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富硒产业研究中心成立大会(5篇)

时间:2024-09-10 18:48:04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富硒产业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特别报道发展富硒食品产业,推进绿色康养产业□易雪蓉 江西省食品发酵研究所富硒食品是富含微量元素硒的食品,具有提高人体免疫、促进淋巴细胞增引进人才、加强对富硒食品的宣传、强品产业,推进绿色康养产业的发展。化资源整合3方面的措施,发展富硒食量元素,对结肠癌、皮肤癌、肝癌等食品是推进绿色康养的重要环节,品产业在发展阶段,缺少资金与人才的支撑,影响产业发展,所以企业应引进相关方面的人才,并对现有员工宜春市政府组织市里龙头企业和科研市袁州区温汤镇富硒康养田园综合体项目,成立项目驻地办公室,项目建健康交流中心、生命疗养研发园、颐养社区、游客集散中心、温泉酒店、禅修堂、文创坊、特色商业街、大师院所工作人员一行10余人,根据宜春设内容包括富硒农产品基地、富硒农进行培训,建立能力较强的队伍。例如,点逐一进行讲解,总结了富硒食品的研究成果,并阐述了研究所的下一步工作内容,即在宜春市打造国内一流的富硒产业创新中心,在此过程中,开展合作,组建创新团队,开展功能服务方向进行详细的规划。强化资源整合两个单位的工作人员要加强技术交流,在技术转化、检测标准的制定等方面性食品研发项目。并对宜春市未来的富硒食品的资源整合对于产业发殖等方面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富硒食品中的硒是人体必需的微病症具有抑制和防护作用,常见的富硒食品有鸡蛋、蘑菇等,富硒食品对员加以研究,发展富硒食品产业,进而推动绿色康养产业的发展。康养产业具有促进作用,需要工作人贸市集、硒元素应用中心、共享农庄、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企业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组织领导,在富硒食品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应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保证其能够对各部门员工进行统筹规划,并对工作人员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为富硒食品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②发展文创行业指导性作用,重视硒文化建设,富硒食品产业对于绿色康养食品产业的重要性养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富硒食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现阶段,在市场中,富硒食品主要的食品有禽蛋、西兰花、紫薯;分为2类,一种是地源硒富硒食品,另一种为外源硒富硒食品。人体中硒主要从日常饮食中获得,硒具有具有消除自由基对生物膜的攻击、保护生物膜免受氧化损伤的作用,同时能够提高人的免疫力。将其运用在绿色康养产业中具有重要作用。②康养产业将进一步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康养产业的发展成为必要,大量正在成为中国社会新的需求。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社会资本正在瞄准健康养老业,为转型升级开辟了重要的市场,由于富硒食品产业的特殊性,其能够有效推进绿色康养产业的发展。工作室及运动公园等项目。同时建立模式,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助力产“项目带人才+园区搭平台”的引才业发展。在此过程中宜春市袁州区温汤镇积极配合做好区域规划、概念方案设计、项目立项申报及用地放样等工作,后期还将协助做好用地权属申请等各项办证服务,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努力促进宜春市袁州区温汤镇富硒康养田园综合体项目尽快落地。加强对富硒食品的宣传为有效发展富硒食品产业,推动富硒食品产业的发展对于绿色康旅游新模式,建立和完善绿色康养产业相关政策法规,发挥政策预见性和从而增强富硒食品产业发展的软实力。以宜春市为例,该地区举办了旅游年旅发大会活动,其中的主题是富硒康养,在活动现场的另一边,活动组委会还特设了农产品销售一条街,吸引游客驻足、购买。活动当天,共吸引万办采取了“政府引导,旅游协会+新闻媒体+企业”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目的量,让节会活动的价值最大化。绿色康养产业的发展,企业应加强对富硒食品的宣传。主要的方法如下:变,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认识、研究深化,系统策划及结网联动等方面,创新宣传思路,把握消费者心理,需要科技、质监、文化等部门及新闻媒体有关负责人加以研究。以宜春市为例,该市的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与省食品发酵研究所开展合作交流会,在交流过程中,发酵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对于宜春市的富硒产业发中试与示范基地及服务方向和业务重①加强农产品中富硒食品品牌建设,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②在思想余名境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据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旅游年活动的举是挖掘更广泛的资源,调动更广泛的力结语如何有效的发展富硒食品产业推进绿色康养食品引进人才极打造引才平台,集聚高端人才,借绿色康养产业的发展。目前,富硒食各企业应加强对人才的引进,积康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对于富硒食品的关注度持续提高,对于绿色康养食品产业具有推动作用,企业应提高员工的能力水平,增强发展空间,同时加强推广,促进富硒食品产业的发展。作者简介:易雪蓉(1979—),女,综上所述,富硒食品对于人的健助人才智力推动产业升级,从而促进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部门平台的建设、功能主食的开发、合作企业平台、江西新余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发展富硒食品产业、推进绿色康养食品。Jun.201CHINAFOODSAFETY31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二:富硒产业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世界硒都”打响富硒牌

  ——我州推进富硒产业发展综述

  2013年12月25日,湖北圣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忙着生产加工。作为全州首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利用恩施州独特的天然硒资源,通过独创的硒含量人工控制技术、硒有机转化控制技术,实现了硒和虫草有机结合,拓展了硒在高档营养食材领域的应用。

  目前,我州硒产品已形成四大类,分别为富硒农产品、富硒畜牧产品、作物增硒产品和硒保健品。

  一

  硒是人体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之一,具有护心脑、保肝肾、防辐射、抗癌变、解毒素、抗衰老、恢复胰岛和增强免疫力等功能。

  我州具有得天独厚的硒资源优势,硒矿资源广泛分布在8个县市。其中,恩施市新塘乡、红土乡是高硒区,双河鱼塘坝硒矿是全国乃至世界罕见的独立沉积型硒矿床。

  据调查,从利川市天上坪—恩施市罗针田—宣恩县水田坝—鹤峰县七眼泉一线以北,贯穿巴东县全境直到神农架交界处,都有含硒石煤出露,全州含硒石煤出露面积约为2100平方公里,已探明基础储量3.26亿吨,远景基础储量超过13亿吨。全州硒金属储量达48.4万吨。其中,极富硒岩段出露面积1280平方公里,厚度为12至16米。

  我州独特的富硒土壤、富硒地下水,使得我州境内的特色作物、饲草饲料、畜禽产品、中草药及山泉水中的硒含量是国内其他地区的几十倍至几千倍。

  1987年,湖北省第二地质大队在鱼塘坝探明了世界上最大的富集程度最高的独立硒矿床。我州于1988年完成了《湖北省恩施双河鱼塘坝硒矿普查报告》,1990年完成了《湖北省恩施双河硒矿及其外围普查地质报告》。1990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杨光圻主持的“人体硒需要量及安全摄入量范围的研究”在恩施市完成,并在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4月17日,新华社播发通稿:《恩施硒资源富集世界罕见》。

  2011年9月,来自30个国家的245名微量元素专家齐聚恩施,召开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恩施被授予“世界硒都”称号。

  二

  恩施州坐拥如此丰富的硒资源,若不及时加以科学开发利用,只能是守着金山饿肚子。

  随着科技进步,硒开发利用已不完全依赖于天然富硒地区。尽管我州拥有“世界硒都”这个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如果不加快硒资源开发利用,不加快硒产业发展,就会在市场竞争中丧失天然富硒的资源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我州已基本形成“六百双五”(100万亩基本烟田、100万亩茶叶、100万亩特色蔬菜、100万亩干鲜果、100万亩药材、100亿元畜牧业综合产值、50万亩魔芋、50万亩马铃薯种薯基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但质量和效益仍处于较低水平。要应对市场的严峻挑战,必须进一步彰显恩施特色资源优势,通过硒资源开发利用与特色农业的有机结合,以“绿色、有机、富硒”提升我州特色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州委、州政府作出了着力打富硒品牌、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的决策,以推进恩施特色农业现代化为抓手,努力推动硒资源开发利用与特色农业发展相结合,全面提升特色农业发展质量、产出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以“绿色、有机、富硒”为特色的恩施农业研发生产体系和产业产品集群。

  州农业局专家建议,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把握四项工作重点:加快建立硒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体系;加强硒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大对硒产品生产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推进硒资源研发成果的应用转化;加强硒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建设,全面推进全州硒产业集群发展;加强恩施富硒品牌的培育推广,提升恩施富硒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影响力。

  三

  为加快硒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州委、州政府作出系列部署,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州委、州政府努力争取,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2年9月21日在恩施经济开发区奠基。该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性的富硒产品权威检测平台,具备富硒食品、富硒农产品、富硒饲料、富硒肥料等六大类1519项产品、2189个参数的检验检测能力,可年检富硒产品1万多个批次。

  州政府成立了硒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硒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在州农业局设立硒产业发展办公室,牵头组织实施硒产业发展;在州农科院成立恩施州硒应用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院。《有机硒检测方》已基本成熟;《富硒微量元素复合肥》《微生物有机硒肥》《富硒鸡蛋饲料添加剂》等多项成果已获成功,为恩施州硒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年2月,《恩施州富硒粮油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恩施州硒产业发展十年纲要》正在编制。

  省第二地质大队正在开展恩施州硒资源与生态农业地质调查,对全州硒资源及土壤含硒状况进行普查。

  科技部门组织开展了富硒茶、富硒粮油及加工产品、硒矿泉水、富硒畜禽产品、硒蛋白、硒肥、富硒烟、硒精矿提取等产品研发项目40多个,取得10多项技术成果。

  2013年9月,省硒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会、州科协、州硒研究院等单位主办了“中国硒图·湖北恩施全民科学补硒健康知识传播公益活动”,社会反响非常好。

  由省硒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会和我州部分企业、学会起草的《富硒食品含硒量要求》湖北省地方标准已进入公示阶段。

  各县市的硒产业发展也结出硕果,恩施市已初步形成富硒茶、硒虫草和富硒食用菌、富硒小杂粮、富硒饮料、富硒粮油、富硒中药材、深加工富硒产品为主的十大富硒产业,该市的富硒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已被纳入湖北省政府52个重点产业集群范畴。

  即将在我州举行的中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暨中国恩施·世界硒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将为我州硒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州委、州政府“特色产业与硒资源相结合、推进特色农业提档升级”的战略决策一定能够早日成为现实。

篇三:富硒产业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恩施硒产业现状与展望

  题记:20世纪最权威的微量元素专家奥德菲尔德博士这样评价:“硒像一颗原子弹,量很小很小,作用和威慑力却很大很大……一旦被人们认识、利用,将对人类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简称TEMA14大会),于9月19日至24日在恩施市举行,这是TEMA国际学术会议首次在欧美以外国家召开,拥有天然硒资源的恩施,成了众多国际和国内科学家特别关注的地方,恩施硒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正迎来一个最好时期。

  “世界硒都”,这枚勋章给恩施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和恰当的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今天,在恩施州2.4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的一颗普通石头,却搅得全球微量元素科学界风生水起。这颗石头叫“硒”。

  1818年,瑞典科学家贝采尼乌丝发现一种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微量元素“硒”,他根据古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selene)”一词对其取名为selenium。

  自硒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们通过科学实验和临床资料证明,硒在人体组织内含量虽然很少,但它对人类健康的巨大作用却是其他物质所无法替代的。硒在地壳里的含量是亿分之一,在人体内是千万分之一,但它却决定了生命的存在。缺硒会直接导致人身体的免疫力下降,临床医学证实,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40多种疾病都与缺硒有关,如癌症、心血管病、肝病、白内障、胰脏疾病、糖尿病、生殖系统疾病、儿童发育不良和营养阻滞等。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宣布,硒是人和动物生命活动中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美国营养学会也将硒列为与维生素、β—胡萝卜素同等重要的生命营养素。上世纪60年代,恩施市沙地、双河、新塘等地发现硒。1980年前后,地质部门证实恩施市含硒碳质页岩出露面积850平方公里,硒矿储量达50多亿吨,新塘乡双河鱼塘坝的硒矿被称为“世界罕见和唯一独立工业硒矿床”,填补了全球无独立硒矿床的空白。

  而在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属于缺硒地区,我国约有2/3的地区属国际上公认的缺硒地区,其中近1/3又为严重缺硒地区。

  恩施硒矿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专家高度关注,一位专家说:“这是地球的一个奇迹”。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雒昆利教授曾考察过全球许多富硒地区,她对恩施的硒矿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恩施含硒石煤出露面积及控制土壤面积之大是世界第一,随便捡一块煤矸石都是地壳平均硒含量的1千倍以上,开发利用价值很高;二是没想到恩施富硒生物资源种类之多、含硒量之高世界罕见,是“世界生物硒库”。

  在百度上搜索关键字“恩施硒”,有相关网页达84.9万个。

  由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学术委员会主办,恩施市人民政府、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硒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会承办的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简称TEMA14大会),于9月19日至24日在恩施市举行,这是TEMA国际学术会议首次在欧美以外的国家召开,也是中国县级城市首次代表亚太地区国家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届时,各国科学家就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硒等微量元素的基础和应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学术交流,并向恩施市授予“世界硒都”的匾牌和证书。

  恩施的硒,正成为点燃人类健康的“生命火种”;“世界硒都”,实至名归。

  “世界硒都”,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恩施硒资源得天独厚,硒产业开发风生水起。坚持走科技开发、可持续开发硒资源的道路,从“中国硒都”迈向“世界硒都”,这不仅是概念上的认知,更是科学发展硒产业、造福人类的宏大决策。

  长期以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硒资源的开发与硒产业的发展,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各项工作。2003年,恩施市出台了关于推进硒资源开发产业化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硒检测中心;2005年,湖北省硒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会成立;2007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恩施富硒茶证明商标注册;2008年,“中国硒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召开,与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联合成立了“恩施硒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并启动了“地质地理资源详查研究项目”;2009年,“恩施硒资源开发产业化、标准化座谈会”召开,“中国天然硒资源网”上线运行;2009年,恩施市政府召开“硒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专题会议”,决定将“市硒产业及矿产资源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市硒资源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并增加部分成员单位,由市长担任组长;2010年,恩施州科技局公开招标《恩施州硒产业开发‘十二五’科技规划》;今年4月12日,全州硒产业发展十年科技规划座谈会在恩施市召开。

  与此同时,硒产业实体蓬勃发展,恩施硒多多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湖北恩施华硒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从事硒产业的企业落地生花,富硒金花葵试种及富硒小杂粮基地建设项目、活化硒复混肥、硒多元烟草专用复混肥研究项目正式启动。2009年底,在申报“煤矸厂发电”项目中,我州著名硒研究专家彭祚全提出“从烟道废气中回收硒”的建议,受到省和国家发改委的高度重视,初步研究表明,每年可从烟道中回收200多吨纯硒,产值达1.6亿元以上。

  有机、天然、富硒,成了恩施产品中最有竞争力的标签。恩施某企业生产加工的富硒大米,在深圳经过检测合格后,每公斤卖到了72元。恩施富硒茶叶受到越来越多饮茶一族的青睐,在淘宝网店上,恩施富硒茶的交易额居湖北绿茶之首;湖北金果茶业为此专门推出一款供淘宝用户选择的富硒恩施玉露茶;广东一名茶商专门在恩施开设了一个3层楼的花枝富硒茶专卖店。

  截至2010年底,恩施市有富硒茶园20.5万亩、富硒中药材25万亩、富硒反季节蔬菜22万亩、富硒低毒烟叶12万亩,此外,还有富硒小杂粮、金花葵、油茶、芦笋、林果业等基地建设如火如荼。恩施市富硒绿色产业总产值已达30多亿元。

  “世界硒都”,借力TEMA14吹响集结号

  在恩施硒备受瞩目的背后,蕴含的是一个大市场。

  在恩施召开的TEMA14大会将用一天时间来交流讨论硒的研究成果、硒的开发利用、硒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前景以及与硒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这无疑为恩施硒产业的开发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也为科学利用恩施硒资源指明了方向。

  走出去,引进来,硒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开放的思维与胸怀,必须抱团奏响“世界硒都”这个大品牌,严格遵循《富硒农产品含硒量范围》的地方标准。

  华中科技大学黄开勋教授是《恩施州硒产业开发“十二五”科技规划》的中标人,从事硒研究工作30多年,多次获得国家科研基金,从事多项与硒有关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就恩施市硒资源开发及硒产业发展,黄开勋指出,要科学布局,持续发展,综合利用优势资源;要做到政府、企业、科研单位携手合作,突出重点、攻破难关,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恩施硒资源。构建富硒产品标准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构建恩施富硒产品产业群,是当前恩施富硒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标准不但是企业生产优质产品的保证,也是使企业具备持续提供合格产品的能力的保证。

  近年来,恩施市委、市政府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施富硒品牌战略,围绕“八大生态走廊”建设,打造富硒产品产业群、富硒产品加工产业群、富硒高新技术产业群,从而形成富硒各产业间的物质、经济、能量的有效流动和循环。

  富硒产品的开发,特别是农产品的开发有助于改善农产品的品质、提高农产品的品位,为农产品的大幅度增值和富硒地区农民增收开创了一条新路子。目前,恩施富硒茶、富硒高山蔬菜、富硒小杂粮、硒虫草及食用菌、富硒食品饮料、硒多元矿物肥料、富硒中药材、富硒饲料与畜禽产品、深加工富硒产品、硒锶型天然饮用矿泉水等十大富硒产业已昂然起步。“两路”的开通、建设湖北武陵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等机遇,更是让恩施硒产业发展如虎添翼。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硒矿资源不仅是恩施人民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TEMA14大会的召开,唤醒了沉睡千万年的硒矿床……有着‘世界硒都’美誉的恩施,理应在这个得天独厚的领域里大显身手,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青山绿水,绿色繁荣;潮涌清江,“硒”望无限

  恩施十大富硒产业

  时间:2011-09-1916:45:37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

  【关闭】

  一、恩施富硒茶

  恩施市现有茶园21.62万亩,其中10万亩达到富硒茶标准(含硒0.3-5.0mg/kg),是"湖北省无性系良种茶第一市",也是"国家富硒茶标准化示范区"。"恩施玉露茶"是中国十

  大名茶之一,也是"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恩施富硒茶"和"恩施玉露茶"均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

  由于恩施海拔在800-1000米左右的土壤是富硒土壤,茶叶生长周期较长,茶叶中有机硒和其它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硒的含量在0.3-5mg/kg之间。硒检测中心(2004)检测恩施中硒区的富硒茶34份,检出范围0.32-4.64mg/kg,均值0.82mg/kg,均在湖北省地方标准(0.5--5.0mg/kg,)之内;检测高硒区茶叶29份,检出范围0.43--5.15mg/kg,均值1.07mg/kg,也在标准范围之内。

  富硒茶的营养保健作用已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除了茶叶本身的降血脂、清热解毒、强心利尿、提神醒脑功能外,再加上硒的抗氧化、抗癌、防辐射、抗衰老、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特别是硒具有拮抗和抑制茶叶对重金属毒害元素汞、铅、镉、铊、银等的吸收,并可能促进有毒农药的降解,从而使茶叶品质优良,硒元素与原生态茶叶珠联壁合、优势互补,是安全、有效、不间断摄取硒的最佳选择,深受消费者青睐。

  二、富硒高山蔬菜

  恩施市现有高山富硒蔬菜25万亩。常年种植生产主要品种有萝卜、白菜、西兰花、土豆,其中萝卜、白菜、西兰花为十字花科聚硒蔬菜。恩施市高硒区的高山蔬菜含硒量一般为国内其他地区平均值的3-10倍。

  三、富硒小杂粮

  深加工富硒小杂粮系列产品有:富硒养生米、五谷杂粮面条、珍珠玉米、魔芋面条等20多个产品。

  四、硒虫草及食用菌

  该产品是我国唯一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富硒虫草的高科技企业所生产,技术与产品按照省级地方标准进行质量管理。有硒虫草子实体全草、硒虫草胶囊、硒虫草酒等系列产品;还有富硒香菇、富硒木耳等富硒食用菌系列产品。

  五、富硒食品饮料

  先后开发生产有:富硒玉米爽、富硒绿豆爽、富硒刺梨汁等几十种产品。

  六、硒多元矿物肥料

  以含硒200-1000mg/kg的石煤,经干燥、粉碎、球磨、活化等工艺生产的矿物肥原料,也可直接与底肥同时施入土壤,与有机物混合发酵可生产多元矿物有机肥。该产品不仅

  含有丰富的硒,而且含有丰富的钼、钡、硅、硼、锌、镁、有机碳、稀土元素等有益元素,具有壮苗、饱粒、抗病、增产的特点。一次施用,可延效2-3年。其中有害物质很低,含量符合国家肥料标准。利用含石硒煤和提硫废渣生产的"活化硒矿粉",富含硒、钼、锌、钒、硅、氟、锗、有机碳、稀土元素等中、微量元素,是我国广大低硒和缺硒区,特别是克山病、大骨节病区土壤中所缺乏的矿物营养素。试验表明,该产品能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壮苗饱粒,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是恩施市乃至全省全国开发优质富硒农产品,提升产业化质量和水平,生产安全健康、营养均衡的农产品的物质基础。

  七、富硒中药材

  恩施中药材含硒量高是最大的特色,很多种中药材硒含量都是世界之最,很有开发利用价值。其中板桥党参、石窑当归、紫油厚朴、湖北贝母、南大黄、鸡爪黄连、白术、玄参等产品种植历史悠久。

  八、富硒饲料与畜禽产品

  恩施市有40多家饲料生产企业,利用天然富硒中药材和牧草生产的畜禽饲料富含天然有机硒,不需要另外添加亚硒酸钠(无机硒),可提高动物抗病能力和繁育能力。生产的产品有富硒山猪肉、富硒野猪肉、富硒火腿、富硒香肠、富硒牛肉干、富硒腊肉、富硒鸡肉、富硒乌鸡肉、富硒鸡蛋等产品。

  九、深加工富硒产品

  曾研发出大豆硒蛋白片、茶叶硒多糖冲剂、大蒜硒多糖、富硒大蒜粉、金花葵精制油、金花葵硒蛋白、野油菜(虎耳菜)硒胶囊、有机硒番茄红素软胶囊等产品。有的产品获食健字批文,部分产品为小试或中试产品。

  十、硒锶型天然饮用矿泉水

  恩施有天然硒矿泉水点多处,经国家地质部门监测,为硒锶型矿泉水,含硒24-48ug/l,是全球罕见的优质特种矿泉水,专家们并给予"稀有、珍贵、特种、优质"的评价。

  "世界硒都"恩施的硒资源

  时间:2011-09-1916:44:25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

  【关闭】

  天地之间,物以硒为贵

  恩施富含硒元素的神奇土地

  在千里青山中遁世守候亿万年

  21世纪终于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恩施---

  为全世界70%以上的缺硒国家和地区人群带来健康的福音

  硒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已经得到世界公认,她具有"护心脑、保肝肾、防辐射、抗癌变、解毒素、抗衰老、恢复胰岛功能和增强免疫力"等八大生理功能,被称为"生命的火种","心脏的守护神"。人体每日补充50微克-250微克的硒,可有效预防克山病、大骨节病、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40多种疾病。美国康乃尔大学著名硒研究专家Comds在他的论著中写道:"过去30年,营养学界最重要的发现就是认识了硒的重要性。"美国营养学会把硒列为与维生素、β-胡萝卜素同等重要的生命营养素和抑癌剂。

  全球唯一探明独立硒矿床

  恩施市境内的硒矿和含硒石煤资源,富集在二叠纪含硅碳质页岩中,且富含硒、钒、钼等元素组合。双河渔塘坝硒矿区位于恩施市东南73km处,是湖北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于1993年3月至1994年5月期间勘查的一个规模可观的独立硒矿床。该矿床的发现和勘查,填补了全世界无独立硒矿床的空白。

  地质探明硒矿床处于双河向斜北西翼的中段,主矿床呈板块状结构。核心矿区范围长6千米,宽1.5千米,面积0.88平方公里,含硒量均值3637.5mg/kg,含硒品位为230-6300mg/kg,探明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硒金属(工业纯硒)45.699吨,渔塘坝岩石中硒的含量最高达6300mg/kg,是国外已发现最高含硒岩石的11倍,改写了"硒不能形成独立工业矿床"的学术界论断,恩施市双河渔塘坝的硒矿成为迄今为止"世界罕见的唯一独立工业硒矿床"所在地。

  硒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工业硒广泛用于陶瓷、颜料、光学、太阳能、蓄电池、化工、饲料、保健品、生物肥料、生物制药、化妆品等十几个行业,被称为"工业产业的维生素"。

  世界第一天然富硒生物圈

  恩施境内由富硒土壤、富硒山泉水、富硒动植物资源聚集形成了天然富硒生物圈,在这里生长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它们的硒含量明显高于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同类物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2009年对恩施境内富硒岩层和土壤、农作物展开调查,证实恩施境内出露的二叠纪十余米厚的含硒石煤(含硒碳质页岩)出露是造成其岩

  层分布区内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以及农作物中富集硒的主要因素,恩施市新塘乡、红土乡、沙地乡、白杨坪乡、板桥镇、沐抚集镇等高硒区在公路边、田边、山边都有含硒石煤(含硒碳质页岩)出露,出露区的下游就是适宜耕种的农田,层层控制,形成立体分布的天然生物硒资源。恩施境内大量出露的含硒石煤经风化、雨淋、水迁徙进入土壤和水体,致使这些区域的土壤平均硒含量和面积、粮食作物、饲草饲料、畜禽产品、中草药及山泉水中硒含量是国内其它地区的十几倍至几十倍,形成独特的天然富硒生物圈。

  专家研究发现,硒是人体最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已被证明具有防癌抗癌与延缓衰老的功效,长寿地区土壤中大都富含硒元素,富硒食品是难得的营养和保健佳品。恩施独特的天然富硒生物圈范围内的生物硒资源、华中药库资源、天然氧吧、绿色生态环境等都是开发健康养生(养老)产业的理想之地,更是重庆、武汉两个火炉之间的避暑养生福地。

  1991年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教授参加恩施州硒资源综合开发研讨会时提出"医疗方法中有转地疗养的办法,康复旅游将是旅游业中受欢迎的一种旅游,只要改善交通条件,恩施利用硒资源,开展康复旅游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1992年8月18日,于若木教授在科技日报发表"硒--生命的重要元素"的署名文章,称"湖北恩施市,得天独厚,土壤中富硒,人民健康长寿,百岁老人多、儿童聪明、智商高、学习成绩好,恩施的姑娘秀美、水灵、活泼、开朗、目光有神,被称作硒姑娘。恩施市癌症发病率很低。"

  调查表明,恩施市癌症发病率仅为4.68/10万,而国内低硒区平均为16.64/10万,其中肝癌死亡率恩施市为1.71/10万,恩施州为4.70/10万,湖北省其它地区为6.2--12.10/10万,著名的江苏启东市肝癌高发区曾经高达55/10万,恩施人群血硒水平为0.16-1.50ug/ml,江苏启东市居民血硒只有0.043-0.134ug/ml。

  含硒石煤

  1966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检测一份恩施石煤,含硒量达1009mg/kg。

  湖北省地质实验研究所曾对恩施石煤煤系进行检测:白杨坪马鞍煤系222.35mg/kg;桥坡河吴家坪煤系96.8mg/kg;沐抚沐贡223.0mg/kg;云上229.5mg/kg;茶条岭232.0mg/kg;罗家湾245.0mg/kg;马者188.0mg/kg;刘家河180.5mg/kg;大庙254.5mg/kg;田丰坪182.5mg/kg;南河166.0mg/kg;铁场坝218.5mg/kg;沐抚镇213.0mg/kg;帅家垭14.76mg/kg;前坪15.5mg/kg;石家坡12.55mg/kg;;陶家岭14.55mg/kg。

  2004年的石煤监测报告显示,双河鱼塘坝(高硒区20个样)684--1940mg/kg;沙地花被(高硒区11个样)176--450mg/kg;白杨坪(富硒区4个样)150--480mg/kg;向家村(适硒区3个样)27--310mg/kg。

  据初步调查,恩施市境内含硒石煤已出露面积达850平方公里,控制着全市70%以上的耕地面积。检测结果证明高硒区石煤中的有益元素平均含量:硒809.76mg/kg、钼290mg/kg、钒450mg/kg、硅72.06%、铁1.44%、钙0.26%、钾0.77%、磷0.32%、镁0.54%、有机碳19.08%、硫0.62%、稀土元素均值150-200mg/kg,其有益元素丰富,正是全世界低硒和缺硒地区土壤中缺乏的元素。

  富硒土壤

  调查表明,恩施高硒区土壤含硒量为9.54±1.88mg/kg,八十年代曾有报告为19.71mg/kg,检出范围3.22-178.8mg/kg;富硒区均值3.758mg/kg,检出范围0.23-8.66mg/kg;适硒区均值0.97mg/kg.检出范围0.43--1.54mg/kg。全国土壤硒背景值为0.29mg/kg。高硒区土壤硒平均含量19.1mg/kg,最高178.8mg/kg,富硒区平均6.5mg/kg,适硒区平均1.2mg/kg(国内土壤平均0.21mg/kg,其它富硒地区0.3mg/kg,低硒区0.03mg/kg)。恩施高硒区是全球罕见、中国仅有的一块硒元素宝地。以硒矿床为中心的乡、镇均为高硒区,占全市总面积的70%以上,基本上二高山以上均为高硒区,低山为富硒和适硒区。因此,硒的地矿资源十分丰富。

  富硒山(矿)泉水

  高硒区山泉水含硒量检出范围33.5-223.67ug/L;富硒区饮用水8.41±4.75ug/L;适硒区地面水含硒量在4-20ug/L范围内。新塘李家坪山泉水48.9ug/L,大古龙山泉水32ug/L,长岭岗山泉水24ug/L,沐抚高台村矿泉水24ug/L,大庙村矿泉水48ug/L。

  富硒的泉水具有显著的抗炎、止痒、抗过敏、抗自由基、预防老化、舒缓、镇静和抗癌的作用,被称为"为皮肤而生的泉水","肌肤的面包"。

  富硒中药材

  据《中国中药资源志要》记载,我国有药用植物11020种,恩施境内2088种,占20%,全国可形成商品的中药材1200余种,恩施有282种,占23.5%,特别是鸡爪黄连、板桥党参、紫油厚朴、石窑当归、竹节参、杜仲、五鹤续断、皱皮木瓜、香独活、天麻、贝母、南大黄等品种,头顶一颗珠、文王一支笔、七叶一枝花、江边一碗水等濒临绝迹的药材,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是恩施市著名的道地富硒中药材。

  恩施中草药的最大特点是富硒,在双河渔塘坝发现的野油菜(十字花科,也有称其为壶瓶碎米荠,虎耳金)含硒量192-1245mg/kg,为世界植物含硒量之最。黄芪亦是已知能富集硒的植物,据文献报告,安徽产黄芪0.1mg/kg,福建产黄芪0.075mg/kg,广东产黄芪为0.82mg/kg,而恩施产黄芪均值则高达14.47mg/kg,高17.6-192.9倍。

  恩施高硒点的中药材含硒量高出其他地区药材含硒量的508.3倍,实属罕见

  。具权威部门检测证实,当归含硒量7.45mg/kg,杜仲4.48mg/kg,党参3.75mg/kg,黄芪14.47mg/kg,贝母5.24mg/kg,淫羊霍6.47mg/kg,川续断2.61mg/kg,艾蒿4.56mg/kg,粉葛45.4mg/kg,紫萼5.03mg/kg,大蓟23mg/kg,陆英45.4mg/kg,茜草52.3mg/kg,何首乌66.54mg/kg,紫云英132mg/kg、鹅儿肠草115mg/kg、蒲公英69.93mg/kg,毛茛70.10mg/kg,水蓼150mg/kg,车前草235.71mg/kg,平均含硒量61.66mg/kg,比我国低硒地区报告的97种中草药含硒量均值0.229mg/kg,高269倍;缺硒地区50种中药材含硒量均值仅0.1213mg/kg。

  富硒农产品

  国内专家对恩施富硒农产品研究报告很多,综合结果显示:大米含硒量均值0.262mg/kg,全国平均0.025mg/kg;大豆0.56-17.73mg/kg,平均2.658mg/kg;玉米1.40mg/kg,最高34.89mg/kg;小麦1.46mg/kg,油菜籽19.4mg/kg,最高达268.1mg/kg;鸡蛋2.77mg/kg,大蒜1.65-57.3mg/kg,土豆0.45mg/kg,茶叶0.21-66.7mg/kg,各类富硒蔬菜(山野菜)、富硒水果(野生干、坚果)品种多,含硒量丰富。

  2008年,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调查恩施高硒区部分农作物含硒量:沙地秋木村白菜29.89mg/kg、红薯5.28mg/kg;沙地花被村南瓜9.72mg/kg、黄豆5.09mg/kg、辣椒3.79mg/kg;白杨坪椿树湾村大米3.24mg/kg;红土乡鲜茶33.79mg/kg;新塘乡红薯12.22mg/kg、萝卜13.00mg/kg、白菜39.19mg/kg、萝卜菜叶44.55mg/kg、生姜11.10mg/kg;渔塘坝烟叶42.06mg/kg、厚朴2.09mg/kg,沐抚高台玉米5.57mg/kg;芭蕉南河大米5.28mg/kg,是富硒农产品深加工的珍稀原料。

  恩施市硒资源研究开发检测中心

  我国是缺硒大国,从东北到西南16个省市自治区为国际公认的缺硒区,也是克山病、大骨节病的高发流行区。调查表明,低硒和缺硒区占国土面积的72%。

  恩施市是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认定的“中国第一高硒区”《杨光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第5页》;有迄今全球发现的惟一硒矿床,先后有美、英、澳等国及国内几百位科学家来恩施实地考察。硒来源于石煤,含量范围150—8400mg/kg《苏宏灿等:环境科学,1987,11(2):86》;1966—1974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地方病专家杨光圻在恩施进行了为期8年的“硒的安全摄入量的研究”,其成果得到三大国际组织的推荐;1992年恩施市召开了“恩施生物硒资源开发利用项目鉴定会”,于若木、顾景范、杨光圻主持鉴定会;1993年地质部门对鱼塘坝主矿床进行了详查。

  恩施市曾于1993年沐抚高台泉点建厂并成功生产“希友牌”硒矿泉水,由于多种原因,产品上市后没几年就被迫停产,2006年被恩施市稀宝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收购,目前正在恢复生产中。

  硒矿泉水简介

  全球淡水含硒量0.2ug/l,一般河水0.5—10ug/l,海水4——6ug/l;低硒区河水低城0.1ug/l,我国嫩江水系仅0.08ug/l,洞庭湖水系0.05ug/l,京津地区0.01ug/l;恩施地面水硒检出范围0.27——342.86ug/l,饮用水含硒量0.37——40.9ug/l,中科院地球化学所(2002)检测双河高硒区4份水样含硒为27.2——50.2ug/l。

  1992——1993年地矿部武汉综合岩矿测试中心对恩施市10个矿泉水点进行了为期2年共4次的监测(丰水期和枯水期),共检测24项指标。1993年地矿部批复沐抚高台矿泉水为“稀有特种矿泉水”并准于生产。

  矿泉水硒含量及分布

  地点

  鱼塘坝

  常观泉

  白腊湾

  王家湾

  凉水井

  花坪

  干沟

  高台

  凉桥

  芭蕉

  硒mg/l0.760.0030.6260.1140.0050.2140.060.0190.0320.0001两个硒含量稳定,其它各项指标都符合矿泉水标准的泉点:

  地点

  高台泉

  凉桥泉

  硒mg/l

  锶mg/l

  硒mg/l

  锶mg/l

  0.0180.750.03160.330.01260.80.03710.610.0170.730.0490.40.0220.730.0480.33

篇四:富硒产业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恩施州政府工作报告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是中国湖北省下辖的民族自治州,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恩施州政府工作报告,欢迎阅读!恩施州政府工作报告篇1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州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2011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领导下,全州上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决策部署,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掀开了恩施绿色发展、加快发展、安全发展、开放发展新的一页。

  五年来,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州域经济迈上新台阶。始终坚持“三州”战略[1]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不折腾,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不懈怠,一心一意抓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与2010年相比,生产总值由351亿元增加到670亿元,年均增长1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75.6亿元增加到176.7亿元,年均增长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44亿元增加到726亿元,年均增长24.3%;财政总收入由56亿元增加到132亿元,年均增长18.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6.1亿元增加到67.2亿元,年均增长20.8%;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由467亿元增加到1050亿元,年均增长17.6%,贷款余额由251亿元增加到659亿元,年均增长21.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565元增加到22198元,年均增长12.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956元增加到7969元,年均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连续五年居全省前三位;减少贫困人口76.2万人,居全省第一。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坚持项目带动,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坚持打基础、管长远,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渝利铁路建成投入运营,宜万铁路开通动车,恩施迈入高铁时代。宜巴高速、恩来高速、恩黔高速建成通车,利万高速基本建成,恩建高速、黔张常铁路快速推进,宣鹤高速开工建设,“千公里”绿色生态旅游公路基本建成,“十二五”期间全州新建高速公路、铁路里程及投资量均居全省第一。恩施机场完成二期改扩建,成为国内重要的支线机场。湖北能源、三峡新能源、中广核利川风电项目建成投产,新增风电装机30万千瓦,鹤峰江坪河电站复工建设,利川杨东河水电站、巴东石柱河水电站等项目竣工投产,新增水电装机38万千瓦,光伏发电广泛推广使用。城乡电网改造全面实施,优化了电网结构,提高了供电质量。以“宽带恩施”为主的信息网络建设全面提速,城市光纤入户率达80%,行政村通光纤率达98%,出口带宽达到250G,以4G为主体的移动网络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移动电话百人拥有率居全省第4位。完成“通畅工程”7646公里,100%的行政村通了沥青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了客车。完成了15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治理中小河流32条,解决了126万农村居民和32.8万农村师生的饮水难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五年来,我们坚持“双轮驱动”,产城融合彰显新特色。全面落实州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产业建设和城镇建设。全国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座谈会、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恩施召开,推介展示了特色发展、转型发展的经验。按照建基地、培主体、强龙头、创品牌的思路,加快推进现代烟草、茶叶、畜牧、生态文化旅游、清洁能源、信息等产业链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达到500万亩,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烟叶、茶叶、高山蔬菜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商品药材基地。食品、能源、烟草、药化、建材等支柱工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83家增加到513家,各类市场主体由9万户增加到18.4万户。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双轮驱动、产城融合的大平台,成为特色鲜明、产业聚集、配套完善的城市新区。质量兴州步伐加快,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长友食品、三峡酒荣获中国驰名商标。高新技术企业由1家增加到23家,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富硒产业加快发

  展,建成了国家富硒产品质检中心,成立了州硒研究院,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首次召开中国南方马铃薯大会,“恩施硒茶”“恩施硒土豆”等富硒农产品得到市场广泛认可,“世界硒都”已成为恩施州一张亮丽的发展名片。生态文化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形成了2家5A级景区、14家4A级景区的高等级景区集群,游客接待人数由1062万人次增加到3700万人次,年均增长28.3%;旅游综合收入由51亿元增加到250亿元,年均增长37.6%,生态文化旅游业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信息产业提速发展,浪潮集团落户恩施,利川云计算中心投入运行,信息产业成为推动州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产业。大力培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新业态,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幅提升,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好又多公司率先在“新三板”上市,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连续8年荣获“湖北省金融信用州”称号。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以产业为支撑、以公共服务为保障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镇重点项目950个,完成投资590亿元,州文化中心、州传媒中心、女儿城等城镇项目相继建成,恩施、利川、来凤城区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功能更加完善,“一主两副”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建始、巴东、宣恩、咸丰、鹤峰新城区建设步伐加快,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城区建成区面积由75平方公里增加到10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30.5%增加到40%。全面推进“六城”同创[2],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人性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逐步呈现出“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畅通有序、宁静祥和、文明开放、宜居宜旅宜业”的城市新形象。

  五年来,我们全力推进生态文明,美丽恩施建设开启新征程。全面落实州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美丽恩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实施“山更青”工程。推进绿满荆楚、退耕还林还草、森林抚育、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植树造林22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60.4%提高到63.1%。大力实施“水更绿”工程。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基本建立,清江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全面启动,其他主要河流保护与治理工作得到加强。大力实施“天更蓝”工程。全面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大气污染综合治

  理,着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县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在300天以上。大力实施“土更净”工程。推进耕地酸化治理和国土整治工程,耕地保护得到加强,土壤环境得到改善。大力实施“城乡更美”工程。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建成了一批特色乡镇、特色村庄。

  五年来,我们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探索实行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监管清单、负面清单和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州级行政审批事项由348项减少到172项,初步建立了州、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权责体系进一步理顺。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了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稳步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政府预算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成效显著,公益性进一步彰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施。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先照后证”、“三证合一”[3]登记制度改革顺利实施,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三位一体”[4]基层治理模式得到了国家和省肯定。“律师进村、法律便民”成效显著,国家司法部授予州司法局集体一等功。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圆满完成。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跨省区域合作、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龙凤镇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探索创新了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社会扶贫等精准扶贫新机制。开放先导战略深入实施,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由60.3亿元增加到225.8亿元,年均增长30%,外贸出口由1.1亿美元增加到5.2亿美元,年均增长37%,实际利用外资由1584万美元增加到3655万美元,年均增长18.2%。

  五年来,我们坚持民生优先,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坚持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以上。精准扶贫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实行“挂图作战”,率先制定了精准扶贫考核办法,提高了精准扶贫考核权重,积极争取中直单位定点帮扶、“616”

  对口支援[5]和省内部分市对口支援民族县市,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启动实施了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等一批教育建设项目,建设校舍182万平方米,城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信息化加快推进,“班班通”覆盖率达93%。补充农村中小学教师4700名,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考成绩连创新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大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了以州中心医院、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恩施市中心医院、来凤龙凤医疗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完成了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66个,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870个,补充县乡医疗卫生人员1048名。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4%,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5%。认真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传播“热爱恩施、发展恩施、维护恩施”的正能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不断加强,唐崖土司城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文化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9%。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大幅提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新建保障性住房9.1万套,改造农村危房7.4万户。新增城镇就业20.4万人,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7万人。“平安恩施”建设深入推进,公众安全感、社会治安满意度、执法公正满意度居全省前列。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更加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向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积极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积极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活动,全国先进自治州建设呈现良好局面。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工作全面发展,外事侨务、对台、宗教、统计和调查、物价、审计、移民、气象、人防、水文、史志、档案、保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五年来,我们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干部作风呈现新气象。始终把

  纪律挺在前面,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和州委实施细则,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面落实省委巡视组两次巡视反馈意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突出问题得到有力整治,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全面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持续推进政风行风评议,健全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政府施政更加公开透明。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依法行政考核制度,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85件,政协委员提案911件。

  刚刚过去的2015年,全州上下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发展新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1%,增幅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6.3%;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3.1%,外贸出口增长12.7%,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8.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7%,增幅居全省第3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8%,增幅居全省第1位;新增城镇就业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其他各项指标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州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的改革创新做法得到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五年的成功经验正在向全省、全国推广。今天,恩施做法、恩施经验、恩施形象汇聚成加快发展的强大气场,增强了全州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五年来的成就,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州人大、州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历届州委、州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得益于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全州各族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各位朋友,表

  示衷心感谢!五年的实践证明,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委领导,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抓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始终坚持项目带动,用大项目筑牢大底盘,用大项目支撑实体经济,用一批大项目促进跨越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以改革促创新、促开放、促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用更多的精力关注民生,把更多的财力投向民生,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必须始终坚持真抓实干,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敢于负责,敢于担责,以百折不挠的毅力保持抓落实的韧劲和狠劲。

  在回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和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三项指标没有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返贫机率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重大产业项目不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产业支撑能力有限;财政实力、社保水平与民生需求矛盾突出,扩大公共产品供给、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少数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作风不实、服务不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时有发生,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我州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投资高峰期、改革攻坚期、脱贫决胜期,国家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6]、“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大力推进“两圈两带”[7]和“一红一绿”[8]试验区建设,为加快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州委六届九次全会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中共恩施州委关于制定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

  年规划的建议》,州政府制定了《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本次会议审议,审议通过后,将成为指导全州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今后五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咬定“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放松,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融入“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牢牢把握市场、绿色、民生“三维纲要”,始终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全面推进“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依法治州、富民强州”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将恩施州建成绿色、繁荣、开放、文明的全国先进自治州。

  今后五年,全州主要指标增幅力争在全省位居先进行列,确保实现“县摘帽、乡出列、村脱贫、户销号”的脱贫目标。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5%;游客接待人次年均增长15%,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城镇化率提高7.5个百分点;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我们将按照州委和王海涛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经济发展同步、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与新型城镇化同步、与美丽恩施建设同步、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的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努力建设全国富硒产业发展先行区,武陵山综合交通枢纽中心,武陵山商贸物流中心,全国户外运动健身、绿色生态文化与健康休闲养生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综合扶贫改革创新区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经

  济实力有新提升,人民生活有新改善,改革开放有新成效,城乡建设有新面貌,生态建设有新突破,基层治理有新加强。

  为实现上述目标,全州将实施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100个(类),力争五年完成投资6000亿元以上。州本级财政筹集资金26亿元以上搭建融资平台,撬动银行、社会资本500亿元以上支持精准扶贫和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民生项目、新型城镇化、“智慧恩施”[9]建设,为脱贫攻坚、加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产业升级,推进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打造州域经济“升级版”。一是大力推进产业创新。深入实施“产业兴州”战略,重点推进现代烟草、茶叶、畜牧、生态文化旅游、清洁能源、信息、大健康七大产业链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一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硒+”“旅游+”,培育壮大富硒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马铃薯产业等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加快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优势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抓好页岩气勘探开发。二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建设技术创新平台,组织实施硒资源开发、马铃薯主粮化、新能源开发、特色农牧业良种繁育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构建更加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0],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户籍制度、农村综合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11],在改善民生中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深入推进片区扶贫改革试点,巩固拓展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和龙凤镇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建设成果,放大试点示范效应,努力把恩施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综合扶贫改革创新区。四是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创新平台,培育引进创新型、开拓型人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二)突出城乡统筹,推进协调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五个统筹”[12],做大做强“一主两副”,着力把州城建成连接宜昌、万州三峡城市群的节点城市和武陵山区域中心城市,把利川、来凤建成州域副中心城市,把建始、巴东、宣恩、咸丰、鹤峰5个县城打造成各具特色、各显优势、具有较强承载力和产业支撑力的县域中心城市。着力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六城”同创,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坚持把新农村建设和移民建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民居改造结合起来,着力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黔张常铁路、大峡谷至腾龙洞旅游观光铁路和利万高速、恩建高速、宣鹤高速、来咸高速,开工建设鹤峰至五峰高速、郑万铁路恩施段,积极争取高速铁路、安张衡铁路、昭黔恩铁路、利咸高速、许家坪机场搬迁、城市旅游轻轨、沪蓉沪渝连接线建设,着力打造武陵山综合交通枢纽中心。着力完善水利保障网、新型能源网和城市地下综合管网,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三是大力推进县域协调发展。按照“依托资源、放大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突出优势特色,优化产业布局,力争每个县市都有一个以上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形成“特色突出、功能明确、协调带动”的县市发展格局。四是加快建设“智慧恩施”。大力推进以“宽带恩施”为主要内容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城镇全部实现光纤入户,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M以上,城市无线宽带覆盖率达100%,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20M以上,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达90%以上,农村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推动新型城镇化、提升农业现代化。全面提高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突出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深入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加快建设山青、水绿、天蓝、地净、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恩施”,在绿色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一是加强生态保护。持续推进“山更

  青”“水更绿”“天更蓝”“土更净”“城乡更美”五大专项治理。整合项目资金20亿元以上实施清江综合治理与环境保护工程,深入推进“绿满荆楚”行动,实施好长江防护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公益林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点生态项目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二是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发展体系。三是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制定“负面清单”,严把环保准入关。四是建立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建立森林、湿地、水资源生态效益评估机制,积极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贫困群众分享生态红利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生态环保监管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考评体系。

  (四)突出载体建设,推进开放发展。深入实施“开放活州”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一是搭建开放平台。加快推进航空口岸、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边检机构建设,优化通关平台。大力推进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做强园区平台。做大做强中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会展品牌,努力把硒博会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博览会,提升会展平台。充分利用州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优势,加强交流合作,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建设智库平台。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变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投资额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在招大引强上实现新突破。三是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外贸市场主体,提升外贸竞争力。四是拓展开放领域。全面推进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对外开放,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五)突出精准脱贫,推进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全力推进精准脱贫。按照“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的要求,大力实施“五个一

  批”[13]和“六个精准”[14],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未来五年,我们将整合国家、省扶贫项目资金,撬动金融扶贫和社会帮扶资金共700亿元支持精准扶贫,确保到2019年全州8个县市全部摘帽,7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5.7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养老有保障。二是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继续实施学前教育工程、义务教育“全面改薄”计划,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和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实施教师补充行动计划,解决好教师队伍结构不优、力量不够的问题。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支持以州中心医院、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州中医院为核心,加快建设武陵山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乡村医生培养保障计划,解决力量不足、队伍不稳的问题。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恩施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努力实现“文化小康”,着力建设文化强州。三是积极促进就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创业机制,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就业岗位。四是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不断提高综合保障水平。统筹健全救助体系,加大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关爱力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生活。五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全面落实民族优惠政策,全力推进全国先进自治州建设,努力建成全国首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六)突出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州。坚持依法治州,努力建设“法治恩施”。一是落实立法规划。围绕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工作,制定好地方政府规章,协同做好地方性法规的制定。认真做好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制定及修订工作。二是规范执法行为。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综合执法体系,落实行

  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执法监督检查,严格规范执法行为。三是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以人民调解为主,推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信访集处、行政调解、仲裁的有机衔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四是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政府重大行政决策、重大民商事行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政府依法履行职能。五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加强基础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在全州上下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三、2016年工作重点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首战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发展新机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今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游客接待人数增长16%,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招商引资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12%,利用外资增长12%;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减少贫困人口26.2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新增城镇就业3.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县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0天以上;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抓精准扶贫,坚决打赢开局之战

  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责任、最紧迫的发展任务、最难得的发展机遇,聚焦“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精准施策,确保257个贫困村、8.1万贫困户、26.2万贫困人口今年脱贫摘帽。

  打好“五大战役”。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打好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战、社会保障政策兜底阵地战和发展生产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持久战“五大战役”,分战役制订实施方案和作战图,建立指挥体系、协同体系、一线操作体系,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年终结硬账。首要之战是打好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战,筹集资金70亿元以上,对3.9万户、12.5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实施免费高中教育和免费职业教育,提高农村低保户和五保对象补助标准,确保每人每年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对有需求的贫困户提供“10万元以内、三年期限、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贷款。

  加大政策扶持。充分利用湖北省扶贫开发投资公司和州、县市融资平台,有效承接中央、省级扶贫资金,积极争取金融扶贫和社会扶贫资金投入,实施一批脱贫项目。州本级财政安排2亿元用于重大扶贫项目建设,州县两级按照2015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5%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州县财政2015年清理回收可统筹使用的存量资金中50%以上用于精准扶贫。

  推进区域扶贫。认真总结和全面推广龙凤镇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探索实行的大病救助、教育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生态补偿脱贫的成功经验,放大示范效应。大力推进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探索跨区域贫困地区经济协作发展新模式。加快革命老区、高寒山区和“四县市五乡镇”高山连片特困片区[15]脱贫步伐,探索建立精准扶贫区域联动机制。

  合力脱贫攻坚。进一步完善贫困人口基本情况数据库,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领导责任机制、督办考核机制和驻村帮扶机制,确保全州729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充分利用中直单位定点帮扶、“616”对口支援和省内部分市对口支援民族县市等帮扶平台,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二)抓投资扩消费,稳定经济增长

  坚定不移扩大投资。加快实施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打牢发展基础。全年实施过亿元的重点项目156个,计划完成投

  资233亿元。充分利用省级和州、县市融资平台,撬动银行和社会资本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和鼓励地方融资平台存量项目转型为PPP项目,使PPP模式在更大范围、以更大规模推广。切实做好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建成利万高速利川段,加快推进恩建高速、宣鹤高速、黔张常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开工建设大峡谷至腾龙洞旅游观光铁路,继续实施“千公里”绿色生态旅游公路和国省道改造升级、撤并村通畅工程、城市客运站和物流园区、城市水电路气及地下配套管网等基础设施项目。抓好恩施农产品加工园、恩施清江旅游度假区、思乐集团深加工项目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抓好武陵山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州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车坝河水库引水工程、清江环境治理及生态保护亚行贷款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等民生项目建设。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力争中央、省预算内投资大幅增长。积极做好郑万铁路巴东段的协调服务工作,做好安张衡铁路、昭黔恩铁路、来咸高速、利咸高速、鹤峰至五峰高速、州图书馆新馆、州民族体育运动中心、荆门经宜昌至巴东成品油管道及配套设施等重点项目的前期推进工作,积极谋划一条穿越恩施的高速铁路。

  千方百计促进消费。围绕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和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提升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水平,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大力推进核心景区提档升级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断丰富户外运动、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旅游业态,提升旅游消费水平。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健康养老、体育产业等新型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加强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一批商业中心、特色街区,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企业和以品牌连锁为主的商业业态,培育一批服务业大企业、大品牌。全面落实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畅通物流、稳定物价,促进城乡消费市场繁荣发展。

  积极扩大对外出口。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大力培育外贸市场主体,积极创建国家级茶叶出口基地,鼓励支持州

  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外贸龙头企业。进一步优化外贸产品结构,扩大特色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

  (三)抓产业链建设,促进产业升级

  做大做强产业链条。以七大产业链建设为抓手,推进州域经济转型升级。抓好现代烟草产业链建设。加大恩施卷烟厂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力争产值达到100亿元,大力推进烟叶基地单元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清江源”特色优质烟叶品牌建设,确保烟农增收、财政增税、企业增效。抓好茶叶产业链建设。加大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力度,加快推进茶叶清洁化生产和精深加工,打造“恩施硒茶”公共品牌,着力把茶叶产业建成农民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抓好畜牧产业链建设。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着力抓好饲料生产、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和营销流通全过程监管,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抓好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建设。推进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咸丰坪坝营等景区延伸开发,加快利川腾龙洞创5A进程,力争咸丰坪坝营列入创建5A计划,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抓好清洁能源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风能、天然气、页岩气、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抓好页岩气勘探开发和配套产业发展。抓好信息产业链建设。推进“互联网+”与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新经济、新业态和新动力,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运用,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抓好大健康产业链建设。发挥硒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硒产业,推进“世界硒都·中国恩施硒谷”建设;大力发展户外运动健体、休闲旅游和养老养生医疗服务产业,加快培育新型健康产业体系,提升“硒+”融合发展质量和效益。

  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采取综合措施,保障生产要素供给,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实体经济加快发展。继续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大力培育、积极引进和扶持壮大一批市场主体,推动市场主体增量提质。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活动,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质量强州”战略,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争创精品名牌。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提升园区聚集能力。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优服务环境,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创新管理体制,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园区聚集,积极引导一批优势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洼地”、创新创业的“高地”。

  四、抓新型城镇化,改善城乡面貌

  深入推进“六城”同创。坚持以州城为龙头、以县市城区和中心镇为重点,全民、全域、全程参与“六城”同创。坚持问题导向和群众需求相结合,深入实施环境洁净、交通畅通、绿化亮化、城市宁静、空气净化、河道美化、全民素质提升“七大工程”,着力解决“治堵保畅”“治尘保洁”“治噪保静”“治山保水”等难题,尊重、礼待、服务好每一位游客、投资者和居民,营造宜居宜旅宜业的良好环境。加快推进清江恩施城区段的治理和开发,大力实施州城五峰山、凤凰山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动城镇管理机制创新,提升城镇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水平。

  加快新型城镇化。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镇。全年实施城镇重点项目310个,计划完成投资160亿元。大力推进老城区、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和城市新区建设,加快完善城市道路、地下管网、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落实去库存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重点推进清江流域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乡镇集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农村垃圾治理体系。因地制宜推进特色街道建设,引导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着力建设一批风格各异的山区小城镇。

  建设美丽乡村。以新型社区、中心村和特色村寨为重点,尊重自然格局,保护自然景观,传承民族文化,积极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乡村。把易地扶贫搬迁和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环境综合

  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交通、水利、电力、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撤并村通畅工程450公里,大力实施国土整治工程,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6万亩,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五、抓改革开放,提升创新动力

  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统一安排部署,统筹推进各方面改革。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着力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财政预决算管理和财税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职业教育改革,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科技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国有资产运营监管体制改革,力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建立完善社会办医政策体系,积极支持民营医院发展。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农村产权交易机构,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和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治理模式,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破除妨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筑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创新平台、精准扶贫等重点领域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更加突出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全面提升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落地开工率。深化与中央省属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深度融合发展。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招商活动,办好第三届中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和首届“恩商大会”。争取建设一类航空口岸和设立恩施海关机构,营造便捷高效的通关环境。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实施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重点抓好硒资源保护与开发、马铃薯主粮化、页岩气开发、互联网信息产业等技术攻关,着力破解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统筹抓好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借智借力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完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及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培育力度。加大技术人才、实用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大力推进新型智库平台建设,建立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六、抓财税金融,增强保障能力

  做好财税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积极运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特色产业发展。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大力发展增长型、骨干型、稳定型财源,积极培育新的财税增长点。认真做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收征管工作,加大财税收入组织力度,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严禁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严格执行“三公”经费管理办法,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创新金融服务。牢固树立“抓经济必须抓金融”和“普惠金融”理念,引导金融机构优化结构、创新产品、推进网格化服务,增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确保全州信贷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积极争取银行、保险、证券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金融机构向县市、乡镇、中心村(社区)延伸网点。支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机构和政府融资担保平台做大做强,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扩大过桥资金规模,构建中小企业多元化增信服务体系。用好用活民贸民品贷款优惠利率政策,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或在新三板、四板及众筹金融交易市场挂牌融资。支持发展民间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引导民间资本规范参与经济建设。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支持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信贷投放力度,探索完善金融扶贫新模式。

  七、抓生态保护,建设美丽恩施

  坚持保护优先。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好森林、耕地、湿地和水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制度建设,严格环境准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

  源管理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全面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16],积极争取国家、省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推进专项治理。深入推进“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土更净”“城乡更美”专项治理,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推进“绿满荆楚”行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完成造林绿化43万亩、退耕还林还草29万亩。进一步加强河道管理,巩固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加强城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强清江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全面提高州内河流水体质量。继续向大气污染宣战,进一步加大重点行业和领域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大力推进耕地土壤酸化治理,强化耕地修复,抓好水土保持工作,治理水土流失,从严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努力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农产品。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开展城镇“两违”清理和农村无序建房治理,促进城乡绿化、净化、美化。

  科学利用生态。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积极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力度,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大力发展生态茶园、生态果园、生态药园等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观光农业,变生态资产为生产资本,帮助群众增收致富。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矿产等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八、抓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

  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支持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加大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全面改薄”等教育项目的推进力度,加强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州本级财政筹集专项资金20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

  的方式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采用“订单”方式定向培养一批乡村教师。加快发展卫生事业。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加强村卫生室和村医队伍建设,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300个,补充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医生300名。采用“订单”培养的方式为边远乡镇、高寒乡镇、贫困村培养一批全科医生。大力实施分级诊疗,推行远程医疗服务,远程医疗会诊覆盖到中心村,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巩固提高参保率,提升大病保险补偿标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真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抓好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精心打造一批品牌文体赛事。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级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健身中心全覆盖。广播电视全面实现“村村响”,基本实现“户户通”。

  完善就业和社保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开发就业岗位。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劳动维权、法律援助等服务,促进劳务输出,促进脱贫增收。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完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大力推进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建设。健全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建设、回购保障性住房1.2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万户。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平安恩施”建设。做精做实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实现农村网格化服务全覆盖。深化信访制度改革,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办法处理问题、化解矛盾,依法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认真落实“全面、全程、全员”大安全观,加快实现企业安全监管全覆盖、区域安全监管全覆盖,强化安全生产

  责任制,坚决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放心。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网络安全运用监管,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积极推动其他各项事业发展。支持驻恩施州部队建设,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提升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水平,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深入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活动,确保通过创建验收。切实抓好“七五”普法工作,提高全民法律意识。依法做好统计、调查工作,认真开展第三次农业普查。继续做好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慈善和残疾人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升行政能力。

  (一)着力建设服务政府。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健全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坚持为民宗旨,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继续开展电视问政、政风行风评议等活动,倾听群众呼声,尊重群众意愿,回应群众诉求,着力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民有所盼我有所办,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着力建设效能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减少行政审批,再造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容错”“容缺”机制,鼓励大胆干事、担当有为。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严格绩效考核。全面加强行政效能监察,严查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大力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联合审批,加快建立智能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网上办事便民化、行政审批规范化、政务服务高效化。建立健全“统一管理、统一保障、统一服务”的机关事务管理体系,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三)着力建设法治政府。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规范行政权力运行。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切实加强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健全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切实提高政府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四)着力建设廉洁政府。按照州委和王海涛书记的要求,认真践行州委会“五个表率”[17]和州政府党组“七个始终坚持”[18]的公开承诺,打造“一起干事、共同干净、共同监督、共同进步”的领导班子。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和州委实施细则,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全面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

  各位代表!全面小康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时代赋予重任,人民寄予厚望。让我们在州委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团结全州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只争朝夕,为决战决胜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恩施州政府工作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篇五:富硒产业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建基地

  育龙头

  创品牌

  推动富硒功能农业加快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根据本次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施恩市发展富硒产业的一些做法交流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施恩市位于湖北省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之南清江中游,是镶嵌在鄂西南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孕育出了许多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的农产品。

  2017年9月以来,省地质局物勘院实施了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对施恩市土壤含硒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面积1050km2。调查区内土壤中硒元素含量在0.3mg/kg以上面积约有19.3万亩,是湖北土壤硒含量最高的区域。该项目还对调查区域内水稻、小麦、蔬菜等产品进行了检测,达到富硒标准的占55%以上。

  我市立足天然富硒资源禀赋和富硒农业蓬勃发展的好势头,乘势而上,把发展富硒功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举,富硒功能农业已经成为助推农村产业兴旺的新动能。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力,服务到位。

  高度重视和支持富硒产业发展。成立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富硒产业开发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多次调研,并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富硒产业发展。2019年9月,召开施恩市首届富硒产业发展大会,共同推进富硒产业发展。每年整合各类财政资金,用于富硒产业发展。同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行政审批服务,为所有投资者搭建创业舞台,提供发展机遇,创造成长空间。

  (二)规划先行,高起点、高标准建设。

  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专家认真研究国内外富硒产业发展现状,立足施恩市实际,制定了《施恩市富硒功能农业发展规划》,为今后的发展找准坐标,指明方向,夯实基础。《规划》立足我市资源优势,提出了以创建国家富硒农业示范基地为目标,加快发展富硒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完善产业链,全面打造“富硒施恩”区域公用品牌,利用三年时间,将富硒产业打造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三)多措并举,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壮大龙头,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把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工作的主要抓手,出台支持富硒农产品加工流通优惠,从资金、土地、金融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大力实施招商

  引资一号工程,积极引进从事富硒产业开发的龙头企业,目前已培育和引进了8家粮食加工、瓜菜、葡萄酒等龙头企业,带动46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富硒农产品生产。

  施恩林地面积大、空气湿度高、果园农庄集中,并且土壤硒含量丰富。立足富硒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充分挖掘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已打造成一个集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乡村民俗和农家文化于一体的富硒基地。

  二是建设基地,夯实富硒产业发展基础。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富硒资源,形成富硒稻米、面粉、蔬菜、葡萄酒等为主的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个,面积10.5万亩,建立了一套富硒农产品标准体系与追溯体系,全面推进富硒产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生态化发展。

  三是打造公用品牌,提高富硒产品附加值。邀请知名策划公司开展策划、宣传、营销推广,着力打造“富硒施恩”品牌。充分发挥农产品协会主体作用,对“富硒施恩”品牌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品牌准入制度、监管制度和溯源体系,规范品牌使用,目前已授权28家企业使用“富硒施恩”品牌。下一步将本着成熟一批授权一批的原则抓好这一公用品牌的管理和使用。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的同时,积极打造11个富硒农产品单品品牌,形成公用品牌母品牌加单品子品牌发展格局。

  四是依靠科技,加大富硒产品开发力度。依托富硒技术专业委员会、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成立功能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并以此为平台整合资源,积极申报省重大科技项目,加大富硒农产品开发,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富硒产业迈上新台阶,2019年以来富硒农产品新增销售收入达到4500万元以上,实现亩增加收益450元以上,经济效益初现。

  五是搭建销售平台,构建新型营销体系。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强与电商企业的合作,建设施恩市富硒农产品馆,充分利用农村电商平台,大力推进富硒产品线上线下、虚拟实体立体化销售,创新发展“富硒产品+网红直播”营销模式,让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数据变成新农资,将富硒产业打造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将深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立足富硒资源禀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富硒功能农业,全面打造“富硒施恩”公共品牌,以“自然有硒、健康佳品”为发展方向,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升级一批加工龙头企业,拓展一批农产品销售市场,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加快产品研究与开发步伐,开展质量认证与产品追溯,建立行业标准化体系,构建富硒功能农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富硒功能农业生产与开发,培育富硒农业新业态和农业经济新增长点,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人民增寿做出贡献。

  谢谢大家!

相关热词搜索: 富硒产业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研究中心 成立大会 产业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方远公文网 200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方远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方远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070125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