是土地流转急功近利意识较强,着力化解深层次矛盾意识较弱。

  三、对策和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我们立足XX的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针对鄂州目前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按照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思路,认为全力发展我市生态农业,重点要抓好“六变”。

  (一)变发展现代农业为生态引领

  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特色+科技+品牌”的发展路子,以生态农业发展为主线,以绿色科技为支撑,着力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体系、科学、高效、稳定的基础保障体系。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要将生态农业发展作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方向;二是要将生态农业发展作为制定各项农村发展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三是要将是否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作为衡量农村工作。只有这样,我市生态农业发展才有出路,才有希望。

  (二)变土地流转为土地换股权

  流转土地对实行规模化、机械化耕作,发展生态农业至关重要;但目前农村社会处在转型期,有各种矛盾的复杂性,还有土地流转缺乏保障机制、流转机制,有效激励机制等因素,导致流转工作非常困难。“土地换股权”模式有助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效率的提高,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有效维护农民权益。这种模式的实质在于,在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企业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权作为资产入股,并享受分红。太和万亩有机农业基地以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采取“收益保底、盈余分红”方式,成功进行了土地流转。

  (三)变单一种植为复合型产业

  发展生态农业,带动观光农业,要打造“精品”“亮点”,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要充分立足生态园山青水秀、“绿色环保”以及生态休闲的特点,充分利用生态园的自然景观,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和集“自然—生产—休闲—康乐—餐饮—教育”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发展体验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产业园。

  (四)变拓展品牌为提升品牌

  一是要以政府引导、企业创建为主。大力推进叫响“梁心牌蔬菜、梁道牌大米、武昌鱼、梁湖有机碧玉茶、有机茭头、梁湖大闸蟹”等产品品牌的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尽快形成鄂州市的特色和名牌,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要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形成

  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三是要实施品牌兴企战略,加强品牌整合,在每个行业选择几个市场占有率、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引导资产、资源集中,推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带动力强的品牌。四是要加大有机认证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具有公共属性、地域特点的品牌,在国家级、省级媒体进行广告宣传,给予财政补助。

  (五)变政策扶持为多元化投入

  一是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生态农业建设。二是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运用贴息、补助、以奖代补、投资参股的方式,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加大对开发生态农业的投入,建立起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农户和社会共同投入的投融机制。三是实行整合和奖扶机制。捆绑项目,集中投入,最大限度地项目资金的规模效益。同时,对生态农业建设任务完成好、发展速度快的地方实行重点倾斜,优先扶持。对从事生态农业开发、生产和营销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四是制定一套政策。制订和完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建设的财政、税收、价格、信贷、贸易、土地、风险投资等方面政策,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行为规范经营约束、利益调节、成果保障的政策体系。

  (六)变市场准入为寻找市场

  国家新政策“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有规定,所有农产品必须经过检测达标后才可以上市场销售,凡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的农资产品是达不到国家卫生食品标准的,这就意味着辛苦种植的农产品不值钱,甚至辛苦劳动将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有时会亏本。那么我们在发展生态农业上必须做到:一是重视科技支持。推广应用高产、优质、抗病虫新品种,着力推广腐熟无害化的农家肥料、微生物肥、绿肥和绿色农业生产准用的化学肥料,积极推广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开展绿色农业加工工艺的引进和应用。二是联系一批高校,在我市建立高校生态农业技术应用试验基地,发挥高校的科技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优势。三是打造专业营销团队,根据生态农业

  定位的品牌,进行了市场调研,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营销模式。四是开展推介、对接活动。组织开展或参加各种大型农产品博览会以及“农超”对接活动、大型采风活动,展示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果,扩大我市农产品市场营销,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第三篇:我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调研与思考

  我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调研与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不仅自然资源生态性能得不到恢复和提高,反而由于要保持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稳定增产不得不增加化肥、农药等投入,致使农业内生污染日益严重。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生产、生活消费废弃物不断增加,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越来越明显,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立体污染并存。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农业污染防治为基础,以食品安全为目标,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手段,以经济效益为动力,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当前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20世纪初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了多种农业方式以期替代常规农业,试图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少国家陆续提出并实践多种替代常规农业的模式,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这些替代农业模式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尽量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生资源,减少外部投入,通过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合理流动,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固氮和其他生物技术以及生态调控手段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众多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探索中,生态农业产业化成为广泛选择的发展模式,生态标志性农业产品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回归自然、关注环境、食品安全等意识促进了生态标志类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

  为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加大力度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鼓励和扶持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以发展绿色食品为标志,加速生态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经过有关部门持续

  不断地努力,扩大影响,打造市场品牌,树立消费者信心,取得了显著成效,绿色食品成为消费者信得过的安全健康食品,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绿色食品大规模发展创造了条件,成为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2007年我国参与绿色食品生产的企业达到2047家,产品个数达到4030个,实物产量达到3260万吨,年销售额达到723亿元,出口交货值为10.8亿美元,覆盖范围7710万亩。在绿色食品发展的推动下,有机食品发展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到2007年底,农业系统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达到441家,产品713个,实物总量为33.7万吨。目前,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已具雏形,一批以绿色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企业逐步壮大。2007年全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有117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占当年绿色食品使用标志的生产企业总数的16.9%;经深加工的绿色食品品种1621个,占当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的40.2%。

  二、我区现代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困难

  近几年来,我区农业始终抓住结构调整主线,经过三次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区域特色明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我区发展生态农业具备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1、区位条件有优势。北仑位于长三角南端,紧靠东方大港,毗邻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处长三角大都市圈,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大都市的资金、科技、人才资源,实现城市与农业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发展生态农业也有利于农产品打入大城市市场以及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

  2、经济基础有实力。经过改革开放,我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已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无论是国内生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是工商资本、民间资金都具有一定实力,同时对外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发展生态农业成为必然的可能。

  3、产业发展有基础。经过了优高农业、效益农业和都市型农业等三次大发展,我区的农业特色比较显著,农产品知名品牌市场认同度

  高,特色主导产业的规模较大,都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4、生态环境有保障。建设生态农业生产基地,除了经济功能外,更要注重开发农业的生态、文化等功能,改善自然环境,缓解城市污染,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营造优美绿色景观。通过植树绿化、面源污染治理、土壤矫治改良都有相当大的进展,通过推广生物有机肥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和秸秆还田等农艺措施,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已经明显改善,使生态农业发展有了保障。

  5、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为打造北仑农业发展新平台,展示现代农业新风貌,2007年区委、区政府决定建设北仑现代农业生态园。该园区位于大碶沿山公路西侧,紧邻通途路,总面积约2万亩(大部分为山体),整个区域分二期开发建设,一期先由布阵岭东侧开始建设,总面积2000亩,一期为园区目前建设重点和核心区块,计划总投资1亿元。该园区的目标是争取成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与生态观光相结合的复合型区块,北仑城区的重要生态区块,高科技农业人才创业基地,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浙东花卉科技中心。园区拟建设科研与综合服务区、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科普教育区等功能区块。农业生态园的建设,为北仑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新的更大的空间;有利于提高提高我区农业生态环境水平,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建设,大大加快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由于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区生态农业发展缓慢,主要表现为农业经济功能开发力度不够,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等开发相对滞后,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设施化、市场化等程度还不高,尚未将生态农业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加以重点发展、重点投入。另外,我区大力发展沿海工业,用地紧张,加上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对发展生态现代农业极为不利。

  三、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区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重要选择期,要找准切

  入点、把握着力点,使得今后我区农业体制创新有新突破、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特色更加明显和农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推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态质量的提高。

  1、积极实施四大战略,推进生态效益农业的新发展

  当前我区农业发展正处在新阶段的转折时期,面对经济和生态建设的双重任务,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观念,拓宽思路,实施生态农业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行区域化战略:发挥区域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实行差异性竞争,以规划为龙头,抓好花卉苗木、蔬菜、水果等优势农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把生态农业文章做大做强。实行产业化战略: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特别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龙头企业布局;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实行科技兴农战略:以现代生态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的良好生态结构;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以种子、种苗工程为抓手,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科技含量;同时要争取建立农业信息中心,开展全方位科技信息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到产后的系列服务。实行标准化战略:推行农业、林业标准化管理,形成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格局,从而不断提高我区农产品竞争力和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占有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农产品生产从田头到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着力打造生态品牌、生态名牌,整合现有品牌资源,加强品牌营销和运作。

  2、抓好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推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进程

  扎实推进生态园区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建设,北仑农业生态园区已经初具规模,并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但是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大投资力度,解决资金紧张等困难,能够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的要求进行建设,使之成为我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坚强阵地。目前园区一期已经开发完毕,二期因种种原因无法启动,希望能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积极协调解决征地等困难,加快建设步伐。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抓好森林和土地资源保护,遵循生态优先,实行保护管理和开发并举。继续开展万亩生态公益林工程,对全区142个行政村普遍开展整治,建成10个示范村、100个生态和文化旅游特色村;建设100家花园式单位和100个园林绿化村;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严禁使用高毒农业,鼓励使用生物药肥。

  促进生态产业持续发展。以绿色经济长廊为重点,启动绿色市场、绿色品牌、绿色企业、绿色基地等“四绿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型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同时挖掘其他农业旅游潜力,以人文典故、自然风貌、民间风情、绿色食品为特色,开辟农业旅游项目,尤其要搞好九峰山片的农村生态旅游开发,成为大都市的后花园。

  3、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新体制

  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民办、民有、自愿和多元化原则,以产业为纽带,采取互助合作、股份合作、行业联合等不同合作形式,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成一种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培育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广大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到较高水平,进而不断完善,真正建立起组织有序、竞争有力、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先要规范政府行为。政府对合作组织的工作应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培育合作组织市场竞争力。第三要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第四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订单农业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在发展壮大起来以后,应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其中按照合作制运行的合作组织,应逐步建立盈余按社员交易额比例返还的分配机制。

  4、突破农产品加工,使农业龙头企业产生更大的带动作用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扩大深加工,提高农产品档次和质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围绕我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切实做好加工农业、出口农业工作。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全面发展,按照生态环境、经济区域布局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壮大一批带动农户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销售收

  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

  加大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力度。进一步落实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联姻,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农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名特优产品;坚持高标准,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加工产品的优质化;促使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加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步伐,建设一批生态型农业企业,使企业既充当产业发展的“龙头”,也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龙头”。要逐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集聚,分别在农业园区内建立了农产品加工专区,建立出口产品基地。

  5、争创生态品牌,强化我区农业的生态特色

  走绿色路、创生态品牌也是我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为此,一是加强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标准化来建设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区域特色和资源特色,加快花卉、蔬菜等五大产业为主导的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二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质量安全体系,规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运作,对农产品真正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三是抓住蔬菜出口通过原产地标志认证的契机,加强对地理产品的管理,进一步拓宽地理产品市场,为农产品出口打好基础。同时要搞好社会化服务,将生产者、原料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营销服务者之间利益连接成产业化群体。推进市场信息体系、配套服务体系、流通销售体系的建设。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按照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推动农产品外贸出口,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第四篇:上海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王国忠

  朱恩

  市农委种植业办公室、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上海农村经济2010年第4期

  一、上海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

  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资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发展生态农业就能把农业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生产和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市民更注重生活的质量,安全、优质的生态农产品成为首要选择。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洁土”、“净食”的生活环境,就能为广大市民提供安全、优质的生态农产品,拓展广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三)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需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应用生态农业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减少化肥农药流失,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减小环境压力,为上海的生态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四)发展生态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注重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及推广应用,健全生态农业管理制度,提高农民生态意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价值,有利于促进广大农民增收。

  总之,上海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二、上海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初步成效

  (一)积极探索区域生态农业建设

  1、农业部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上海郊区崇明县、宝山区已分别被列为农业部生态农业试点县和示范县(区),根据“立足示范、着眼推广、点面结合、讲求效益”的原则,在都市型生态农业建设上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发展上海都市生态农业,建立一个农业生态经济结构协调合理,整体功能较强,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优美整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农村,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2、环太湖流域生态建设。上海市涉及环太湖流域有青浦区的金泽、练塘两个镇,共有耕地面积11.4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6.9万亩。近年来,这两镇围绕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推行绿肥养地轮作休耕制

  度,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以及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工程等,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二)大力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1、推进绿肥生产。绿肥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肥源,种植绿肥既可以增加农田经济效益,又可利用绿肥根瘤菌固氮、以小肥调大肥、以磷肥调氮肥等特点,富集或固定土壤中的氮、磷、钾及其它养分资源,翻压后可提供作物多种养分,绿肥秸秆还田还可增加土壤碳的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和其它理化性状,实施种地与养地相结合,促进耕地地力提高。在绿肥种植补贴政策的引导下,上海大力推进绿肥生产,2004年以来累计推广绿肥种植面积200多万亩。

  2、完成耕地质量普查。2002-2003年,完成基本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普查工作,耕地符合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占38.1%,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占47.9%,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占10.8%。2006年,又完成356万亩耕地的地力调查

  与等级划分,全市耕地总体上处于较高等级,其中,一等地占17.4%,二等地占32.76%,三等地占26.09%,四等地占20.17%,等级最差的五等地仅占3.58%。同时,摸清当前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农田耕作层变浅,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有所增加,养分失衡现象较严重,耕地土壤酸化趋势明显。

  3、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耕地质量监测是一项长期性的、公益性的农业基础工作。上海已在2007年底建立了500个地力定位监测点、100个环境质量监测点和30个肥料效应流动监测点,覆盖郊区大部分土壤类型和种植利用方式,每年为政府提供上耕地地力与环境质量报告。

  4、加快中低产田改良建设。近年来,针对郊区部分耕地存在一定的障碍因素,一是推进松金青地区低洼地土壤改良工程建设,标准粮田建设面积30.4万亩;二是开展南汇5万亩滩涂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以及奉贤每年约2万亩平整田土壤熟化与改良工作;三是开展3万亩蔬菜等经济作物设施土壤连作障碍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

  四是嘉定等区开展重金属污染农田生物修复技术示范工作。

  5、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为落实“占补平衡”政策,2010年以开展耕地质量评定工作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补充耕地质量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为重点,把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和验收工作落到实处。按照“部省共建、因地制宜、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的原则,构建农业、国土资源两部门共同开展补充耕地验收工作机制为核心,积极探索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有效工作模式。2010年计划在奉贤区开展“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省级试点工作,做好评定和验收补充耕地质量工作,指导补充耕地质量建设。

  (三)全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l、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料。商品有机肥推广作为解决全市畜禽粪便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2004年在郊区水稻地区试点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1.5万吨;2005年至2007年商品有机肥推广工作连续三年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推广范围以粮田为主,兼顾种植蔬菜和西甜瓜的基本农田,三年累计推广应用33万吨;2008年、2009年继续加大推广力度,推广数量分别达15万吨和16万吨。至2009年累计推广数量达64万吨。商品有机肥的推广应用,每年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50-60万吨,保护了郊区生态环境,改善土壤地力,减少氮化肥用量,减轻盐渍化程度,提升农产品品质。

  2、资源化利用秸秆。一是推广秸秆直接还田。主要是在农作物收割时留高茬或利用农机设备直接将秸秆还田,以及稻田秸秆覆盖还田。目前,全市秸秆通过机械粉碎后还田的比例占到全市稻麦种植面积的80%左右。二是发酵制作食用菌培养料。以现有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组建食用菌培养基料生产中心,集中收集周边地区的稻麦秸秆,并加工成食用菌培养料,用于蘑菇等食用菌生产。同时,蘑菇种植后的废料还可用于水稻机械化育秧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秸秆资源化利用可以有效地遏制秸秆焚烧对空气的污染,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的使用量,有利于节约农业生产成本,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维持土壤的生物质平衡,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

  3、减量化使用肥料农药。

  按照上海市第四轮三年环保行动计划化肥农药减量工程实施方案,6个区县(农场局)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建立了示范基地,累计示范面积8720亩,基本代表了本市种植业的主要生产方式,示范基地分3种类型:一是以规模种植水稻小麦为主的粮田双减示范基地,例如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奉贤庄行现代农业园区和长江农场;二是以种养结合小型家庭农场为主的双减示范基地,例如松江新浜家庭农场;三是以蔬菜生产为主的双减示范基地,例如青浦练塘茭白生产基地和嘉定华亭城市超市蔬菜生产基地。2009年通过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肥耕地地力技术、农药合理科学使用、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和种养结合等措施,减肥减药效果明显,各示范基地水稻、小麦、蔬菜化肥用量比2008年减少6~

  12.11%,有机肥料与化肥、化肥中氮磷钾使用比例逐渐合理,农药减17.7-38.2%。

  4、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目前,本市郊区除闵行区外,其他区县均列为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2009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303.44万亩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一是初步建立主要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和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包括主要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和水稻施肥分区图,稻、麦推荐施肥技术模型,以及推荐施肥的主要技术参数。二是肥料施用结构渐趋合理,氮磷钾比例逐渐合理,中高浓度复混肥料、配方肥用量增加,有机无机肥料平衡使用。三是节本增效经济效益良好,水稻亩均节本增效38.98元,小麦亩均节本增效41.59元。

  5、探索种养结合农业。目前,上海已经在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农业方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典型的模式有以下三种:一是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松江区结合土地集中流转试点工作,推出了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家庭农场平均经营面积100-150亩,并在农场内建设一个年出栏1200头的猪场,猪场里产生的粪便和尿液,收集经发酵处理后就近还田利用。二是种养结合大型农场模式。警备区农场和海丰农场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形成了大型农场种养结合传统模式、现代模式以

  及欧盟模式。传统模式是指猪一猪粪一牧草一养猪模式、猪一猪粪一围河养鱼模式和猪一猪粪一林苗木一发展林业模式;现代模式是指猪一猪粪一有机肥还田一有机水稻和蔬菜模式、猪一猪粪(农作物秸秆)一沼气发电一养猪供暖和生活用电模式、猪一污水一氧化塘处理一还田模式;欧盟模式即“粪水生态还田”模式,建设全封闭粪水收集系统,将猪粪收集后由管道泵入储存6个月的大池中,经自然发酵无害化处理,然后通过大型粪水施肥机和搅拌机将发酵后的粪水喷洒农田。三是林下经济生态农业模式。随着上海生态林建设推进,逐步发展形成了林下经济等生态农业模式。据统计,2006年上海林地养殖规模百亩以上的使用林地11.6万亩,年出栏家禽115.37万多羽,产值约2000万元。2008年上半年,仅科委项目的一个示范基地约10000亩林地,养殖肉鹅60000多羽,实现产值约600万元。

  三、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

  (一)加快规划制度建设

  l、制订发展规划。各区县应根据本区域农业生产特点,以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所产生的废弃物再利用生态循环链建设为核心,科学制订生态农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区域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无害化目标。一是近郊城乡一体功能区(包括闵行、嘉定、宝山三区)。由于城乡处于一体,对农业生态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要求将农业的自身污染降到最低程度,而且要求农业本身对都市环境作出积极的贡献。所以它是以环境友好为导向的环境友好农业,着眼于通过使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技术、装备、手段及管理方法来提高农业产出效率,还必须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重视发挥农业的生态友好功能,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二是远郊湿地生产功能区(松江、金山及青浦三区)。远郊湿地生产功能区应最大限度地保护稻田的种植面积,以“稻田圈”作为重要的生态单元,减轻氮、磷元素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生态安全和粮食生产双赢,确保上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在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河、湖蓝藻肆虐,局部地区取水口水源严重污染,百姓生活用水发生困难的现象屡有产生的今天,充分发挥“稻田圈”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更显重要。因此,该区域生态农业建设重点应放在“稻田圈”

  为主的人工湿地建设上。三是滨海果品生产功能区(包括奉贤、浦东两个区)。该生产功能区的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是上海市果品生产和蔬菜生产的重要基地,南汇的两甜瓜、水蜜桃,奉贤的黄桃,早已成为上海市著名的名、特、优产品。该功能区农田中经济作物栽植的面积较多,相对于粮食作物而言,经济作物对土壤肥办的要求较高,所以在生产过程中,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的投入较多,且对农田排水系统的要求较为严格,农田地力培育投入费用较多。四是三岛生态旅游功能区(包括崇明、长兴及横沙三岛)。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素以水清、气净、土洁而著称,加之岛上工厂企业少,所以生

  态环境十分优良。三岛是上海绿色蔬菜和稻米的生产基地。该区域每年还有大量的滩涂经过熟化培育后转化为基本农田,该区域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加快熟化滩涂土壤,促进耕地质量提高。

  2、出台相关法规。生态农业建设要得到长期健康发展,必须有完备的政策法规作保障。应加强生态农业立法,制订出台“上海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上海市耕地保养管理办法”、“上海市耕地质量验收办法”、“耕地质量验收标准”、“畜牧业粪便污染处理规范意见”、“秸秆处理办法”、“种养结合生态补偿实施办法”等地方法规,为限制环境污染、鼓励资源再循环利用和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法律保障。

  3、完善考核制度。为有效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加强各级政府工作责职,需要建立生态农业建设长效机制,配套制订《上海市生态农业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对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做出成效或者失责的单位和人实施奖罚。同时,对区县、乡镇政府,应从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消耗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探索新型绩效考核体制。

  (二)加强队伍体系建设

  1、恢复农业环境保护站。建议协调市有关部门,尽快恢复上海市农业环境保护站,具体承担本市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指导工作,各区县农委相应成立本区域农业环境保护站,组织和实施本区域生态农业建设工作。

  2、健全市、区县和乡镇三级农业环境保护队伍。进一步健全市区乡镇三级农业环境保护队伍,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加强土壤肥料与环境保护实验室力量,承担农业环境检测监测工作。

  3、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认真总结推广传统农业生产中符合生态农业要求的投资小、易操作、实施面广、增收明显的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农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体系,重点研究开发无污染、无公害以及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材等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等。同时,加强生态农业技术培训与宣传工作,加快生态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l、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一是推广小规模种养结合模式。重点推广松江区新浜“畜禽养殖一粮食种植”相结合的种养模式;二是示范大型养殖场的生态利用模式。建设“畜禽养殖一废弃物综合利用一种植”示范工程,将畜禽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固体加工生产有机肥还田,畜禽粪便液体采用管道田间配套工程辐射周边地区还田。

  2、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研究碳循环中的适用农业控制技术措施,并加快在农业生产中应用,降低农业生产的碳排放。3~5年内加大水稻、小麦、茭白、油菜秸秆综合利用力度,降低碳排放;发展有一定效益的经济绿肥50万亩,建议对实行低碳农业的栽培措施推行生态补贴。

  3、推进水稻高产创建和蔬菜标准园建设。重点推进水稻高产创建基地生态配套工程和千公顷设施菜地标准园的建设,同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成立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以保护生态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商标注册,参加农产品质量评比和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标识,打造知名品牌。

  4、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按照稻麦、蔬菜、水果等不同作物的需肥特性进行标准化管理,实行有机肥

  与化肥、氮磷钾肥与中微量元素肥料平衡施用,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保障上海粮食和蔬菜等农产品的安全、优质、高产。

  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网络,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点,加强上游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实施重点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研究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

  治技术,继续推广化肥农药减量技术,降低上海化肥农药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工程,推广商品有机肥20万吨/年;加快推进上海农产品产地安全普查工

  作,争取在1~2年内摸清上海农产品产地环境基本情况,全面开展上海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监管工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和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开展农业投入品的有害物质跟踪分析和环境效益风险评估。

  6、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建设生态庄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建设有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农业观光旅游基地、生态庄园。使农民在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观农村风光、带农特产品”的旅游消费中实现增收,并促使生态农业在丰富旅游内涵的同时自身也得到长足发展。

  (四)强化资金政策保障

  加大支持生态农业的投入,建立生态发展基金,以市政公债形式,社会化募集生态建设资金,并通过向污染者收取垃圾处理费、生态补偿费等补充生态建设资金: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鼓励工商企业和社会力量支持发展生态农业。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生态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篇: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建设生态安仁

  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建设生态安仁

  安仁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郴州地区北部,总面积约1462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整体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属半山半丘陵区,现有耕地面积42.35万亩,森林面积121.16万亩,森林覆盖率60.3%。

  生态环境良好是安仁县最大的优势,农业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展农业生态功能,强化农业经济功能,完善农业服务功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一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加快推进农业特色化、产业化、现代化,加快建设生态安仁,展现山清水秀的生态安仁魅力。

  一、夯实基础,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和农村能源建设。

  以项目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和农村能源综合利用工作。围绕农业生态环境优化抓建设。高标准建成江河湖防护林、工业防污林、产业林和城市景观绿化带等一批新的造林基地,调节农业生产小气候,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乡居住环境质量。建设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农业食品“三品”基地,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水源,以典型引路,大力实施“三清”工程,形成秸秆—养殖—沼气—有机农业、秸秆—食用菌—有机肥—无公害生产等生态农业经济模式。全县规模养殖场开展清洁化生产,基本实现沼气净化处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扩大秸秆综合利用,节约能源,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建设。

  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努力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消费者“放心”,尤其要抓好食用地产农产品,重点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同时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三品”认证工作。加快农业企业标准(含地标)的制定,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强化全县农资市场和“三品”基地的监管,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实施“产地准出,市场准入”。从基础性工作抓起,坚持“三品”标准指导、督促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调优结构,提升生态农业产业水平。

  整合资源,放大特色,强力推进主导产业,进一步夯实基础产业,积极开发新兴产业,建立农业内部合理的生态平衡,提高生态农业效益。种植业是农业基础产业,与农业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大,要正确处

  理粮食生产与农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升种植业水平。在布局上做到“一个确保、五个扩大”,即确保全县水稻种植面积70万亩以上、油菜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扩大蔬菜面积,扩大特经特粮,扩大优质饲料牧草,扩大设施栽培,扩大立体高效种植。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构建优势特色产业带。

  四、打造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选定一批符合或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作为争创名牌产品的重点扶持单位,加大从源头抓质量工作的力度,做到培育一批,申报一批。进一步完善扶优扶强的奖励政策,对于被评为名牌产品的“生平米业”、“天扶菌业”、“豪峰茶业”等农业企业,要增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扩大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名牌无形资产,为名牌产品开拓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以名牌为纽带,进行联合兼并,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名牌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能力。围绕区域特色经济的建设,通过产业和品牌的聚集优势,努力打造一批区域生态农业特色品牌,以壮大安仁农业经济实力。

  五、拓展功能,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进一步加快大石国家森林公园申报步伐,充分发掘渡口丹霞地貌、龙海温泉的资源优势,把安仁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扩大农家乐接待点,进一步规范农业旅游的服务和管理,提升农家乐档次,使广大市民享受“吃、住在农家”的农业风情游,做到“乐在农家、富在农家”。

  六、科教兴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三更新”工程,增强农业科技辐射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积极示范推广粮油、蔬菜、特经特粮、林业园艺、畜禽及特种水产新品种。大力推广轻型、省工、节本、高效和无公害生态农业技术。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和技能培训工程,开展生态农业和相关基础知识培训,增强农民自主创业、增收致富的本领。积极开展农业科普宣传,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七、引进“三资”,积极培植外向型市场竞争主体。

  “三资”农业的数量、质量决定一个地区农业经济的实力和活力。大力宣传安仁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引进“三资”,开发生态农业产业,培植市场竞争主体。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为落户安仁县农业“三资”企业做好服务工作,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基地等参加各种展示、展销和推介活动,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和产品的知名度。

篇三:关于县域农业绿色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心得体会: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最新)

  绿色发展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X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并且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较早确立了绿色发展理念,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绿色基调。在入选2018年“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市”的X县市中,相当部分都在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标志性成效。例如,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昆山,早在2010年就荣获联合国人居奖,还被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此外,许多县市在绿色环保方面取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

  与此同时,X在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与制约:由于纵向的体制分割和横向的区域差异,X县域经济对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和技术支撑能力都有待提升。从产业的视角来看,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与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相契合,但是除了现代农业之外,其他产业往往并非县域经济的强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不到10个;绝大部分县市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技术的视角来看,绿色发展离不开相应的技术支撑,但由于大量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在大中城市,县市自身的技术供给能力非常有限。全省42个县市合计专利授权量占全省的比重不到40%;每万人拥有专利数量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不到10个。

  在辩证认识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成就与制约的基础上,需要系统探索X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强化顶层设计,科学厘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框架

  要将绿色的基因根植到县域经济领域,必须彻底扬弃粗放型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使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色调,而要实现这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必须在区域发展规划层面做出科学的顶层设计,明确科学的框架体系和总体思路。

  首先,要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将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纳入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对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节点和基本思路做出总体谋划,从上位法的层面为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供制度依据。其次,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规划纲要,确定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制定既合乎规律又兼顾实际的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围绕关键任务和重点领域提出总体的政策思路,明确绿色发展的责任主体与保障措施。第三,根据绿色发展的综合性要求,围绕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目标定位和现实诉求,适当优化调整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卫生、城建、人口等领域的发展规划,使多领域发展规划实现良性协调与精准配合,为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体系严整的规划支撑。

  完善政策体系,全面突破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要素瓶颈

  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县域经济拥有广阔的农村腹地,在获取土地和生态资源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而在获取人才、资本、科技、信息等资源要素方面却明显处于劣势,即便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县市能够用于绿色发展的高端要素也相对有限。因此,必须准确把握相关要素的形成和流动规律,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提高相关高端要素的收益预期,吸引更多高端要素向县域流动、向绿色领域集聚。

  首先,外源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突破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人才瓶颈。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能力植入社会教育体系,提高社会人力资源总体的绿色素养,使绿色发展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并不断增强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能力。健全各种人才引进政策,可以考虑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在县市层面重点探索人才资源的功能性使用机制,即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与部分绿色发展领域的优秀人才签订长期的战略服务协议,鼓励人才为县市绿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其次,财政投入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突破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资金瓶颈。一方面,要明确政府在绿色发展中的责任和作用边界,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优化使用效率,使其在弥补市场失灵和“筑巢引凤”方面发挥更好的托底作用和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围绕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服务、平台载体、绿色保险、社会信用、退出渠道等方面制定完善的激励约束政策,提升绿色标准在适用各类优惠扶持政策过程中的权重,对于违背绿色发展原则的项目实施一票否决,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流向符合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战略的产业领域和建设项目。

  第三,自主创新与模仿引进相结合,突破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技术瓶颈。在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应奉行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即,虽然要求助于外部创新资源,但是应坚持以我为主,掌握在合作创新过程中的话语权,注重对于知识产权的控制,避免沦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伴读书童;虽然要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引进技术,但是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应强调知识产权的让渡,并且依靠定制研发和绿色资源实现绿色技术的本地化,避免沦为绿色技术的试验场。

  依托特色资源,全面探索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多元模式

  县域经济是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行政区域经济,也是差异性最大的行政区域经济,并且在实践中涌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而这些特征也必定会投射到绿色发展领域,从而使县域经济在绿色发展进程中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因此,必须立足自身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探索特色化的绿色发展模式。概括而言,县域经济在绿色发展过程中可以选择的典型模式有如下三种:

  一是生态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即依托本地区自然环境优良、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生态资源的统筹整合与集约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新型业态,并运用在产业

  发展中形成的经济收益和现代管理模式回馈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此类模式对于区域的生态资源禀赋有较高的要求,适合生态条件良好但工业化进程较慢的县市,对于一些欠发达县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二是绿色技术驱动型发展模式,即依托本地区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和科教资源优势,打造区域性的绿色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绿色技术和绿色商业模式的高地,主要依靠绿色技术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此类模式要求生态资源与科教资源有良好的匹配性,适合生态宜居且交通便利的县市,科教中心城市周边的生态良好的县市可以重点考虑此种模式。

  三是绿色产业支撑型发展模式,即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的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形成绿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撑整个县域经济的绿色发展。此类模式要求县市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既可以是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可以是发达的传统产业,前者能够为新兴产业的形成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撑,后者能够为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奠定基础,关键是绿色产业要有相当的规模体量和较强的联系效应,能够拉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无论是农业大县(市)还是工业大县(市)都可以借鉴此类模式。

  =

篇四:关于县域农业绿色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白河县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的几点思考

  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产业集约集群发展的载体和农业技术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如何实现三化同步?如何建设园区农业?如何变农民为产业个人?我带着这些问题就全县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思考。

  一、白河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确立了“三化同步、三农统筹、富民为先”的思路,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产业示范区”的目标,以打造精品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为基本要求,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循环发展和绿色生产为路径,以培育市场经营主体为核心,以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产业化为标志,在全县范围内因地制宜,全面启动“61120”现代农业园区示范体系建设。2012年白河县启动建设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其中循环农业示范园区3个(省级示范园区2个、县级示范园区1个),山林经济示范园区3个(市级精品示范园区1个、县级园区2个)。循环。

  1欢迎下载

  农业示范园主要以“猪-沼-菜(园)”为主要发展模式,加快畜牧养殖、设施蔬菜、特色种植等高效农业发展。山林经济示范园区以林业产业示范园为主,突出茶叶、木瓜及绿化苗木等重点产业为主。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总面积8.55万亩,建成核心面积1.33万亩,流转耕地8500亩、林地17000亩。完成投资14580万元,其中政府投资1400万元,企业投资12500万元,合作社投资580万元,农民投资100万元。示范园建设带动周围农民8000人,面积4万亩,户均增收1800元。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创新发展理念,制定整体规划。按照“三农统筹、三化同步、富民为先”和“农业抓示范”的总体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全域统筹的理念,采取“主攻重点、集中投入、抓点示范、带动全局”的办法,把农业示范园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陕南移民搬迁有机结合,进行统一部署,整体规划,同步建设。全县围绕“11135”(打造1个宜居县城、11个重点集镇、35个生态社区)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了以“发展建设示范园区、建立完善合作组织、强化扶持龙头企业、不断推进示范点建设”为主体架构的“61120”现代农业示范体系建设任务(即建设6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立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壮大10个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扩大20个农业产业示范点),通过园区示范引。

  2欢迎下载

  领、龙头带动牵引、强化合作组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促使三农统筹发展、三化协调推进。目前,天宝现代农业示范园、中营现代农业示范园、宽坪现代农业示范园、新厂现代苗木花卉产业示范园、卡子茶叶产业示范园和卡子木瓜产业示范园等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已全面铺开,天宝、中营现代农业示范园已初见成效,并获得省政府认定授牌;卡子仓房茶叶产业示范园、卡子桂花木瓜示范园,具备优越的基础条件和形成了较大发展规模。

  2、坚持科学布局,推进统筹发展。在规划建设产业园区时,结合陕南移民搬迁的机遇,按照“一个生态社区、一户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个产业示范园区”的思路,坚持产业统筹、引导农民进城、鼓励企业下乡,加速各类发展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重组,变农业资源为工商资本、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不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使农民增收致富。中营现代农业示范园就是按照整流域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布局,山上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山下建设生态安置小区、开发生态休闲观光游,推进工农融合互动、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试点。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600余万元,已流转土地3000亩,林地1.4万亩,开通园区产业路3.5公里,平整园区办公设施用地2000平方米,种植黄姜1000亩,黄洋芋860亩;中营生态社区建设已全面。

  3欢迎下载

  启动,安置群众300户;通过培训转移当地农民为产业工人达100余人。像这种以社区带动园区,以园区支撑社区,推进城乡统筹、融合工农互动的示范园区还有仓上天宝、茅坪田湾、响应村,双丰镇双河村、城关镇安福村等多个示范园。

  3、强化工农互动,推进订单生产。白河县坚持依托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订单生产为手段,合力打造品牌产品,促使龙头企业增产达效,基本实现了一个龙头企业振兴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建立一片基地,一片基地致富一方群众的目的。目前,全县蚕桑、烤烟、黄姜、中药材等产业基本上都实现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截止2011年,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已发展黄姜4万亩,发展中药材1.4万亩,种植烤烟1.5万亩,养蚕发种3万张,畜牧业实现产值2.5亿元。

  4、捆绑项目资金,加大扶持力度。为了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县上成立了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政府副县长为任副组长,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扶贫、交通、科技等涉农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各涉农部门力量,全力支持推进发展。县财政每年预算300万元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发展。县政府还从土地流转、金融信贷、招。

  4欢迎下载

  商引资方面对现代农业园区给予政策、项目倾斜,进行重点扶持,不断提升资金效能和产业发展水平。为解决龙头加工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县财政先后为4家木瓜加工和中药材加工企业担保贷款近1000万元,用于收购木瓜和发展中药材。

  三、存在问题

  白河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刚刚起步,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规划、管理上的盲目性,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二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园区建设需大量资金投入,而见效慢、周期长,园区业主自有资金有限,在前期建设的大量投入后,后续建设资金普遍不足,政府项目支持有限、金融支持机制尚未形成,这就为园区发展带来瓶颈性难题;

  三是项目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白河县虽然积极筹措资金、捆绑项目支持农业园区建设,但仍杯水车薪,难以解决根本性问题,且项目管理的条件限制及资金难以及时到位等具体问题,使园区项目建设没有自主性、科学性,有些甚至将园区发展带向误区,不能真正起到支持的作用。

  四是相关业务部门的指导力度有待加强。有关业务部门在指导园区建设中不能从园区整体发展出发,多从本部门角。

  5欢迎下载

  度强调单方面发展项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甚至对所有园区采用“一刀切”,没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指导过程中还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应建立长效机制,真正发挥其业务指导功能,成为园区业务技术的有力支撑。

  五是现代农业园区技术力量不足,产业工人素质偏低,缺乏科技人才力量支撑;

  六是园区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功能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整体发展步伐缓慢。

  四、白河县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议和对策

  1、高度重视,提高认识。一是县上要成立高规格的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以县委、县政府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县委农工部、农口单位以及发改、财政、住建、招商、经贸、交通等部门及各镇主要领导作为成员,负责统一共建认识、审定总体规划、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整体合力,通过三至五年建设,形成农业园区新框架,建成主导产业链新体系。二是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由农工部、农业局牵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总结阶段性工作,布置新的统一攻坚任务,重点协调解决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重大决策事宜。特别应重视农业园区建设和新建社区的永久性联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要慎重选择好职业经理人员。专职经理应具备以下条件:懂得农业政策,并熟悉政府管理的具体运作;尊重知。

  6欢迎下载

  识、尊重劳动、尊重农业科技人员;要和当地农民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协调共赢发展。

  2、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农业信息化建设等项目,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保障、信息畅通,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结合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加大对土地改良实施的投入,提升园区耕地质量;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钢架大棚、喷(低)灌、温湿调控设施及计算机监控等的应用,加快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提高设施化、精准化生产水平。同时,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园区的设施装备水平。

  3、全面提升园区科技含量。一是政府层面。要组建专家团队,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围绕园区发展,筛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集成、组装、配套,提供操作难度低、劳动强度低、生产成本低的技术标准和规程;建立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结合人才振兴计划,开发公益岗位,实施定点服务,构建“科技人员到点、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二是园区层面。鼓励园区业主引进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生态化、机械化、。

  7欢迎下载

  设施化、标准化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鼓励各类农业科研机构通过合作共建、技术入股等参与园区建设。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积极争取更多的示范园区列入省上示范园区。三是农民层面。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机制,以产业大户为主要对象,以技术示范为主要方法,积极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加强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

  4、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在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中,积极引导龙头企业进入,吸引更多工商资本投入,促使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采取政策扶持、项目扶持、信贷扶持、财政补贴、招商引资等多种办法,重点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产业提升、设施农业、生态循环示范等方面,逐步形成多方筹资、多轮驱动的新格局。二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镇村两级要做好土地流转协调工作,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基础上,释放土地效能,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土地向示范基地、示范园区集中,解决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用地问题。三是加大项目聚合力度。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协调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向业主农业、向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点倾斜和捆绑。允许园区内项目叠加。。8欢迎下载

  5、丰富园区融资手段。一要加大政府引导资金的有效投入,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基金。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园区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建设。三要加强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四是要建立金融信贷服务体系,加大银行对园区的信贷投放,解决园区持续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6、强化目标考核责任制。对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及年度建设任务和重点工作,要明确包抓单位和包抓领导,实行“一名县级领导包抓、一个部门牵头、一批单位协办、一个完成时限、一套考核办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并将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纳入部门和各镇的年度考核,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促检查。。9欢迎下载

篇五:关于县域农业绿色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农业一二三产业

  农业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xx地处湘鄂边陲,xx脉东北端,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也是xx片区特困县。振兴乡村就必须探索依靠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农民稳定增收。近期,县委政研室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课题,先后到部分乡镇、县直单位开展实地调研和座谈,对xx县农业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xx应该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努力培植壮大农业产业体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以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xx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___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着力强基础、调结构、转方式、上标准,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形成柑橘、茶叶、高山蔬菜、烤烟、生猪、家禽六大支柱产业,农林牧渔总产值从xx年的53.1亿元增加到xx年的68.3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xx年的7259元增加到xx年的10561元,呈现出“传统产业稳增长、特色产业促增收”的良好势头,为顺利摘掉贫困“帽子”、加快建设xx片区经济强县作出了突出贡献。

  1.标准化生产日益规范。按照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深层次推进柑橘、茶叶、烤烟、高山蔬菜等支柱产业提质升级,采取专题讲座、现场培训、实地指导、印发资料等形式,大力___标准化生产技术,并按照办点示范、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立起绿色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___。全县创建柑橘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3万亩,年改造低产园1.5万亩以上,改良___品种约0.6万亩。全县有机茶认证___9000多亩,有机茶转换或正在转换认证___3.4万亩,新确立20个标准化茶园建设,先后获得

  “全国柑橘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柑橘标准化生产___”“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湖南省放心菜___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渐成规模。全县拥有湘佳牧业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壶瓶山茶叶、德尔耀、金湘源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到56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1家。登记注册及认定的家庭农场达到208家,覆盖到全县27个乡镇区、街道和农林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生产骨干力量。

  3.农产品___业更加火红。引进了集收购、___、销售于一体的金湘源、德尔耀、杨氏鲜果、福慧达等一批农产品___龙头企业,主要农产品___率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xx年,全县农产

  品___企业达到944家,农产品___业实现总产值152.9亿元,出口创汇达6000万美元。注册出口柑橘___厂29家,其中湖南德尔耀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湖南省最大的柑橘深___出口___。茶企、茶叶合作社206家,年___“红、绿、白、黑”四大茶类2.1万吨,出口5000多吨,综合产值12亿元。

  4.品牌营销日臻完善。___参加农博会、展销会,凸显展会经济,与“阿里巴巴”成功合作,构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拓展外部市场。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每年成功举办柑橘节和茶文化活动,在央视、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播放宣传片,提升xx柑橘、茶叶品牌影响力。“xx柑橘”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华名果

  ”,并荣获中国地理证明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和“湖南省xx年度十大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品牌评估价值达18.04亿元;

  “xx银峰”“白云银毫”“东山秀峰”等茶叶品牌多次获得国家质量金奖、国际文化名茶金奖,xx被评为全国茶业品牌百强县。同时,全县还培育了“湘佳”中国驰名商标,“xx马头山羊”“xx土鸡”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xx土鸡”品牌价值达45.94亿元。

  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xx农业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总体规模较小、成本较高、效益较低的传统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1.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少数镇办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对“三农”工作重视不够,总是把农业农村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喊在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上,认为抓“三农”工作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远不如上几个工业大项目立竿见影,抓“三农”工作的信心和劲头不足;

  认为现在的农业农村工作难搞,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特别是镇办干___伍严重不足、青黄不接现象较为严重,甚至还有很多镇办干部___太多,既要抓农业工作,也还要分心抓民政、安全生产等其他工作,主责主业不够突出、不够专业。

  2.上级政策不接地气,本级政策实际操作难。___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存在少数不够合理、不接地气,得不到很好落实或落实力度不大。①关于特色养殖准入门槛。生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___占全县

  ___的32.73%,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260万亩,饮用水水源保护区47个,限制___地区达到250平方公里,多集中在适合特色养殖的西北乡镇,土地供给问题突出。

  ②关于小额金融贷款。如,从新铺镇岳家棚村情况看,该村小额信贷贫困户28户、贷款140万元,少数贫困户在三年期满后还不上本息,贷款由谁来还,基层干部很担忧。又如,壶瓶山镇桐木山村贫困户申请的小额金融贷款(3年期、5万元),实际都集中参股在三

  圣乡山水湾专业合作社,每年享受分红,三年到期后能否继续享受,心中没有底。③关于产业扶持奖励基金。个别后盾单位由于资金有限,所承担的5万元补助资金迟迟无法到位;

  基金分配有待合理,村大村小都是20万元,“等米下锅”和“富余闲置”并存;

  奖励基金补助差异较大,向贫困户倾斜较多,非贫困户产业受益没有贫困户明显;

  大多数乡镇___出于短期见效增收的考虑,基金基本用于养殖奖励,没有集中投入到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中,产业不能得到根本发展。

  3.农村土地流转缓慢,___化程度不高。流转机制还不健全,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的小规模状态,没有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制约着农业机械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全县土地流转___仅30.51万亩,耕地流转率45.8%,低于全市49.4%的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难以接轨,如,全县44万亩柑橘,由9.83万农户分散种植,每户平均4.47亩,规模相对较小,亩产不足1000公斤低产橘园在40%以上,果实品质较差,比较效益不高。一家一户的高山蔬菜生产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上连市场下连生产___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对接市场能力较弱,造成产销脱节。

  4.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___。就xx而言,南北投入差异较大。为了通过上级验收,大多数农业综合___项目选择在南部地区,反

  而需要急切的西北山区项目不够,配套设施未跟上,从而导致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足,损失较大。如,橘园多为上世纪___十年代建立发展而来,标准低,灌溉、排水、机耕道等设施装备基本未配套建设,现代果园所需的水肥一体化设施、轨道型采运系统应用率较低,施肥、施药、采摘等工序完全依靠人工完成。同时,传统农业产业大多以原始人畜生产为主,不少地区

  “重建轻管”现象较为突出,加上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不能胜任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管护责任。

  5.农产品深___不够,品牌效应不明显。多以提供原材料初___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以中小民营企业居多,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如,xx柑橘与县域果品企业、合作社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产品以鲜果销售为主。垚泰峰、金湘源、壶瓶山等茶企还处于起步阶段,实力不强。xx茶叶品种较多,但少有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龙头企业,企业自有品牌不够响亮,且各自为政,产品名称杂乱,附加值低,没有形成统一、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如东山峰、南北镇、壶瓶山等传统产区的夏秋茶,由于缺乏精深___和产品营销渠道,成为安化黑茶的原料产地。xx银峰与西湖龙井、云南普洱、安化黑茶等认知度大的品牌相比,竞争力明显处于弱势。

  6.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业科技人员总量不足,且55岁以上技术人员占比较大,专业知识老化,“三多三少”

  (初级人才多、中高级人才少,传统技能型人才多、特色农业型人才少,指导型人才多、操作型人才少)现象普遍,科技支撑不适应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如柑橘、茶叶是xx县重要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是山区群众重要的增收,而全县柑橘、茶叶专业技术人才不到260名,平均每村不到1名。而且,农业专业相关的毕业生很少愿意扎根基层。缺乏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在完善农村市场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作用不明显,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难以实现对代养户的技术服务全程跟踪指导,产品合格率难以有效保持。加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很少愿意回到农村,完全务农者越来越少,“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农业生产缺人力”的问题已经显现。

  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几点对策

  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强则基础牢。xx县农业产业发展有基础、有条件、有机遇,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其兴可待,应该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着力构建“七大体系”,促进农业产业更好更快更优发展。

  1.着力构建___支持引导体系。___职能部门要成为现代农业的___者和推动者,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___服务。要下大力建强农业工作部门,增加预算经费和人员力量,特别是基层站办所要明确专人专职,充分发挥好综合服务和调研指导作用。要强化资金扶持,抢抓xx片区县等政策机遇,积极争资争项,力争每年争取上级农业项目资金6亿元以上,设立现代农业引导扶持基金,鼓励引导金

  ___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更多地进入现代农业领域,放大财政资金效能。要进一步加强农业项目整合利用,提高项目综合收益,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

  2.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要重点从提质增效上做文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农业支柱产业基础。补齐产业短板。解决好中部地区产业发展的短板问题,大力发展脐橙、冰糖橙、茶叶等种植业,有序扩大香猪、岩蛙等特色养殖业,培育市场前景好、效益稳定的产业。推进品质提升。全面落实柑橘标准化生产技术,改树形、密改稀、改土壤、改___,每年改造低产园3万亩;

  推行茶叶全域绿色有机化生产,___新工艺、新设备,加快有机认证转换,每年改造老园5000亩;

  提高烟叶等级纯度和等级结构,___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切实提高品质。完善基础设施。努力朝设施农业、订单农业迈进,重点支持柑橘___建设果园生产道、水利灌溉设施,支持企业和合作社新建水肥药一体智能化管理、轨道化采收,建设果品收藏与___设施;

  稳步提高茶叶机械化水平,每年

  ___先进茶机50台、茶园机械100台、频振灯200台以上,加快建设白云山、太青山茶叶产业园,规划创建红茶产业园;

  打造壶瓶山镇高山蔬菜生产___,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着力构建农产品精深___体系。不断健全生产、___、销售产业链,力争每个产业都建立起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产品___示范企业。加大技改升级力度。制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杨氏鲜果、德尔耀、福慧达等深___企业,加快___橘瓣罐头和橙汁饮料等新产品。重点抓好100家标准初___厂、50家精品___企业、10家深

  ___企业建设,推动壶瓶山、东山峰、安溪、楚韵等老茶业公司技改升级,实现产销一体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特色产业,对接农业龙头企业,实行精准招商,加大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的引进力度,千方百计引资入股,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和招商引资互促双赢。引进一批对柑橘、茶叶、养殖等乡村主导产业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人员愿意投资兴业的,帮助协调贷款支持,提供___服务。

  4.着力构建现代农业___化体系。坚持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道路,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适度扩大土地流转。建立健全激励政策,鼓励支持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进行土地流转,提高农民___化程度。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新建集中连片万亩、千亩

  ___,建设现代化农场。加快培强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___,开展___、运销、代销等服务。落实企业上市(挂牌)扶持奖励力度,支持指导湘佳牧业尽快在新三板上市。推动德尔耀、天画罗坪茶业公司争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白云

  山、大同山、禅茶公司等现有茶企与民营联合或混改,早日组建xx茶业集团。

  5.着力构建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机遇和信息化条件,在国际国内市场扩大农产品销售份额。抓品牌经营。重点推动企业作为品牌主体的建设,对企业开展品牌宣传及产品认证给予扶持,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的再给予额外奖励。并加强与农___场的对接,继续在周边大中城市市场设立窗口,挂牌销售,让xx农产品走进大中城市___,进一步扩大xx农业品牌影响力。抓出口带动。巩固发展传统出口___,积极拓展新的市场,逐步扩大xx柑橘在中亚五国、___市场的出口份额,鼓励茶叶出口外销,开通xx茶叶“中欧班列”,打进国际市场。抓电商平台。发挥好智慧党建电子商务功能,对特色农产品种类进行全面摸底,建设精品型站点,让农产品在网上销售“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6.着力构建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建立一支稳定而有战斗力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队伍,解决好农技___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建强本土技术人才。探索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把各乡镇有种养技术、懂产业经营的村民纳入进来。加大现有农技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探索采用______服务方式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承担培训任务,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招引外地技术人才。制定___激励政策,吸引外出创业或务工能人

  回乡兴乡,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专家型人才,可以把专家团队请进来,设立科研工作站,为产业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培育后备技术人才。参照师范生和医学生的办法,在农业院校、农科类专业,特别是依托湘北职专探索开展公费农科生招生试点,培养农业人才。

  7.着力构建农业延伸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xx丰富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搞好顶层设计,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星级农庄、星级农场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突出打造xx农业休闲旅游

  “六朵金花”,即秀坪橘海、夹山禅茶、璞谷奇石、白云山有机茶园、仙阳湖垂钓、罗坪长梯隘茶园,形成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和精品观光景点,做活做好农旅融合的大文章。如,依靠大茶园、大产业的优势,加快推进禅茶文旅特色小镇、茶叶田园综合体建设,以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申报为契机,以禅茶夹山寺为龙头,优先促进白云山、东山峰、罗坪等主产区茶旅融合,配套茶园步道、观景平台、茶农民宿,完善吃住购游等要素,逐步建成“xx茶叶公园”。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篇六:关于县域农业绿色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思考

  第一篇: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思考

  云阳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思考

  云阳县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一、云阳县生态农业的现状

  (一)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促进了生态良性循环。土地水源涵养力加强,减轻水旱灾害。水土流失大大减少,提

  高了土壤入渗,减少了地表径流,减轻滑坡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三峡水库和河沟的淤积,提高了水利工程利用率和使用寿命,有利于三峡工程的正常进行,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农村小康环保取得进展。以建设“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家园”为重点,加强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村民饮水问题,保护农村饮水安全,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积极指导乡镇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制定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实施方案。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村容整洁,创建生态家园,促进新农村建设。

  强化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率先在三峡库区一次性全面取缔县境内网箱拦网养殖,共有205户的4219个12万平方米网箱全部实现自行拆除,成为三峡库区第一个全面取缔网箱养鱼的区县。对畜禽养殖污染开展了全面调查,健全完善了档案。完成了云阳县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工作,划定了限养区、禁养区和适养区;加强了对禽流感的监控和养殖户的养殖粪便的综合治理,对分散养殖户的畜禽粪便采用先消毒再作农家肥利用,建设沼气池处理畜禽粪便,对污水处理后做有机肥使用,实现零排放。

  (三)特色农业品牌培育效果初显。全县上下打造农业优质品牌

  意识明显增强,优质农产品品牌打造成效显著,云阳巴阳峡牌纽荷尔脐橙、鹭鸯牌优质大米、相思茶、重友系列饮品等4种产品获得重庆市优质农产品称号,市场知名度不断提高。有关部门和乡镇正积极扩大牛羊、柑橘、粮油、茶叶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证市场供给,促进农民增收。

  (四)农业标准化水平得到提高。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宣传,组织生产企业、生产基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目前共申报批准了14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9个无公害农产品,全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到6万亩。已建成“茶叶标准化示范区”5000亩,核心示范片1000亩,“相思茶”、“龙缸茶”2家县级茶叶龙头企业申报并通过了qs认证。

  二、云阳县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性脆弱。

  (二)农业开发利用不当,形成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日益加重。

  (三)三峡库区云阳段的水污染存在隐患,已出现水华现象。

  (四)生态农业基地规模优势不明显。我县的牛羊、柑橘、粮油、特色蔬菜、生态渔业等农业产业基地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尚未形成区域规模集聚优势,农产品商品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生态农业优质品牌较少。目前仅有少数几个农产品获得了市级名牌农产品称号,能够在市场上独领风骚的知名品牌较少,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

  (六)农村面源污染呈蔓延趋势。一是农业生产污染日趋加重。不科学的使用肥料、农药、农膜,在局部地区已造成农业生态污染。农用化学品低水平过量使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低,禽畜粪便污染持续增加。二是农村生活污染日益加剧。农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快速集聚,生活污水绕村横流,生活垃圾四处飘散。三是城镇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重农村环境污染,造成对农村的二次污染;乡镇企业管理粗放,农村工业污染不断加大。云阳县农村污染的危害,影响水质安全,破坏土壤生态,威胁食品安全,危及三峡库区,制约现代农业。

  三、云阳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生态农业是在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注重生态安全,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云阳要生态兴县,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任务,并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改善农田生态。一是治理水土流失。坡度25°以上退耕还林、还草、还药,绿化荒山荒坡;禁止铲山火灰;提高复种指数,尽量减少耕地的裸露时间;农村杜绝烧柴禾煮饭,使用沼气、燃煤、电器、液化气和天然气,避免因大量燃烧柴禾而导致植被减少,进而加重水土流失。二是改善农田小气候。搞好农田林网化;推广喷灌、滴灌、旱地龙等节水型农业,并加强水利建设。

  (二)注重农业生态保护。要注意保护天敌(如蛇、青蛙、猫头鹰等),维持农田生态平衡。运用综合、高效、持久、安全的生物防治技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注意施用量和收获前的施用期。对废旧农膜要集中销毁处理,并运用降解农膜,避免白色污染。稿秆还田,予以腐熟,不得焚烧,避免空气污染、养分损失和资源浪费。使用环保型肥料,尽量多施有机肥,避

  免大量施用化肥所带来的土壤板结和污染问题。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禁止饮用水源水库和三峡水库投饵水产养殖,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努力改善村民的生活生产条件。

  (三)防止农村面源污染。要做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四个基本原则;二是处理好农村环保与城乡统筹、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四个关系;三是完善组织、投入、服务、法

  制、生态补偿五大保障体系;四是搞好发展现代农业、防治农村生产生活污染、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四大重点工作;五是作好规划、宣传、调研、技术应用四项基础工作;六是切实做到“三个一”,即构建一张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网,组建一支专业管理队伍,制定一套管理保障措施;七是搞好“三结合”,即农村环境整治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与提升农民素质相结合。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长期坚持。在整治的内容上,坚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在整治时序上,坚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在整治标准上,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在整治投入上,坚持整合资源,讲求实效。

  (四)加大农业科技运用力度。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广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和退化草场功能恢复为主的生态农业技术,重点应用生物技术,加强农业技术集成和配套。开发运用主要农产品和农林特产资源精深及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与设备。综合运用农业生态技术,保障农业生态安全。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基地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特色农产品为突破口,实施“农业产业化335工程”(主攻三大主导产业山羊、肉牛、柑橘,壮大三大传统产业油桐、生猪、蚕桑,发展五大特色产业黑木耳、水晶梨、蔬菜、茶叶、中药材),推进农业产业向“五化”(专业化、一体化、规模化、区域化、现代化)迈进。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开展农业科技全程服务,创新农业产业投入机制,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环境,并建立农业资源多层次高效循环利用、协调稳定的生产结构。

  (六)培育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

  1、高效农业。通过产业化、品牌化和生态标准化的高效农业生产,以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和资源高效利用,以高效促进持续发展,使其农产品附加值高,农业经济效益高。如名贵种苗业、无公害蔬菜业、优质水果业、精品花卉业、良种奶牛业、特种养殖业、生物药业、生态农产品加工业等。

  2、有机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实施腐殖肥和物理及生物驱虫技术,生产品质好、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农产品,即有机食品。施用有机肥,不施用化学制品(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如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高山和城镇郊区)等。

  3、循环农业。通过普及运用节约型农业新技术,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禽畜粪便,降低生产成本,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有效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把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本质上是一种低投入、高循环、高效率、高技术、产业化的新型农业。如粮→酒糟→猪→肥→沼气→沼气渣→粮等。

  4、草地农业。全县草山草坡及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基础载畜量达300万羊单位以上,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产业既是农牧结合的生态产业,也是实现强县富民的特色优势产业。宜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牛、羊、兔、草鱼、草鹅等),减少粮食饲喂,不用激素等添加剂,有利身体健康。

  5、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以广袤的农村为平台,依据当地特有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农耕文化、民俗风情,开拓乡村旅游市场,吸引城里人到乡下观光旅游。利用地域优势和现代科技手段,建造生态农业示范园、科技园、展览园、植物园或园艺场,集科研场所、种苗培育、展览展示、乡村观光、休闲度假、采摘垂钓为一体。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买农家货,结农家情,享农家乐;以自然简洁、粗放豪爽、原汁原味的农家风情为主题的农家乐,使休闲旅游、度假观光与农业生产、农家生活无缝对接,农游一体化,美了城里人(放松身心,回归自然,暂离城市水泥森林的烦促、热岛效应的烦躁)富了农家人。生态旅游农业能使游人闲游绿色世界,欣赏珍奇花草,采摘新鲜蔬果,品味农耕野趣。生态旅游

  农业的兴起,发挥其生产功能的同时,也发挥其观光休闲、保护生态、丰富生活等功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旅游农业的转轨。开发以食用动物和蔬菜为主线的后勤性农业,以花期观赏(如桃花〔水口〕、李花〔如故陵百里李子带、高阳李花山〕、梨花〔如无量山〕、油菜化〔如栖霞〕、芝麻花〔如故陵、红狮〕、柑桔园〔如黄石〕、茶园〔如歧阳茶场〕)等活动为主线的观光农业,以景区服务为主线的服务性农业(如农家乐)和旅游品加工为主线的加工性农业(如票草牛肉干)等四大板块。云阳可深入开展盘龙樱桃节、巴阳枇杷节、泥溪漂流节等生态乡村旅游活动。

  (七)实施生态移民

  1、三峡水库移民。一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云阳的农村三峡移民后靠安置2.6万余人,要把开发性移民与生态移民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农村移民安置容量,树立大农业发展观,变革落后的生产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如蔬菜大棚、草莓等)和生态渔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村移民的收入。二是加强对新垦移民用地的管理。为妥善安置农村移民奠定坚实的基础,要避免新垦移民用地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要开展新垦移民用地快速熟化模式研究并推广应用于实践中

  2、高山生态移民。全县位于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高寒山区和深山峡谷地区的有4.47万人,占贫困人口的32.7%。要加大对生态搬迁的支持力度,主动争取上级的大力支持,继续给予生态移民、退耕还林、扶贫等配套政策,实施生态搬迁,有步骤地将这部分人迁往居住条件较好的地方,彻底改变其生存环境,实现生态建设与扶贫工作的双赢。

  云阳县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切实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长江三峡库区将充分体现出最佳的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那时的景象将是: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村环境友好优美,农业经济持续增长。

  关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的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最后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不仅自然资

  源生态性能得不到恢复和提高,反而由于要保持粮食等农产品的稳定增产不得不增加化肥、农药等投入,致使农业内生污染日益严重。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生产生活消费废弃物不断增加,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越来越明显,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立体污染并存。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农业污染防治为基础,以食品安全为目标,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手段,以经济效益为动力,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20世纪初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了多种农业方式以期替代常规农业,试图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少国家陆续提出并实践多种替代常规农业的模式,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

  这些替代农业模式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尽量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生资源,减少外部投入,通过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合理流动,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固氮和其他生物技术以及生态调控手段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众多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探索中,生态农业产业化成为广泛选择的发展模式,生态标志性农业产品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回归自然、关注环境、食品安全等意识促进了生态标志类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

  为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加大力度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鼓励和扶持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以发展绿色食品为标志,加速生态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经过有关部门持续不断地努力,扩大影响,打造市场品牌,树立消费者信心,取得了显著成效,绿色食品成为消费者信得过的安全健康食品,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绿色食品大规模发展创造了条件,成为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我国参与绿色食品生产的企业达到2047家,产品个数达到4030个,实物产量达到3260万吨,年销售额达到723亿元,出口交货值为10.8亿美元,覆盖范围7710万亩。在绿色食品发展的推动下,有机食品发展也取得了较快发展。截至到10月底,农业系统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达到441家,产品713个,实物总量为

  33.7万吨。目前,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已具雏形,一批以绿色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企业逐步壮大。全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有117家,省级龙头企业299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占当年绿色食品使用标志的生产企业总数的16.9%;经深加工的绿色食品品种1621个,占当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的40.2%。

  二、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模式

  我国幅员广大,农业生态类型多,必然产生多种生态农业产业模式。采取何种生态农业产业模式,取决于生态环境条件、技术条件、市场条件和组织管理等综合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根据实践和理论分析,当前我国生态农业产业主要有如下发展模式:

  1.资源利用模式。(1)环境消纳型生态农业产业。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产品生产为中心,控制生产要素适度投入,依靠开发系统和产地环境共同消纳有害因子。维持最低的产地环境质量,保持产品的基本生态性和安全性。(2)循环利用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这一模式的运行特点,主要是种养业生产过程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产业开发不增加产地环境的负担,降低生产成本。在产业开发过程中,产地环境可在自然状态下进入良性发展。(3)生态建设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这一模式的运行特点是,通过人类农业产业开发的经济活动主动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缺陷,促使自然生态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2.发展驱动模式。主要以经济利益的驱动作用方式划分,包括产品生产型、产品管理型和产业集群型。(1)产品生产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运行形式特点是产地环境建设驱动农民发展生态农产品生产。(2)产品管理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特点是生态农产品营销商异地开发,产地农民被动参与,缺少长期稳定的产业开发运作基础,没有产地商品品牌,生态农产品的增值大部分被营销商获得。(3)产业集群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特点是以专业化绿色食品市场为依托、为导向,通过市场向周边的辐射牵引力吸引一定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和农户从事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形成绿色食品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市场在这种产业集群模式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产业组织模式。主要以生产组织形式划分,包括个体开发型、公司+基地+农户型和农民合作型。(1)个体开发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特点是规模小,生产分散,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2)公司+基地+农户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专业的生态农业产业开发公司通常拥有较强技术力量、自有基地、产品市场和商业品牌,较容易形成产品优势,通过联结带动,农民可较快掌握生态农产品生产技术,降低生态农业产业开发成本,获得较多利益。(3)农民合作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特点是农民具有充分经营管理自主权,在不变更原有家庭承包制度的前提下,扩大生态农业产业开发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大的产业开发利益。

  三、政策建议

  1.尽快建立农业污染诊断和综合防治技术决策系统。按不同生态类型,设立覆盖全国的农业污染观察点(站),掌握全国或区域农业污染的实时状况和变动趋向、主要污染源种类和量变,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并根据农业污染情况适时提出农业源头污染防阻与资源化利用、污染循环链阻断与调控、污染末端治理与修复等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推广应用重点,对农业污染综合防治的阶段性、区域性、流域性做出差异决策。

  2.尽快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着重研究自然生态环境补偿和污染受害者补偿的方法,制定不同污染种类和污染程度及损害程度的补偿经济标准,以及农业生态补偿操作规程,加快农业污染源防控、生态补偿的立法,对环境污染风险较大的企业执行生态补偿风险抵押金制度,鼓励和扶持生态农业发展。

  3.尽快制定国家农业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确立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综合防治战略目标,区域经济发展“绿色gdp”考核指标,中长期农业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政策、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分工,明确公共财政投入方向和规模,生态农业产业布局、发展重点,引导生产与消费,建立社会生态价值观,鼓励社会成员、企业和各产业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包菲吴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

  究所北京100081黄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自:.11(27—28)《农业经济问题》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启示

  一、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一)、世界生态畜牧业的现状和主要模式

  自1972年国际上一个致力于拯救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安全食品生产的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成立后,各国纷纷兴起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浪潮。至,全球194个国家中有141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生态畜牧业。据统计,目前在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约1055万hm2,其中澳大利亚生态农地面积最大,拥有529万hm2,占世界总生态用地面积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分别有95万hm2和90万hm2。若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业面积较小。在全球生态农业用地中,生态牧场占地350hm2。另据ifoam统计,近年来,生态肉品的生产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生态畜产品的消费与日俱增,如全球生态牛奶的销售额达12亿美元,比增加26%。

  世界生态畜牧业的主要模式

  世界各国根据各自资源条件,在生态畜牧业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但综观世界各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以集约化发展为特征的农牧结合型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和加拿大为典型代表;

  二是以草畜平衡为特征的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典型代表;

  三是以农户小规模饲养为牲的生态畜牧业,这种模式以日本和中国为典型代表;

  四是以开发绿色、无污染天然畜产品为牲的自然畜牧业,这种模式以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为典型代表。

  (二)世界各国发展生态畜牧为采取的主要措施

  1、高度重视和支持生态畜牧的发展

  在发展生态畜牧为方面,许多国家的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鼓励和支持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这种做法充分反映了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的高度重视。

  2、采用高新科技促进畜牧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转化

  在畜牧业资源利用方面,许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以确保畜牧资源的低耗、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

  3、不断加大对畜牧业污染的防治

  畜牧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是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尤其是对于畜牧业发展较快、人口密集的国家和地区,其污染问题和带来的威胁更为严重。因此,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致力于控制和降低畜牧业污染以保护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力在几个方面:

  一是制定防污染法规。

  二是不断开发新的技术以降低畜禽粪便中的氮素污染。

  三是开发和应用畜用防臭剂,以减轻畜禽排泄物及其气味的污染。

  四是运用生物净化方式,实现对畜粪及其污水的净化与污染消除。

  五是实现畜禽粪便的再利用,以减少粪便污染,实现废物资源化的效果。

  二、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生态畜牧业将成为21世纪畜牧业的主导模式

  (二)、生态畜牧业的规模将不断扩大,速度将不断加快

  (三)、生态畜牧业的生产和贸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四)、各国生态食品的标准及认证体系将逐步趋于统一

  三、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一)、提高并强化认识,加强对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的扶持力度

  1、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投入尽快制订并完善有关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法律等,加强对生态畜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和宏观调控,形成以法治徼、科技兴牧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对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普及推广

  1、加强生态畜牧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2、推广和草原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

  3、改革兽医管理体制,强化动物疫病防治的规范化、科学化,是发达国家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提升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4、建立生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生态畜牧业的环境监测体系

  (三)、加大培育国内和国际生态畜产品市场

  1、培育和健全生态畜产品的市场动作机制

  2、不断推进生态畜牧业的标准化与国际化建设

  3、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产业化

  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思考

  第二篇:温岭市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思考

  温岭市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思考

  郏宣卿(温岭市农林局)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当前或今后“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温岭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目标,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主导产业明显凸现,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受资源、环境、市场等制约愈加突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着新的课题。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适应循环经济和构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对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高效生诚农业的现状分析

  1、农业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效益农业强市,精品农业大市”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规划为龙头,基地为依托,科技为手段,效益为目标,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培植主导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规模、品牌农业迅速崛起。全市形成了以东部沿海8万亩的大棚西瓜,中北部平原6万亩的果蔗,东南部2万亩的大棚葡萄,南部1.5万亩的温岭高橙,西南部山区半山区1500万羽的温岭草鸡和白毛乌骨鸡等5大主导产业带。并建立了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30多个,面积20多万亩,玉麟西瓜基地、温岭草鸡养殖基地分别列入省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连续命名为“中国高橙之乡”、“中国果蔗之乡”、“中国大棚西瓜之乡”、“中国大棚葡萄之乡”,温岭的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特点明显,产业特征突出,产品特色显著,已成为全省特色农业的三大亮点之一。

  2、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健全。坚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思路,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把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的轨道。至今,有23类农产品制订了地方系列标准73项,涵盖全市主导产业、优势农产品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使主要农产品有标可依、按标生产。为了使广大农民在生产经营中易学、易懂、易操作,编制了生产模式图6张,提高了农户应用标准的水平。在制修订标准的基础上,加大了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建立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基地18个,生态农业示范镇2个,示范村10个,生态农业保护区11个,经营面积达到15万多亩。有29个农产品基地通过省无公害基地认证,全面完成了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建立了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被省评为无公害农产品建设先进单位,并列为全省首批7个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市)试点之一。

  3、农业产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推进经营机制创新,大力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69家,实现销售收入53.45亿元,其中超亿

  元有4家,超5000元的有11家,建立农产品基地14.1

  2万亩,带动农户10.54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总数达到59家,入社农户2500多户,建立基地7.55万亩,联接农户3.05万户,实现销售收入5.12亿元,向社员返还盈亏7630万元。箬横西瓜合作社等3家列入财政部、农业部合作社示范点,温联果蔗合作社等4家列入省示范性合作社。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发展态势看好,跨区域经营农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有15家,各类大户723人,遍布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建立农产品基地17.05万亩,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9家,有27家企业、44位农民进入17个省市中的5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农产品营销网络,销售农产品13.39万吨,销售收入8.26亿元。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10亩以上种植大户4500多户,经营面积20.5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1%,提高了农业的规模效益。

  4、农业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后农产品数量大幅增加的实际,采取“铺路架桥、搭建平台、产销对接”的有效方法,正确引导农民进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强市场竞争力。对产地市场注重“改善设施、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档次、增强辐射”,带动周边农产品的发展。全市46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达到100多亿元,其中松门水产品交易批发市场29.6亿元。运用现代营销理念,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与农产品大卖场、大型超市、餐饮企业的产销对接,有27家企业和合作社与10多个大型超市、配送中心、200多个连锁店建立了长期的产销合作关系。坚持从服务农民、引导消费、拓展市场的实际出发,市政府每年分别在上海、杭州、南京、温州等大中城市举办温岭农产品推介新闻发布会,邀请新闻媒体参加,开展促销活动,为当地农产品进市场、活流通打开通道。积极组织企业、合作社参加各级举办的农交会、农博会、绿博会、洽谈会,展示展销农产品,扩大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切实抓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落实专人,设点办证,提供优质服务,及时方便农民,自今年2月份开通以来,共有8036车次,3.48万吨本地农产品运往全国各地,减少运输

  成本88.47万元,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5、农业品牌化效应日益明显。按照农业品牌向品牌农业转变的发展理念,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产品向更多层次发展。全市有193件农产品注册了商标,玉麟牌西瓜、高龙牌草编等获省著名商标,绿牧牌温岭草鸡、美鲜达牌水产品、高龙牌草编、玉麟牌西瓜、滨珠牌葡萄等5只农产品被授予浙江名牌产品,坞根牌白毛乌骨鸡等7只农产品获台州市名牌产品。农产品质量认证步伐加快,全市有14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44只农产品成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质量档次明显提高。在历届省农博会上,选送的农产品获奖数逐年上升,2004年省农博会有12只评为金奖,名列全省前列,玉麟牌西瓜被评为“全省十大最受市民喜爱的品牌农产品”称号。在去年全省十大精品西瓜评比中,推荐的玉麟牌西瓜、“罗”牌西瓜独占鳌头,双双榜上有名,名列第一、第三名。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和消费者的青睐。

  6、农业设施化基础得到改善。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市政府加大农业的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广泛筹集资金,建立起“政府投入为导向,镇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

  近几年来,共投入资金10多亿元,全面完成了村村通公路、百里标准海塘建设、金清新闸一期工程,江厦排涝隧洞、东海涂南片围垦,石塘、钓浜避风港等一批重点骨干水利工程相继建成,4900多公里的河道疏浚,4521公里的防渗渠道全面完成。通过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优质园地划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示范园区等建设,建成25.7万亩的标准农田,形成了“路成网、田成方、渠相连、林成行、机配套”的现代农业新格局。18万亩生态公益林正在建设之中,10万亩景观林建设项目开始启动。“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稳步推进,完成整治村建设52个,创建省级示范村3个,台州市级示范村9个,走在台州和全省的前列,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二、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

  近几年来,经过各级的重视和努力,效益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足和差距,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一是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生产第一线的农民大多还习惯于传统的生产经验和耕作方式,对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品牌意识不强,应用现代适用先进技术不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二是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力度不快。对农业标准化缺乏足够的认识,普遍存在着重标准制订,轻标准实施,农民对标准化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有限,致使推广实施的范围不广、建设速度不快。即使获得认证的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环节中,仍是常规生产、传统做法,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程度差。三是精深加工滞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滞后于农业结构调整,大宗农产品大多以鲜销和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比重低、产品科技含量低、资源综合利用低,影响了农产品加工转化和附加值的提高。四是产品档次低下。农产品经营分散、规模偏少、量少质低,品牌产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形不成自己的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有的有名无牌,有的有牌无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廖廖无几,免检产品、驰名商标尚未实现零的突破,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力。五是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工业“三废”、生活垃圾、污水排放以及农业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饲料添加剂、生长激素、防腐剂等对自然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对人体健康带来损害,造成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等各个层面的直接、复合、交叉、循环的主体污染,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安全,已成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主要阻碍。

  三、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思考

  1、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一项涵盖面广、质量要求高、投资量大的系统工程,目前还刚刚起步,处在初始阶段,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科学谋划、稳步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建设生态市的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农业网站,开展多层次、多形

  式、多渠道宣传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及高效生态农业知识,增强干部群众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提高思想上的统一性、认识上的自觉性、决策上的科学性、实践上的坚定性。坚持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方法,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保护农业生态

  环境,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经济发展路子,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2、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制度建设是关键,规范管理是保证。按照“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的要求,全面把握农产品质量,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面质量监控,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快农业标准化的制修订和组织实施推广工作,建立起“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农民主动、企业带动”的农业质量标准运行机制,使高效生态农业有标可依、按标生产、按标加工、按标包装、按标上市。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按照“集中、高效、权威、便捷”的要求,整合检测机构和力量,加强对农产品的检测检验和监督管理,着重抓好生产基地巡检、加工企业重检、市场交易抽检和出口创汇严检的检测检验网络建设,严把农产品质量关。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条型码、生产经营档案记录,做到有据可查、有档可测、有门可进、有质可追溯,保证绿色、生态、品牌农产品进市场,使城乡居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放心食品。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大执行监督力度,严厉打击违禁用品、假冒产品以及损害农产品安全的行为,保障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3、依靠科技,提高质量。高效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必须要用先进科技武装农业,推进技术创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的农业工业化发展路子。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名特优新为重点,以优化品种、品质为突破口,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培育、繁殖、试验、示范、推广步伐,推动高效生态农业质的提高。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服务,搞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主动走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主战场,通过创办和领办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示范企业,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推广和应用。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协作,组织科技攻关,实行产学研结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应用,着重在种养设施栽培技术、农业生物应用技术、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技术、农业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科技贡献率、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采取一对一结对、手拉手指导、面对面授课的方式,广泛开展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增强农民专业技能和吸收现代科技的能力,造就一大批现代农业的新型产业农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转化。

  4、创新机制,培育主体。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着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推进管理创新,整合生产要素,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注重品牌培育,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高效生态农业的精深加工水平和出口创汇能力。按照“政府支持、部门指导、规范管理、接轨市场”的原则,在多部门推进、多层次发展、多主体参与、多领域拓展的同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制订规范标准,建立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拓展服务领域,构筑合作网络,提高农民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中的组织化程度。坚持“因地制宜、规模经营、注重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建设一批“新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带动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增强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的有利条件,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大户集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高效生态农业的规

  模化水平。坚持“资源优化、优势互补、要素整合、市场拓展”的原则,鼓励支持企业、合作社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建基地、办企业、拓市场,实行跨区域经营农业,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为新形势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子。

  5、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市场是起点和归宿,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和“绿卡”。各地要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采取激励措施,大力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把规模做大,把产品做精,把品牌做响,培育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实现贴牌为创牌,无牌为有牌,有牌为名牌。充分利用农业品牌优势,实行品牌整合,全面把握市场趋势,在稳定本地市场的基础上拓宽,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和覆盖面。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以及农民经纪人和专业营销大户的市场营销作用,加强与大中城市的农产品市场、超市的联合与协作,搭建信息平台,构筑营销网络,建立产销关系,开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储运配送,电子商务等流通手段,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和借助各种机会举办或参与各种展览、展示、展销活动,通过农产品的形象展示,提高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要认真抓好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搞好管理和协调,促进农产品流通,减轻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6、改善设施,营造环境。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要有良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各地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境外资本、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资高效生态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投入新机制,为高效生态农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为抓手,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改变脏乱差的状况,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质量。以城市森林化、村镇园林化、农田林网化为载体,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平原绿化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创造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良好生态环境。以重点水利骨干工程为重点,带

  动面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增强发展后劲。以循环经济和清洁化生产为契机,加大农业污染源的治理和控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改善生态面貌、增强生产功能,实现生态安全,促进高效农业的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三篇:发展生态农业

  2010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发展生态农业

  摘要:通过对生态农业的调查研究和亲身实践,进一步了解了各种生态模式,生态农业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及重要意义,并加以阐述。

  本次实践发现: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无公害的农产品,而且能实现农业资源永久利用,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其次,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可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

  本次实践使我受益匪浅,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园、新农村建设、生态模式、能源

  假期伊始,整日在家,本想去做家教,除赚些零花钱外还可打发这一假期将至的烦闷,但谁料本联系好的一家却突然放了鸽子,全家出去旅行了,我只好赋闲在家,但我却是个闲不住的人,正好我家有个小园子,种了些菜,我便想是否能在我家的小园子里亲身试验一下什么是生态农业。

  于是我便上网查询一些可行的生态模式,查到一种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四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疏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靠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同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于是我按照上述所说的生态模式,在家弄起了一个生态园,我先在菜园旁边挖开了一个小型鱼塘,塘中的排水可作为菜地的肥料,还有在园中养了几只小鸡,既可帮助菜地除虫,又可将其粪便作为肥料,鸡长大后下蛋还可供食用,希望明年我的生态园真的可以大丰收。鉴于我是第一次试验,经验不足,于是我决定去沈阳周边的农村走走看看,吸取些经验,再改进我小园的不足之处。

  经过这一走我发现农民的智慧还真是了不得,每家的小园都弄得有声有色的,不光是混养,植物的喜阴喜阳,高低抗性都有讲究,学问大着呢,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其实我这小园并不算是生态园,不仅规模太小,能源利用也远没达到标准。

  通过询问及上网查找资料我才真正明白了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据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每年生产的农药品种约2000多种,加工制剂500多种,原药生产40万吨,位居世界第2位。每年使用土地农药达3亿公顷,农药大量使用破坏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使粮食,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有毒丛珊农学院联系电话:***邮箱:********************2010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害人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大

  力发展生态农业更是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无公害的农产品,而且能实现农业资源永久利用,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其次,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可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生态农业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可以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农业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和系列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现废弃资源的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让我受益匪浅,知道了发展生态农业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并且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加深了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专业知识,提高了自己对专业的兴趣,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骆世明,陈聿华,严斧.农业生态学.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7[2]骆世明.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3]沈亨理等.农业生态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4]吴志强.农业生态学基础.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曹志强,邵生恩.农业生态学.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丛珊农学院联系电话:***邮箱:********************第四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思考

  1基本思路

  贵州山地面积大,山地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覆盖度大,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且农业劳动力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廉,适于发展山区型立体生态农业。全省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已进行了几年,在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生态农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利用率低,农产品加工层次低,农业整体效益还较低;资金、人才、技术紧缺,严重制约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市场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利益关系亟待调整等问题。贵州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按照生态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中心,以企业公司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名牌产品为重点,最大限度地转化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再生资源,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生产布局合理、经济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健全、运行机制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经济体系。

  2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

  2.1农田生态工程

  即按照推广农田优化模式,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积极调整结构,稳定粮田面积,强化用养轮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增加物质投入,努力提高单产,扩大复种面积,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具体来看,其一,调整作物布局。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作物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在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和城镇郊区适当调减粮食面积,增加蔬菜、瓜果生产面积;逐步将不宜种粮或经济作物的土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渔,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坚决停止耕作。其二,调整作物结构。在稳定粮产前提下,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改变单

  一、僵化的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高经济作物和饲料粮面积在种植业面积中的比重,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加工业衔接配套,协调发展。其三,调整品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种植业作物单产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农田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中低产田土改良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2林果生态工程

  这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工程,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结合。实施林果生态工程,其一要完善山林承包责任制,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林农生产积极性。

  其二要调整林业布局,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以集体林场为主的商品林生产基地。其三是在林果生态系统中,除抓好林果的品种改良和标准化栽培外,还要搞好畜禽养殖配套,形成林果立体种养生态系统,以增加效益,改善环境,提高品质。林果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四大建设项目。

  2.3养殖生态工程

  养殖生态工程就是要突破原有的单一养殖传统模式,将畜、禽、渔等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物种搭配,连接种植业,配套沼气,巧用食物链,循环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并且,通过调整优化草山草坡草场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创立名牌,经过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经转变,逐步建设区域性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副则副、宜工则工”的原则,适合山区型养殖生态工程的发展模式主要有“种养加”、“共生型”、“立体型”、“庭院型”、“节能型”、“微生物再生模式”等几种类型。

  2.4生态能源建设工程

  在农村能源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节约与开发并重”的方针,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是一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工程。在贵州山区,生态能源建设工程主要是普及沼气池。应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抓规模化推广与抓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相结合,工程技术实施与组织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多种模式,推广扩大示范成果,寓生态环境建设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之中,推动山区农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另外,科学利用秸秆,也是山区型生态能源利用的有效方式。

  2.5环境生态工程

  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优势,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突出生态特色。在山区,重点实施四大环境生态建设项目。一是城市生态形象塑造工

  程。运用现代园艺技术对城镇进行规划实施,重点突出“特色”与“园林”,绿化率达到人居环境指标,改变脏、乱、差现象,对街道、楼群院落、屋顶、墙面等城市绿化体系进行生态建设。二是生态家园建设工程。每个县重点抓好几个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每个乡镇分别抓好一个村的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要实现农田林网化、水渠洁净化、村庄花园化、庭院立体化的目标。三是生态走廊建设工程。发展带状生态经济,沿主要公路、主要河流建设生态经济走廊。四是生态观光农业工程。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为支撑,金融资本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

  保障措施

  3.1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

  成立生态农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制定实施详规,办好试点,强化目标责任制,全面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3.2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一是山区农业县应立足优势,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农业综合开发县,争取专项资金、技术支持及政策保证。二是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形成投入合力。三是大力开展非耕地拍卖和招商引资,集中拍卖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建设。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引进、联营、集资入股、盘活存量资产等多种途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3.3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即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培训体系、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服务体系,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关键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形成一批懂得

  贸易知识、市场经济和科技知识的干部职工队伍。

  3.4建立高效有序的营销网络

  建立畅通的信息发布体系,通过抓营销、造舆论、做广告等方式,将农副产品推向全国,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3.5形成生态治理机制

  其一,明确生态环境治理目标,进一步建立和规范管理森林、湿地、农田和自然野生动物保护区,严格执法,依法治山治林、治水治田,形成有利于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行为规范、经营约束、成果保护机制。其二,建立制度,防治土壤和水源污染,保护森林资源和草场、渔业生态,关停、禁办和严禁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其三,严格农副加工产品的清洁管理,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安全。

  3.6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

  建立以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为主要形式的合理的利益机制,切实维护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董岚.生态产业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2]冯伟,甄真.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推进贵州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3]王冰,陆旭蕾.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J].现代农业科技,2007(9).第五篇:上海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王国忠

  朱恩

  市农委种植业办公室、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上海农村经济2010年第4期

  一、上海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资源污染,保

  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发展生态农业就能把农业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生产和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市民更注重生活的质量,安全、优质的生态农产品成为首要选择。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洁土”、“净食”的生活环境,就能为广大市民提供安全、优质的生态农产品,拓展广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三)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需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应用生态农业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减少化肥农药流失,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减小环境压力,为上海的生态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四)发展生态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注重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及推广应用,健全生态农业管理制度,提高农民生态意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价值,有利于促进广大农民增收。

  总之,上海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二、上海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初步成效

  (一)积极探索区域生态农业建设

  1、农业部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上海郊区崇明县、宝山区已分别被列为农业部生态农业试点县和示范县(区),根据“立足示范、着眼推广、点面结合、讲求效益”的原则,在都市型生态农业建设上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发展上海都市生态农业,建立一个农业生态经济结构协调合理,整体功能较强,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优美整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农村,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2、环太湖流域生态建设。上海市涉及环太湖流域有青浦区的金泽、练塘两个镇,共有耕地面积11.4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6.9万亩。近年来,这两镇围绕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推行绿肥养地轮作休耕制度,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以及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工程等,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二)大力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1、推进绿肥生产。绿肥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肥源,种植绿肥既可以增加农田经济效益,又可利用绿肥根瘤菌固氮、以小肥调大肥、以磷肥调氮肥等特点,富集或固定土壤中的氮、磷、钾及其它养分资源,翻压后可提供作物多种养分,绿肥秸秆还田还可增加土壤碳的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和其它理化性状,实施种地与养地相结合,促进耕地地力提高。在绿肥种植补贴政策的引导下,上海大力推进绿肥生产,2004年以来累计推广绿肥种植面积200多万亩。

  2、完成耕地质量普查。2002-2003年,完成基本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普查工作,耕地符合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占38.1%,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占47.9%,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占10.8%。2006年,又完成356万亩耕地的地力调查

  与等级划分,全市耕地总体上处于较高等级,其中,一等地占17.4%,二等地占32.76%,三等地占26.09%,四等地占20.17%,等级最差的五等地仅占3.58%。同时,摸清当前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农田耕作层变浅,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有所增加,养分失衡现象较严重,耕地土壤酸化趋势明显。

  3、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耕地质量监测是一项长期性的、公益性的农业基础工作。上海已在2007年底建立了500个地力定位监测点、100个环境质量监测点和30个肥料效应流动监测点,覆盖郊区大部分土壤类型和种植利用方式,每年为政府提供上耕地地力与环境质量报告。

  4、加快中低产田改良建设。近年来,针对郊区部分耕地存在一定的障碍因素,一是推进松金青地区低洼地土壤改良工程建设,标准粮田建设面积30.4万亩;二是开展南汇5万亩滩涂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以及奉贤每年约2万亩平整田土壤熟化与改良工作;三是开展3万亩蔬菜等经济作物设施土壤连作障碍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四是嘉定等区开展重金属污染农田生物修复技术示范工作。

  5、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为落实“占补平衡”政策,2010年以开

  展耕地质量评定工作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补充耕地质量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为重点,把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和验收工作落到实处。按照“部省共建、因地制宜、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的原则,构建农业、国土资源两部门共同开展补充耕地验收工作机制为核心,积极探索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有效工作模式。2010年计划在奉贤区开展“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省级试点工作,做好评定和验收补充耕地质量工作,指导补充耕地质量建设。

  (三)全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l、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料。商品有机肥推广作为解决全市畜禽粪便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2004年在郊区水稻地区试点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1.5万吨;2005年至2007年商品有机肥推广工作连续三年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推广范围以粮田为主,兼顾种植蔬菜和西甜瓜的基本农田,三年累计推广应用33万吨;2008年、2009年继续加大推广力度,推广数量分别达15万吨和16万吨。至2009年累计推广数量达64万吨。商品有机肥的推广应用,每年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50-60万吨,保护了郊区生态环境,改善土壤地力,减少氮化肥用量,减轻盐渍化程度,提升农产品品质。

  2、资源化利用秸秆。一是推广秸秆直接还田。主要是在农作物收割时留高茬或利用农机设备直接将秸秆还田,以及稻田秸秆覆盖还田。目前,全市秸秆通过机械粉碎后还田的比例占到全市稻麦种植面积的80%左右。二是发酵制作食用菌培养料。以现有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组建食用菌培养基料生产中心,集中收集周边地区的稻麦秸秆,并加工成食用菌培养料,用于蘑菇等食用菌生产。同时,蘑菇种植后的废料还可用于水稻机械化育秧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秸秆资源化利用可以有效地遏制秸秆焚烧对空气的污染,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的使用量,有利于节约农业生产成本,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维持土壤的生物质平衡,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

  3、减量化使用肥料农药。

  按照上海市第四轮三年环保行动计划化肥农药减量工程实施方案,6个区县(农场局)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建立了示范基地,累计示范面积8720亩,基本代表了本市种植业的主要生产方式,示范基地分3种类型:一是以规模种植水稻小麦为主的粮田双减示范基地,例如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奉贤庄行现代农业园区和长江农场;二是以种养结合小型家庭农场为主的双减示范基地,例如松江新浜家庭农场;三是以蔬菜生产为主的双减示范基地,例如青浦练塘茭白生产基地和嘉定华亭城市超市蔬菜生产基地。2009年通过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肥耕地地力技术、农药合理科学使用、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和种养结合等措施,减肥减药效果明显,各示范基地水稻、小麦、蔬菜化肥用量比2008年减少6~

  12.11%,有机肥料与化肥、化肥中氮磷钾使用比例逐渐合理,农药减17.7-38.2%。

  4、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目前,本市郊区除闵行区外,其他区县均列为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2009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303.44万亩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一是初步建立主要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和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包括主要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和水稻施肥分区图,稻、麦推荐施肥技术模型,以及推荐施肥的主要技术参数。二是肥料施用结构渐趋合理,氮磷钾比例逐渐合理,中高浓度复混肥料、配方肥用量增加,有机无机肥料平衡使用。三是节本增效经济效益良好,水稻亩均节本增效38.98元,小麦亩均节本增效41.59元。

  5、探索种养结合农业。目前,上海已经在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农业方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典型的模式有以下三种:一是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松江区结合土地集中流转试点工作,推出了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家庭农场平均经营面积100-150亩,并在农场内建设一个年出栏1200头的猪场,猪场里产生的粪便和尿液,收集经发酵处理后就近还田利用。二是种养结合大型农场模式。警备区农场和海丰农场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形成了大型农场种养结合传统模式、现代模式以及欧盟模式。传统模式是指猪一猪粪一牧草一养猪模式、猪一猪粪一围河养鱼模式和猪一猪粪一林苗木一发展林业模式;现代模式是指猪

  一猪粪一有机肥还田一有机水稻和蔬菜模式、猪一猪粪(农作物秸秆)一沼气发电一养猪供暖和生活用电模式、猪一污水一氧化塘处理一还田模式;欧盟模式即“粪水生态还田”模式,建设全封闭粪水收集系统,将猪粪收集后由管道泵入储存6个月的大池中,经自然发酵无害化处理,然后通过大型粪水施肥机和搅拌机将发酵后的粪水喷洒农田。三是林下经济生态农业模式。随着上海生态林建设推进,逐步发展形成了林下经济等生态农业模式。据统计,2006年上海林地养殖规模百亩以上的使用林地11.6万亩,年出栏家禽115.37万多羽,产值约2000万元。2008年上半年,仅科委项目的一个示范基地约10000亩林地,养殖肉鹅60000多羽,实现产值约600万元。

  三、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

  (一)加快规划制度建设

  l、制订发展规划。各区县应根据本区域农业生产特点,以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所产生的废弃物再利用生态循环链建设为核心,科学制订生态农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区域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无害化目标。一是近郊城乡一体功能区(包括闵行、嘉定、宝山三区)。由于城乡处于一体,对农业生态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要求将农业的自身污染降到最低程度,而且要求农业本身对都市环境作出积极的贡献。所以它是以环境友好为导向的环境友好农业,着眼于通过使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技术、装备、手段及管理方法来提高农业产出效率,还必须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重视发挥农业的生态友好功能,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二是远郊湿地生产功能区(松江、金山及青浦三区)。远郊湿地生产功能区应最大限度地保护稻田的种植面积,以“稻田圈”作为重要的生态单元,减轻氮、磷元素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生态安全和粮食生产双赢,确保上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在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河、湖蓝藻肆虐,局部地区取水口水源严重污染,百姓生活用水发生困难的现象屡有产生的今天,充分发挥“稻田圈”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更显重要。因此,该区域生态农业建设重点应放在“稻田圈”为主的人工湿地建设上。三是滨海果品生产功能区(包括奉贤、浦东两个区)。该生产功能区的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是上海市果品生产和蔬菜生产的重要基地,南汇的两甜瓜、水蜜桃,奉贤的黄桃,早已成为上海市著名的名、特、优产品。该功能区农田中经济作物栽植的面积较多,相对于粮食作物而言,经济作物对土壤肥办的要求较高,所以在生产过程中,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的投入较多,且对农田排水系统的要求较为严格,农田地力培育投入费用较多。四是三岛生态旅游功能区(包括崇明、长兴及横沙三岛)。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素以水清、气净、土洁而著称,加之岛上工厂企业少,所以生

  态环境十分优良。三岛是上海绿色蔬菜和稻米的生产基地。该区域每年还有大量的滩涂经过熟化培育后转化为基本农田,该区域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加快熟化滩涂土壤,促进耕地质量提高。

  2、出台相关法规。生态农业建设要得到长期健康发展,必须有完备的政策法规作保障。应加强生态农业立法,制订出台“上海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上海市耕地保养管理办法”、“上海市耕地质量验收办法”、“耕地质量验收标准”、“畜牧业粪便污染处理规范意见”、“秸秆处理办法”、“种养结合生态补偿实施办法”等地方法规,为限制环境污染、鼓励资源再循环利用和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法律保障。

  3、完善考核制度。为有效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加强各级政府工作责职,需要建立生态农业建设长效机制,配套制订《上海市生态农业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对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做出成效或者失责的单位和人实施奖罚。同时,对区县、乡镇政府,应从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消耗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探索新型绩效考核体制。

  (二)加强队伍体系建设

  1、恢复农业环境保护站。建议协调市有关部门,尽快恢复上海市农业环境保护站,具体承担本市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指导工作,各区县农委相应成立本区域农业环境保护站,组织和实施本区域生态农业建设工作。

  2、健全市、区县和乡镇三级农业环境保护队伍。进一步健全市区乡镇三级农业环境保护队伍,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加强

  土壤肥料与环境保护实验室力量,承担农业环境检测监测工作。

  3、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认真总结推广传统农业生产中符合生态农业要求的投资小、易操作、实施面广、增收明显的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农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体系,重点研究开发无污染、无公害以及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材等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等。同时,加强生态农业技术培训与宣传工作,加快生态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l、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一是推广小规模种养结合模式。重点推广松江区新浜“畜禽养殖一粮食种植”相结合的种养模式;二是示范大型养殖场的生态利用模式。建设“畜禽养殖一废弃物综合利用一种植”示范工程,将畜禽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固体加工生产有机肥还田,畜禽粪便液体采用管道田间配套工程辐射周边地区还田。

  2、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研究碳循环中的适用农业控制技术措施,并加快在农业生产中应用,降低农业生产的碳排放。3~5年内加大水稻、小麦、茭白、油菜秸秆综合利用力度,降低碳排放;发展有一定效益的经济绿肥50万亩,建议对实行低碳农业的栽培措施推行生态补贴。

  3、推进水稻高产创建和蔬菜标准园建设。重点推进水稻高产创建基地生态配套工程和千公顷设施菜地标准园的建设,同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成立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以保护生态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商标注册,参加农产品质量评比和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标识,打造知名品牌。

  4、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按照稻麦、蔬菜、水果等不同作物的需肥特性进行标准化管理,实行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肥与中微量元素肥料平衡施用,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保障上海粮食和蔬菜等农产品的安全、优质、高产。

  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网络,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点,加强上游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实施重点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研究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

  治技术,继续推广化肥农药减量技术,降低上海化肥农药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工程,推广商品有机肥20万吨/年;加快推进上海农产品产地安全普查工

  作,争取在1~2年内摸清上海农产品产地环境基本情况,全面开展上海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监管工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和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开展农业投入品的有害物质跟踪分析和环境效益风险评估。

  6、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建设生态庄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建设有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农业观光旅游基地、生态庄园。使农民在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观农村风光、带农特产品”的旅游消费中实现增收,并促使生态农业在丰富旅游内涵的同时自身也得到长足发展。

  (四)强化资金政策保障

  加大支持生态农业的投入,建立生态发展基金,以市政公债形式,社会化募集生态建设资金,并通过向污染者收取垃圾处理费、生态补偿费等补充生态建设资金: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鼓励工商企业和社会力量支持发展生态农业。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生态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篇七:关于县域农业绿色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绿色发展引领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绿色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发展方向,也是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在全球气候变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推动绿色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而在我国,作为县域经济的基础单元,县域经济的绿色发展更是至关重要。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绿色发展引领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首先,绿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升级的重要支撑。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已经成为发展的瓶颈。而发展绿色产业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比如,在农业方面,开发绿色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可以减少农药残留和土壤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在工业方面,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可以减少工业废物排放,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进而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其次,推动绿色建设是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传统建筑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带来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而绿色建筑则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升人居质量为目标的建筑模式。通过推广绿色建筑标准、采用节能材料和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改善室内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者,发展绿色交通是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交通运输是连接县城和乡村的血脉,但传统交通方式往往会带来大量的尾气排放和交通拥堵。而发展绿色交通,如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城市自行车道网、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等,可以有效减少尾气排放,缓解交通拥堵,提升交通效率,改善人们的出行体验。

  另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会损害生态环境,引发各种环境问题。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生态保护和修复,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如加强湿地保护、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等,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是县域经济创新升级的关键。绿色技术是指以清洁、高效、低碳、循环为特征的先进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引进和培育绿色技术企业、支持绿色技术研发,可以提升县域经济的技术水平,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最后,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在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持作用,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激励政策和规划指导,可以引导企业和群众积极参与绿色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总而言之,绿色发展引领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而要实现绿色发展,就需要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推动县域经济朝着可持续、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县域经济能够实现绿色转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局面。

篇八:关于县域农业绿色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对我县庄园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庄园农业:市场农业的希望之光—对我县庄园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庄园农业在我县悄然兴起。我县庄园农业是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的基础上,由个体、联户或其他投资者转包、租赁承包地、抛荒地和“四荒地”(荒山、荒地、荒沟、荒滩),经营种养业及与之配套的加工业,且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一般在50亩以上)的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经济、实现土地、资金和技术集约经营的有益探索。

  一、我县庄园农业现状及其比较优势分析

  我县庄园农业产生的背景与条件有三个。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田土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弃耕抛荒的土地。据调查统计,近年来,我县农村劳动力每年外出务工经商的人数达13万多,占我县总人口数的16%,充耕面积达4万多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二是农村中涌现了一大批有一技之长的能人,需要扩大承包面积,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牛潭河乡狮子山村土地承包大户陈醒志向调查组反映,他目前不需要乡党委、政府具体支持什么,燃眉之急只需乡党委、政府帮他做好当地村民的工作,进一步承包大面积的土地,以扩大种养殖规模。三是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城市和乡村出现了第二次分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发展第二、三产业,而同时受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一部分城市人也开始走向农村发展开发性农业,如县委办机要保密室刘岩保同志和他哥哥一起,利用值班后的业余时间,在牛潭河乡承包了100亩山土,发展椪柑、脐橙等水果种植业,目前来势看好。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全县已有50亩以上的庄园170个,总面积35373亩。按承包土地类型分,其中水田型13个,面积1426亩;旱土型32个,面积4503亩;水面型17个,面积6586亩;山林型55个,面积11828亩;荒地型41个,面积10348亩;综合型(即庄园主承包水田、旱土、水面、山林、荒地等兼而有之,面积共计50亩以上)12个,面积682亩。按庄园按生产

  经营分,主要有三种类型:1、产、加、销一体经营型。在庄园内既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种植优质农产品,又进行产品加工,还在外地建立网点搞销售,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机制。这种庄园农业的经营效益比其它类型好。如花果山乡月石湾村村民项剑文,去年种了2亩牧草、100亩玉米,喂养了52头肉牛,牧草用于喂牛,以玉米和秸杆作原材料办了一个饲料加工厂,饲料远销益阳等地,去年仅加工销售饲料一项的收入就达3.5万元。2、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型。即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如三堂街镇包狮村支书胡著轩,租赁别人弃耕的52亩田土,办起了一个综合种养场,按照“生产粮食、粮食喂猪、猪粪养鱼和生产沼气”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组织生产,去年饲养母猪40头,出栏肥猪120头,池塘养鱼8吨多,建了2个大沼气池(沼气除了自用外,还能供应20户邻居),纯收入达6万多元;武潭镇泥潭村农民王跃明承包218亩荒废茶园,投入资金26万多元,全部改种优质梨、苹果、葡萄等10多种果树,间种100多亩花生,同时养土鸡近3000羽、瘦肉型母猪20头,初步建成了种、养、繁一体化立体生态庄园农业,预计两年后年产值可达80万元。3、名优特新农产品开发种养型。这是目前我县庄园农业的主体。这种模式主要是“庄园主”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当地的资源优势,大规模开发名、优、特、新农产品,或培育、繁殖种苗,一般开发的项目比较单一,要么是种植业,要么是养殖业,在很大程度上类似过去的专业户,但规模和面积较专业户大。如灰山港镇雪峰山村退休教师文展才,发挥种植水果和苗木的特长,租赁了雪峰山、周家潭两个村的林场和茶园近300亩,种植脐橙、油桃、酥梨等优质水果和苗木,预计三年后产值可达100万元。

  庄园农业之所以在我县呈现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在于它有一般农业和常规农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一是生产经营规模大,有利于降低成本。一般庄园经营土地面积都是50亩以上,大的上1000亩(如泗里河乡泗里河村农民王珏凤等三人,采取股份制形式,投入资金76万元,承包鹿马仑、老山、月新、阎家村等四个村的旧茶园、坡土、废地、残林、部分荒山和稻田315亩,目前已造林1000亩,种植黄姜等药材320亩,种植绿化树苗80亩)。庄园内从耕作到收获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再加上集中连片,便于排灌、施肥和防治,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规模效益。河溪水乡潭映钟村的“庄园主”贺冬良对调查组算了一笔帐:他和一般承包户相比,去年一季稻每亩平均生产成本要低45元。二是大力推广和引进先进技术,有利于集约经营。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展集约经营,庄园主一般都在科技上舍得花钱,有的自己具有某种专业技术,有的高薪聘请高级科技人才作顾问,有的选派年轻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深造,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修山镇修山村花卉苗木种植大户刘汇源,自费到湖南农业大学学习花卉苗木种养技术,同时他还大力引进现代科技成果,配备了全光照自动喷雾插播育苗设备,采用了花卉无土轻型基质压制、太阳能温室育苗等新技术,由于他的庄园管理严密,又实施了较先进的农业技术,经营效益一般要比普通农户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三是产品质量高,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庄园生产的产品质量好,市场竞争能力强。如益阳人刘治安租赁花果山乡人和桥村的200亩田土建成苔韭基地,出产的苔韭由于质优价低,受到益阳和桃江两地消费者的欢迎。

  二、发展庄园农业存在的制约因素

  在暂时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原有法规还未作调整)调整规范土地流转和庄园农业发展的情况下,乡(镇)村干部主要运用现有的政策指导工作,随意性很大,且组与组之间、村与村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少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严重制约着这一工作的健康开展。在发展庄园农业的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思想观念的制约。部分基层干部,尤其是村、组干部,还自觉不自觉地把庄园农业与过去大地主和国外资本家的庄园等同起来,认为搞庄园农业就是搞私有化、搞资本主义,因而不敢大胆发展,如

  承包租赁期不敢一定30年不变,一般只确定了5-XX年承包租赁期;少数农民宁愿自家责任田抛荒也不转包给庄园主;部分“庄园主”瞻前顾后,深怕政府收回土地承包租赁权,有的甚至是一年一包,还是口头协议,存在搞一年算一年的心理,不敢大胆投入;部分群众看到庄园发展起来了,就眼红,用各种借口敲竹杠。

  (二)土地政

  策的制约。一是以人口为基础平摊责任田的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制约了庄园规模的扩大。目前农村田土是按人头平均发包的,而且是一定30年不变,基本上没有集体统一经营的土地,因而一些农民把责任田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爱怎么经营就怎么经营。这样带来了两个弊端,一方面受土地经营权分散的影响,发展庄园农业的土地很难从单个的农民手中转过来,农民有的愿意转包,有的不愿转包,这样土地难以成片,庄园难以形成;另一方面,即使在当前种田效益不高、一部分农民开始粗放经营甚至弃耕抛荒的情况下,发展庄园要么受到地域限制(不成片),要么受到要价过高的限制,要么受到转包期限过短的限制,造成一边是发展庄园没有土地,一边是大量的田土出现抛荒。二是以保护耕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政策制约了庄园农业的发展。新的《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条例、文件出台后,对保护耕地提出了许多明确的要求,既给开发庄园农业带来了机遇,也对发展庄园农业有一定的制约。不利因素主要是:1、在庄园的布局上,受基本农田区域划定的限制,庄园难以大量集中在交通要道两旁,给产品销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来了影响。2、在庄园的开发项目上,受土地用途管制的限制,难以开发效益好的产品,如《土地管理法》规定严禁基本农田挖塘养鱼和发展林果业,按照这一规定,如果庄园的土地是基本农田,基本上只能采用比较效益低的粮食型种植结构。3、在庄园的开发建设上,土地审批程序繁杂,收费较高。发展庄园必须修建与之相适应的配套设施,而修建配套设施所占用的农用地必须到市以上国土部门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建设用地申报审批手续,占用基本农田的,还必须报批准;设施建设占用农田每亩要收取高额的土地开垦费,基本农田24000元,一般农田16000元,这些繁杂的手续和高额的收费影响了庄园农业的开发建设速度。

  (三)资金制约。开发庄园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目前一方面银行贷款渠道不畅,“庄园主”一般没有贷款担保单位,且在开发庄园农业的过程中,都已倾其所有,因而庄园很难从银行贷到款。另一方面是投资主体单一,开发庄园农业的资金十分有限,制约了庄园农业的发展。

  (四)技术和信息的制约。庄园农业开发必须以科技为先导,否则,就难于上档次、出效益。但目前缺乏一种科技人才与庄园农业相结合的机制,使庄园开发受到技术的制约。目前我县庄园开发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普遍存在缺乏技术问题。由于庄园主缺乏科学技术,目前我县已开发的庄园农业中,大多是种养型,综合型或产业化经营的极少。而在种养型的庄园中,主要是粮果鱼的种养结构,真正种植高档农林特产品的不多。

  (五)发展环境制约。一是管理服务滞后。目前庄园农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技术、信息、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没有一个集中的反映渠道,个别基层党政领导对发展庄园农业的协调和服务不主动。二是收费关卡过多。三是治安环境欠佳。庄园发展起来后,有的敲竹杠,有的明抢暗偷,给庄园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加快庄园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我县庄园农业发展,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对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将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应该积极扶持,大力发展。为此,我们建议:

  (一)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用活土地政策。一是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在明确家庭承包经营土地使用权30年不变、发放土地经营权证的前提下,鼓励和促进田土向庄园集中。1、对开发目前未利用的土地发展庄园的,由乡村两级审查后,可报县国土部门批准,发给土地使用证,并明确30-50年的经营使用权。2、对弃耕抛荒又拒不转包的,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无条件收回后或发包人给本村村民,或租赁给外地能人开展规模经营,租赁期视承租者的要求而定(最长不能超过30年)。3、土地承包、转包、租赁必须依法签订,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4、农民可从依法转包的土地中获得收益,其受益额由转包者与经营者协商确定。5、土地转包方式可以多样化,如以股份制方式运作,农民以责任田土入股,由股份公司租赁承包给庄园主,按股分红。二是合理利用土地。开发庄园农业总的原则要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土地承包法》的要求,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以不改变用地性质为前提,但又必须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用好用活土地政策。1、鼓励庄园开发占用一般农田;2、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可在

  保持乡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按有关程序,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适当修改,把发展庄园的土地从基本农田中划出来,再把另外符合条件的一般农田划入基本农田;3、鼓励对庄园的立体开发;4、鼓励开发“四荒地”发展庄园,除确定30-50年的开发使用权外,还要在税费上给予优惠。

  (二)多渠道增加投入。一是要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允许以庄园的资产作抵押进行信用贷款。二是各级政府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发展庄园农业。县财政在每年的预算中,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农业发展基金,再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开发庄园农业。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要拿出一部分投入到在项目区内的开发性农业庄园中。三是优化庄园的组织形式,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主要是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办法来解决发展庄园农业的资金,鼓励农民与农民、职工与农民、企业与农民合作发展庄园农业。

  (三)搞活流通,打开庄园农业发展的“通道”。一是要建立庄园农业的“绿色通道”。对有一定规模,且以生产加工农产品为主的庄园,由县政府审查后,发给农产品“绿色通道证书”,使其在本县内无阻碍流通。二是要开辟多种流通和销售渠道。大的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要主动与相对应的庄园订立产品收购合同,确定收购保护价,保证“庄园主”的利益不受侵害;粮、油收购部

相关热词搜索: 关于县域农业绿色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县域 调研 思考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方远公文网 200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方远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方远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070125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