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究院7篇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征文通知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2011年5月1720日国家会议中心 北京 主办单位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协办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究院7篇,供大家参考。
北京
主办单位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协办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www.c-mrs.org.cn
支持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国家科技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简 介
2011年5月16日 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成立20周年华诞。二十年来学会在五届理事会的领导下在150个团体会员单位及全体个人会员的积极支持下学会快速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影响日益提高。为庆祝学会成立20周年、展示我国材料界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促进我国材料相关领域的科技交流和合作经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五届二次理事会决定定于5月17-20日在北京举办“2011北京材料周”。主题是“新材料创造美好生活”。
活动内容包括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庆典、2011年中国材料研讨会、 中国新材料成果展览、 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博览会及材料科普展示等活动。
“2011 中国材料研讨会”于2011年 5 月 17-20 日在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中国钢研科技集团、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单位协办。
“2011 中国材料研讨会” 共设 22 个分会场将邀请 4-5 位国内、外知名材料科学家作大会特邀报告。
一、组织机构
顾
问师昌绪 李恒德 严东生 周 廉
大会主席黄伯云 大会副主席干勇 卢柯 组织委员会
主
任张泽 屠海令
委
员左家和
李元元
李光宪
陆辛
张增志
范守善 易健宏
罗宏杰
欧阳世翕 施尔畏
高瑞平 徐禄平 翁端
曹红梅 学术委员会 主
任徐坚
韩雅芳 委
员马晓光
王天民
冯强
孙冬柏
刘兴军 刘忠范
曲选辉 吕智
陈大明 杜军 邹志刚 吴玲 李敬锋
周少雄
林均品
南策文 顾忠伟 聂祚仁 黄学杰
谢建新
潘复生
秘 书 长韩雅芳
副秘书长冯强 张增志 二、会议日期和地点
日 期2011年5月1720日
地 点国家会议中心
三、大会日程安排 四、分会及论坛信息
能源与环境材料 A.太阳能光伏、光热转换材料及其技术 B.储能材料和燃料电池 C.热电材料与应用 D.绿色建筑材料 E.生态环境材料 F.光催化材料及在能源与环境中的应用 功能与电子材料 G.电子材料 H.多铁性材料 I.磁性材料 J.半导体照明材料 高性能结构材料 K.交通行业中的轻量化材料 L.耐热-耐蚀高温合金 M.金属间化合物与高熵合金 N.材料先进制备加工技术 O.先进空天材料 非金属材料 P.中国超硬材料发展论坛暨第 5 届中国金刚石相关材料及应用学术研讨会 Q.先进陶瓷材料 R.高性能和功能高分子材料 日期
上
午 5.17下
午
全天: 代表注册、报到 5.18学会成立 20 周年庆典、年会开幕式、参观科技成果展览 年会特邀报告 5.195.20分会报告、墙报及展览会 分会报告、墙报及展览会 分会报告、墙报及展览会 分会报告、墙报及展览会
低维材料 S.纳米材料 健康与生物材料 T.生物医用材料及应用 材料模拟、安全与评价 U.首届全国相分离材料理论及其应用学术研讨会 V.工程材料服役安全
FA.材料教育论坛 A.太阳能光伏、光热转换材料及其技术 征文主题 高性能光伏电池材料 光热转换与储热材料 太阳能辐照调控变色材料光电、热致变色材料
中高温稳定的光谱选择性吸收材料 全光谱吸收材料 透明导电材料 减反射材料 低辐射等光谱可调控薄膜材料 高效率聚光分光材料与器件 其它太阳能纳米功能材料 分会主席马晓光 王聪 孟庆波 徐刚 承办单位北京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支持单位无锡尚德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联系人刁训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电 话18610091257Cell E-maildiaoxg@buaa.edu.cn 论文出版大会统一出版 B.储能材料和燃料电池 征文主题 锂离子电池材料 镍氢电池材料 燃料电池关键材料 储氢材料 其他储能材料 分会主席黄学杰 蒋立军 李箭 承办单位中科院物理所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 联系人刘晓鹏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 电话010-82241240O13651075010Cell
E-mail: xpgliu@126.com 论文出版 《稀有金属》(SCOPUS) C.热电材料与应用 征文主题 高性能热电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技术 热电材料的纳米结构与性能调控及其物理机制 新型热电化合物 热电器件的制备与评价及其应用
分会主席李敬锋 唐新峰 赵新兵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 支持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联系人王琳清华大学 电话010-62789408O18601152101Cell E-mail kj_akiho@hotmail.com 论文出版大会统一出版 D.绿色建筑材料 征文主题绿色建筑材料 分会主席欧阳世翕 李宗津 沈晓冬 承办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支持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联系人张文生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电话010-51167417O 13520034278Cell E-mailbjzhangwensheng@sohu.com 论文出版大会统一出版 E.生态环境材料 征文主题环境友好材料技术
分会主席聂祚仁
翁 端
王天民
承办单位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环境材料分会 支持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联系人高峰北京工业大学 电 话010-67396207O13661391373Cell E-mailgaofeng@bjut.edu.cn 论文出版大会统一出版 F.光催化材料及在能源与环境中的应用 征文主题 光催化反应机理研究 光催化环境净化 光催化能源转换 光电化学与材料 光催化材料的合成与制备 光催化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光催化抗菌及自清洁 光催化二氧化碳转换 光催化在生物、生命中的应用 新型光催化材料及应用 分会主席邹志刚 王天民 陈志刚
承办单位南京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 支持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联系人王瑞琼 南京大学
电话025-83686630O13951892947Cell E-mailwrq11@nju.edu.cn 论文出版大会统一出版 G.电子材料 征文主题 半导体、光电子材料 介电、压电与铁电材料 电子焊料、金属电子材料 高分子电子材料 封装材料、电真空材料 基板材料、热管理材料 绝缘材料、屏蔽材料 磁性材料其他电子材料 分会主席杜军 曲选辉 陈大鹏 承办单位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联系人杨志民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电 话010-82241237O13661170401Cell E-mailpower@grinm.com 论文出版 《稀有金属》(SCOPUS) H.多铁性材料 征文主题 多铁性化合物多铁性复合材料 多铁性薄膜与外延异质结构 磁电效应的理论与模拟 磁电效应表征方法与技术 多铁性材料的应用 分会主席南策文 李晓光 刘俊明 陈湘明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支持单位中国科技大学 南京大学 浙江大学 联系人舒红清华大学 电 话010-62772507O13522357977Cell E-mailosmse@tsinghua.edu.cn 论文出版大会统一出版
I. 磁性材料 征文主题
永磁及软磁材料 —稀土系永磁、合金系永磁、纳米双向永磁
—硅钢、坡莫合金、电工纯铁、非晶合金、纳米晶合金及其他软磁材料 —软磁及永磁铁氧体 磁记录及磁传感器 特种磁性功能材料压磁材料、磁电阻材料、磁制冷材料、纳米强磁材料等 分会主席周少雄 胡伯平 沈宝龙 卢志超 承办单位磁性材料及应用专业委员会 支持单位中国钢研科技集团 中科三环
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院
联系人李健靓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010-58742802O
13381153560Cell E-mailLijianliang@atmcn.com 论文出版大会统一出版 J.半导体照明材料 征文主题 材料制备和器件研制相关基础源材料(金属有机源、 高纯金属源、高纯工艺气体等) 衬底材料制备技术研究 氮化物半导体材料、微波器件及光电器件技术研究 荧光粉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研究 封装材料制备技术研究 透明电极材料制备技术研究 散热材料制备技术研究 OLED材料体系制备与物性研究 分会主席吴玲 李晋闽 承办单位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 支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联系人 徐杰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
电话010-51727151O13810157133Cell E-mail: xuj@china-led.net 论文出版大会统一出版 K.交通行业中的轻量化材料 征文主题 镁合金材料及加工技术 铝合金材料及加工技术 钛合金材料及加工技术 其它轻量化材料及加工技术 镁冶金新工艺及新装备 轻量化材料在交通行业的中的应用 分会主席潘复生 张新明 赵永庆 承办单位重庆大学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中南大学 支持单位重庆大学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中南大学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联系人王敬丰重庆大学 电话023-65112153O18623418623Cell E-mail: jfwang@cqu.edu.cn论文出版大会统一出版
L. 耐热-耐蚀高温合金 征文主题 高温合金的物理冶金原理 合金设计与发展 凝固与热加工工艺的发展 合金的力学性能与宏、微观变形机理 耐热、耐蚀涂层与环境适应性 材料在服役环境中的性能 部件的寿命预测及失效分析 建模、数值模拟与仿真 连接和修复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分会主席冯强 张健 肖程波 宫声凯 张军 杜金辉 承办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 支持单位中科院金属所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钢铁研究总院 联系人蒋立武北京科技大学
电话010-62332239O13488684414Cell E-mailsuperalloyschina@gmail.com 论文出版大会统一出版 M. 金属间化合物与高熵合金 征文主题 金属间化合物 难加工材料的成型 新型特种精密合金 高熵或高合金化合金 非晶丝及复合材料制备和成型工艺 Bridgman及其他控制凝固技术 轻质或多孔材料 微量元素的合金化作用等 分会主席林均品 贺跃辉 张勇 承办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金属间化合物与非晶分会 支持单位中南大学 钢铁研究总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联系人郝国建北京科技大学 电话 010-82375390O13661191292Cell E-maildrhaogj@gmail.com 论文出版大会统一出版 N. 材料先进制备加工技术 征文主题 材料制备加工基础理论 先进凝固技术 材料短流程近终形制备加工技术 材料制备加工模具和装备及控制技术 材料制备加工的智能化技术 材料制备加工新技术新工艺 计算机辅助材料制备加工技术 集成计算材料工程 材料先进连接及热处理技术和表面工程 材料制备加工中的摩擦与润滑技术 分会主席谢建新 曲选辉 刘雪峰 承办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支持单位材料先进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联系人刘雪峰北京科技大学 电话010-62333627O13671025632Cell E-mailliuxuefengbj@163.com 论文出版大会统一出版 O. 先进空天材料 征文主题 航天新材料及应用研究进展 空间新材料及应用研究进展 航天与空间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 航天器材料寿命与其预测 材料的空间环境损伤行为 材料的空间环境失效及其防护 材料与空间环境交互作用基础研究 材料空间环境效应模拟仿真研究 空间技术对材料的展的应用需求 航天技术对材料发展的应用需求 其他 分会主席武高辉 马朝利 孟松 承办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支持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航天员中心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 空间环境材料及评价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联系人姜龙涛 张强 电话0451-86402373-5055O13359998989Cell
E-mailjianglongtao@hit.edu.cn姜龙涛 Zhang_tsiang@hit.edu.cn张强 论文出版 《材料科学与工艺》 P.中国超硬材料发展论坛暨第 5 届中国金刚石相关材料及应用学术研讨会 征文主题 超硬材料的合成与性能表征 超硬材料制品 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薄膜材料 超硬材料相关的仪器、设备 超硬材料应用新技术及发展趋势 超硬材料相关的辅助材料 分会主席吕智 郭桦 贾晓鹏 承办单位 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 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联系人林峰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 电话0773-5631398O 13977324558 Cell
E-mail: Linf6316@sina.com论文出版 《超硬材料工程》 Q. 先进陶瓷材料 征文主题 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 功能陶瓷材料 电子陶瓷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 先进陶瓷材料制备技术 先进陶瓷材料产业化
分会主席罗宏杰 陈大明 胡立明 承办单位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联系人蒋丹宇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电话13817329659Cell E-maildyjiang@mail.sic.ac.cn 论文出版统一出版 R. 高性能和功能高分子材料 征文主题 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新方法、新原理 功能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新技术、新理论
分会主席李光宪 徐 坚 承...
与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支撑着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
在最近的大学本科专业评价(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 — —2006)
和一级重点 学科评估( 教育部学 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 —2012 年)
中, 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一级学科分别排名第 1 名和第 2 名。
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
统计,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学科发表 SCI 论文的数量稳居全球前 1% , 2012 年位列全球第 9 名。新材料技术研究院自 2009 年以来, 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1 589 项, 其中“973”项目 5 项、 “863”课题 50 项、 国家自 然基金项目 272 项; 实到经费 8. 09 亿元; 获授权发明专利 524 项; 出版箸作 55 部;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10 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1 项; 省部级成果奖 48 项。!机构平台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下设先进制备加工技术研究所, 粉末冶金研究所, 功能材料研究所, 腐蚀与防护中心, 实验测试中心等 5 个研究所( 中心)
。
现有教职工 119 人, 其中专职研究人员 68 人( 含教授 27 人, 副教授 29 人)
, 实验技术人员 47 人, 行政管理人员 4 人; 在校研究生 546 人, 其中博士生 154 人; 在站博士后 11 人。
拥有实验用 房212 间, 面积约 6 442 m2, 共有设备 5 733 台 /套, 总价值 1. 4 亿元。
可以满足从材料制备、 加工到性能测试、 微观81 3
第 5 期中国材料进展组织观察分析等众多材料科学科研需求。
实验测试中心还是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的骨干成员, 具有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资质, 面向社会开放。"主要研究方向先进制备加工技术金属控制凝固与控制成形、 先进复合材料制备与加工、 材料短流程制备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 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智能化、 金属挤压理论与技术、 纳米复合材料开发与应用等。粉末冶金成形技术粉末注射成形、 高速压制成形技术; 高性能电子封装材料与能源材料; 粉末冶金过程的计算机模拟与智能控制; 凝胶注模成形技术; 自 蔓延高温( 低温)
合成技术; 纳米及超细粉末制备技术; 超细晶硬质合金; 先进复合材料; 特种粉末的制备与合成等。腐蚀与防护技术金属材料的氢脆与应力腐蚀; 海洋钢结构 /油气管道腐蚀控制、 监检测与安全评价; 材料自然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建设; 高分子及涂层材料环境老化行为、 规律及机理研究; 钢筋混凝土腐蚀与防护; 催化材料及功能薄膜材料制备与应用; 表面纳米工程、 材料保护和功能表面技术; 电子封装技术及功能陶瓷与器件等。功能材料产业化技术高效节能电机用高性能磁性材料关键技术; 大直径高性能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产业化技术; 宽带隙半导体金刚石晶体及其器件的制备及应用; 硬质合金工具的纳米金刚石涂层技术; 强电流直流伸展电弧等离子体金刚石涂层工具技术; 大面积、 高品质金刚石膜的制备技术; 高功率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喷射金刚石膜高速沉积技术; 再生金属材料绿色回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代表性成果控制凝固与控制成形新理论新技术提出 对连铸液固界面位置、 结晶生长方向、 晶粒与晶界形貌、 形变与热处理施加积极、 精确控制, 以提高材料性能、 缩短加工流程、 改善难加工材料加工性能的思路, 在连铸复合新技术、 连铸高性能化和加工高效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开发了多种“控制凝固连铸 - 控制加工”短流程加工新技术和新工艺。
获授权发明专利 20 余项,在 10 家企业实施。
发明了两种金属同时连铸, 直接成形铜包铝复合坯料新技术, 解决了复合结晶器设计、 液固界面位置和界面反应控制, 以及复合后加工过程中两种金属协调变形、 组织控制等关键技术, 开发了“连铸直接复合 - 控制加工”生产复合电力扁排、 复合导线短流程新工艺及关键装备。该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以铝节铜, 降低电力扁排等导体材料成本 40% 以上, 缓解铜资源 75% 依赖进口局面, 成果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发明了铜及铜合金管材短流程高效生产新工艺。
设计了由加热段和冷却段构成的组合型结晶器( 简称热冷组合铸型)
, 连铸时可在热型段和冷型段之间的过渡区内建立超高轴向温度梯度, 控制晶粒沿连铸拉坯方向生长, 完全消除传统水平连铸沿管坯壁厚方向发达的柱状晶组织, 显著改善管坯组织致密性、 内外表面质量和冷加工性能。
连铸管坯可直接用于冷轧和拉拔加工, 与传统“半连铸 - 挤压”生产管坯的方式相比, 流程缩短30% ~ 50% 、 成材率提高 25% ~ 35% 。
开发了精密电子铜管( 国内市场 5 万 t, 50 亿元)
、 热交换用耐蚀铜合金管材( 国内市场 10 万 t, 100 亿元)
“连铸/冷轧 - 拉拔”短流程加工新工艺, 在 2 家企业实现了规模生产。913
中国材料进展第 32 卷高性能金属材料挤压成形关键技术在万吨级重型挤压机用大型工模具的强度理论、 优化设计方法、 设计软件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 开发了大型、 复杂断面铝合金型材挤压成套大型工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应用关键技术, 打破了国外对高性能关键铝合金型材生产技术、 产品的垄断和封锁, 解决了我国自 主发展高铁、 大飞机、 舰船等高新工程对关键结构材料的急需。
开发了超高速挤压装备与工艺, 发明了细长内孔空心特钢材料包芯挤压成形技术, 成为继日 本之后全球第二个实现高性能钎钢管材和异型材挤压生产的国家, 解决了大型、 艰难工程开山凿岩对高品质钎具的需求。
开发了金属等温挤压工艺及关键装备, 显著提高挤压材料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在 4 家企业的 14 条生产线上获得应用, 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相关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 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 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项, 二等奖 1 项。粉末注射成形技术及其应用系统研究了粉末注射成形喂料的流变行为, 建立了充模过程计算机模拟方法和程序; 首次将混沌理论和多相流理论应用于粉末注射成形充模过程的研究, 科学地解释了成形坯中缺陷产生的不确定性和两相分离的现象。
研究成果为粉末注射成形粘结剂和模具设计以及生产工艺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提出了机械活化烧结理论, 发明了钨和钨基合金机械活化固相烧结致密化新工艺, 为克服钨基高比重合金液相烧结变形, 实现钨基高比重合金复杂形状零件的近终成形奠定了技术基础。
首次将多单元组合内冷式外置励磁线圈设计应用于磁场注射成形机中, 成功研制出了一种高场强的径轴向两用磁场注射成形机, 为高性能各向异性粘结磁体的研制和生产提供了设备保障。
先后为我国国防先进武器和民用工业领域研制和生产了多种关键零件, 相关技术已与多家企业合作实现产业化。
所制备的高性能金属钨放电电极, 用于我国某型号触发系统, 显著提升了其抗冲击、 抗大电流轰击性能和工作可靠性, 为武器系统的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化提供了有力保证。
该研究方向先后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60 余项, 其中授权 40 余项;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6 项。材料自 然环境腐蚀与老化行为研究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国家材料腐蚀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工作。
该平台参照国外同类平台的建设标准, 依据我国材料环境腐蚀台站工作基础和科技部中长期规划, 遴选、 整合了 30 个试验站和 1个中心构建而成, 面向社会各界提供材料腐蚀 /老化实物资源和信息资源服务。近年来, 材料腐蚀平台的运行服务先后为“青岛湾大桥 ”、 “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建设, 以及钢铁、 核电、 电子、 航空航天、 石油、 电力、 汽车等行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服务; 为国家重大专项、 “973”、 科技支撑等科技计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 为文物保护等民生工程以及管线爆炸事故、 金融安全等突发事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技术服务。
同时, 材料腐蚀平台在腐蚀学科建设、 科普教育以及政府决策等方面, 也提供了卓有成效的科技支撑服务。该平台承担了“863”、 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重大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等 30 余项, 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120 余篇, 获发明专利 20余项, 出版专著 6 部。
研究团队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和“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奖。( 北京科技大学曲选辉)023
2004 年 4 月 20 日
中国科学院、 浙江省人民政府、 宁波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建设备忘录 2007 年 11 月 30 日
正式通过共建三方组织的验收, 圆满完成一期建设任务 2009 年 03 月 13 日
共建三方正式签署二期建设备忘录, 启动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 2010 年 03 月 11 日
中国科学院、 浙江省人民政府开展新一轮科技合作, 启动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 2010 年 11 月 19 日 宁波工研院正式开工建设, 2013 年落成后将形成占地约130000 平方米的总建筑格局, 完成一院四所的建设任务, 即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新能源所、 先进制造技术所、 温州生物材料所。
※定位宗旨 “一个聚焦、 四个坚持”:
聚焦于新材料、 新能源与先进制造领域; 坚持集成先进技术, 创建转化平台, 为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为理念不动摇; 坚持向社会提供重要产品与成套技术,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为宗旨不动摇; 坚持基础性、 前瞻性、 系统性产业技术创新为主要任务不动摇;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不动摇, 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 具有区域特色的“政产研学” 紧密结合的自 主创新道路。
※发展目 标 立足浙江、 服务中国、 走向世界, 经过 3-5 年的建设, 成为“长三角” 区域内独具特色, 集技术创新、 成果转化、 科技服务、 人才培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技术研究机构; 在研究院的统一部署下, 下设新材料技术研究所、 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等 4 个非法人研究所, 在加强内部分工合作与组织协调的基础上, 形成材料、 器件、 系统设计与解决方案的有机结合 。
到 2020 年前后, 在所从事的技术领域内, 成为引 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推进器。
※队伍建设 我所通过“旗舰人才”、“团队人才”、“关键人才”、“春蕾人才” 和“管理人才”等五个人才计划, 先后从美国、 日 本、 丹麦、 德国、 韩国、 加拿大、 瑞典、 新加坡、比利时等国家及国内的著名 高校、 科研院所引 进了 100 余名 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研究骨干, 建立起一支蓬勃向上、 富有活力的科研团队。
目 前, 研究所已有 500 名 研究和管理人员 ,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150 人, 博士生导师 50 人, 硕士生导师 36 人; 工程院院士 1 人, 中组部“千人计划” 1 人, 国家“杰青” 1 人, 中科院“百人计划” 23 人, 浙江省高层次海外人才 7 人, 14 人获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支持, 6 人获浙江省“钱江人才” 计划择优支持, 11 人入选宁波市“4321人才” 工程, 2 人获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 科研启动基金。
截至 2011 年 9 月 , 在读研究生人 264 人( 其中博士生 60 人, 硕士生 204 人 )
。2012 年计划招收硕士生 60 名 ( 含接收推免硕士生 20 名 , 与宁波大学合作招收合培生 30 名 )、 博士生 25 名 ; 与此同时, 从 2011 年 4 月 起, 面向全国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滚动招收课题研究生。
2013 年将达到各类聘用人员 1500 人、 在学研究生 1000人的规模。
二、 招生目录(实际招生人数以国家正式下达数为准)
博士招生专业目录 专 业 名 称 (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 试 科 目 备
注 材料物理与化学 (080501)
01 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 02 磁性材料与应用技术 03 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技术 04 燃料电池技术 05 新能源技术
共 计 25 人 ① 英语 ② 固体物理或固体物理实验方法 ③ 材料学或物理化学 其中拟接收10-15 名 硕博转博生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70305)
01 高分子合成与改性 02 功能与高性能高分子 03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 04 高分子材料加工 05 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 ① 英语 ② 高分子化学 ③ 高分子物理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
01 先进驱动及精密机械 02 复合材料的工艺与装备设计制造 03 智能制造技术 04 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 ① 英语 ② 机械设计或理论力 学或数值分析 ③ 电子线路或自控理 论理论或先进制造 技术
硕士招生专业目录 专 业 名 称 (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 试 科 目 备
注 材料物理与化学 (080501)
01 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 02 磁性材料与应用技术 03 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技术 04 燃料电池技术 05 新能源技术
共 计 60 人
① 思想政治理论 ② 英语一 ③ 数学二 ④ 普通物理(乙)
或 普通化学(乙)
或
物理化学(乙)
其中计划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生 20 名, 与宁波大学合作招收合培硕士生30 名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70305)
01 高分子合成与改性 02 功能与高性能高分子 03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 04 高分子材料加工 05 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 ① 思想政治理论 ② 英语一 ③ 高等数学(乙)
或
物理化学(甲)
④ 有机化学或高分子
化学与物理或普通
化学(乙)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
01 先进驱动及精密机械 02 复合材料的工艺与装备设计制造 03 智能制造技术 04 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 ① 思想政治理论 ② 英语一 ③ 数学一 ④ 机械设计或自动控 制理论或电子线路 材料工程 (085204)
(全日制专业学位)
01 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 02 磁性材料与应用技术 03 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技术 04 燃料电池技术 05 新能源技术 ① 思想政治理论 ② 英语二 ③ 数学二 ④ 普通物理(乙)
或 普通化学(乙)
或 物理化学(乙)
化学工程 (085216)
(全日制专业学位)
01 高分子合成与改性 02 功能与高性能高分子 03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 04 高分子材料加工 05 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 ① 思想政治理论 ② 英语二 ③ 数学二 ④ 有机化学或高分子 化学与物理或普通 化学(乙)
机械工程 (085201)
(全日制专业学位)
01 先进驱动及精密机械 02 复合材料的工艺与装备设计制造 03 智能制造技术 04 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 ① 思想政治理论 ② 英语二 ③ 数学二 ④ 机械设计或自动控 制理论或电子线路 三、 专业介绍
( 一)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工程
※ 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 主要研究内容:
( 1)
软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应用 研究:
包括粒径与形貌的可控制备、 粉体的表面修饰和改性等, 纳米材料在巨电流变液、 纳米生物医药以及环境检测与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新型荧光粉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等; ( 2)
先进陶瓷材料及应用研究:
包括热电材料与器件、 压电材料与器件、 压敏电阻材料与器件、 结构- 功能一体化的复合陶瓷材料, 吸波材料以及其它新型功能陶瓷材料探索
等。
( 3)
功能氧化物薄膜与器件研究:
高 k 氧化物介电薄膜及其在透明薄膜晶体管中的应用, 电致变色材料等。
※ 磁性材料与应用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 1)
永磁材料研究:
包括高性能钕铁硼磁体产业化关键技术,耐高温永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稀土永磁材料综合特性研究, 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的探索( 纳米晶复合稀土永磁材料、 新型结构稀土永磁材料的基础研究, 稀土永磁功能材料的各类磁效应研究等)
, 新型磁性功能材料, 包括磁制冷材料等; ( 2)
软磁材料研究:
包括大非晶形成能力铁/钴基软磁块体非晶合金研究, 高饱和磁化强度铁基软磁块体非晶/纳米晶合金研究, 低铁损新型纳米晶合金研究, 钴基非晶巨磁阻抗效应与磁敏传感器研制, 非晶磁制冷合金研究; ( 3)
磁性纳米材料研究:
包括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纳米磁性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研究, 双相纳米复合磁性材料的制备, 纳米磁性颗粒的应用技术研究(包括磁记录, 磁致冷材料, 生物医药领域及传感器领域等应用领域) ; ( 4)
新型磁电敏感材料研究:
设计新型磁电敏感元件以及结构, 探索新奇物理效应; 研究影响各类磁电效应的磁场灵敏度和温度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和内在机制; 探索室温以上实现高效的磁电互控的新体系和新原理。
基于相对成熟的磁电敏感材料及结构, 设计并制备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磁性传感器和高密度信息存储原型器件。
※ 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技术 ( 1)
PVD/CVD 薄膜材料及制备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研究技术的研究:
包括非晶/微晶硅基太阳能薄膜制备工艺及装备, 新型超硬薄膜、 碳基功能薄膜、 自 润滑薄膜材料的设计、 制备、 性能及应用的研究, 绿色防护技术及应用; ( 2)
材料电化学制备与腐蚀防护研究:
电化学制备, 实验电化学、 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 3)
有机功能薄膜与涂层的研究:
功能性涂料合成、 制备与表征, 高分子表面改性; ( 4)
热喷涂/激光表面涂层研究:
热喷涂耐磨涂层的制备和表征, 面向再制造的热喷涂纳米复合涂层形成和性能强化, 热障涂层, 生物涂层; ( 5)
摩擦学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 6)
材料表面/界面设计与构筑。
※ 燃料电池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 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体电池性能优化与新一代电池研究; ( 2)
各类环境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与电堆的性能衰退机理研究; ( 3)
固体
氧化物燃料电池高温电解制氢研究;( 4)固体 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模拟与集成研究;( 5)
氧传感器研究。
※ 新能源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 1)
光伏技术, 包括高效低成本硅基太阳电池、 有机太阳电池及光伏通用技术的研究等; ( 2)
储能技术, 包括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关键材料、 器件与系统集成技术; ( 3)
氢能技术, 包括高效制氢、 储氢、 吸附分离材料和技术等; ( 4)
能源藻类产氢、 固碳、 油脂代谢等基础和应用技术; ( 5)
节能减碳技术, 包括半导体照明、 有机电致发光技术等; ( 6)
新能源材料的设计与理论模拟; ( 7)
其它新能源技术相关基础研究。
( 二)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化学工程
※ 高分子合成与改性 主要研究内容:
( 1)
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制备:
通过聚合过程中对分子链组分与结构的调控设计合成新型高分子; ( 2)
新型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高性能低成本聚酰亚胺热塑性工程塑料的合成与改性; ( 3)
通用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
聚烯烃、 聚酯、 聚酰胺等的合成与改性; ( 4)
高分子材料的绿色阻燃技术:
无卤阻燃剂的合成、 应用及其阻燃机理的研究。
※ 功能与高性能高分子 主要研究内容:
( 1)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合成一系列功能高分子材料; ( 2)
经济型高性能树脂的合成与应用:
经济型高性能工程塑料的研发、 新型复合材料用热塑性基体树脂的合成与应用; ( 3)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人工关节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超声用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研究及其在超声医学成像造影剂方面的应用; ( 4)
新型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生物基热塑性树脂及热固性树脂的合成与应用。
※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 主要研究内容:
( 1)
聚合物材料的聚集态结构与性能:
取向、 结晶结构的形成过程及其对高分子材料性能的影响; ( 2)
加工成型与聚集态结构的关系:
复杂场下聚合物有序结构演变、 多尺度有序结构生成与操控方法; ( 3)
使役中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变化:
时间、 应力、 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对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制备, 包括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及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 高分子材料加工 主要研究内容:
( 1)
高分子纤维成型工艺:
冻胶纺丝工艺、 熔融纺丝工艺以及复合纤维制备等; ( 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 新型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和制备等; ( 3)
高分子材料发泡技术:以超临界流体为介质的绿色发泡技术的机理和应用研究; ( 4)
生物基塑料的改性与加工:
通过共聚、 共混等方法改善生物基塑料的综合性能及生物基塑料的挤出、 注塑、 成膜、 纺丝等加工方法; ( 5)
高分子膜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膜分离材料、 气体阻隔膜材料( 6)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优化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7)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加工: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人工关节、 骨组织的设计与加工。
※ 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 主要研究内容:
( 1)
特种纤维专用聚合物材料的制备与改性; ( 2)
纤维加工过程中聚集态结构的形成与演变规律; ( 3)
纳米材料在纤维高性能化和功能化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 ( 4)
纤维表面处理及其与基体界面作用机理。
( 三)
机械制造及其自 动化, 机械工程 ※ 先进驱动及精密机械 主要研究内容:
( 1)
直线电机、 力矩电机、 特种直驱电机等直驱电机设计制造技术及应用; ( 2)
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 含结构设计、 流体力学分析、 热能分析、振动噪声分析等)
。
※ 复合材料的工艺与装备设计制造 主要研究内容:
( 1)
碳纤维复合材料绿色制造、 装备设计与应用技术:
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液态模塑成型技术、 热塑性碳纤维预浸料的热压成型技术、 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部件的自 动化装备示范线、 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的车辆研制、 智能结构的纤维复合材料风力发电机叶片产业化制造技术等( 2)
复合材料的设计和集成技术:
碳纤维与有机纤维混编工艺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混杂织物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表征和研究、 风机叶片整体结构的力学分析与几何模型的优化研究、 风机叶片复合材料原材料的选择及铺层设计和优化等。
※ 智能制造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 1)
智能器件技术...
答航天技术是以探索、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为目的集成了宇航技术、遥感技术、信息化技术、 新材料技术等知识高度密集与综合 关系国家安全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广泛带动作用的战略高技术。积极发展航天技术扩大航天技术应用促进航天产业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国家国际地位、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对国家安全的重视航天技术的发展势头明显加快航天对于国家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对航天产业的统筹协调和支持航天产业应用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 航天技术继续加快创新步伐 航天项目合作和航天企业的合并重组日益活跃。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航天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和成就 独立自主地建立了我国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航天产业体系 开发成功了系列运载火箭和多种系列卫星 已建立了基于国内外卫星的多种业务运行系统实现了载人航天的宏愿。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入 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保障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航天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 制约了航天产业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a)大容量、高可靠、高性能和长寿命的新一代卫星平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具有较大差距在最具代表性的卫星通信领域我国目前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卫星支撑b)技术基础尚十分薄弱一些关键元器件、先进有效载荷等国内不能制造依靠进口解决部分产品有时还很难买到严重制约了卫星的批量稳定生产c)卫星应用产业规模较小卫星应用水平不高业务化服务能力不强卫星数据的公益型应用和商业应用模式没有建立应用产
第 2 页 共 3 页 业链条尚没有形成d)宏观管理需进一步完善在统筹规划和应用政策引导方面存在不足军民脱节、天地脱节、制造与应用脱节的现象仍较严重卫星数据资源不能共享导致重复建设、重复购买国际卫星数据产品和资源浪费。
2、飞机的气动布局形式有哪些请简述各布局形式的特点。
答主要有常规布局、鸭式布局、无尾布局、三翼面布局和飞翼布局等 常规布局 通常将飞机的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都放在机翼后面的飞机尾部 鸭式布局 是一种十分适合于超音速空战的气动布局。早在二战前前苏联已经发现如果将水平尾翼移到主翼之前的机头两侧 就可以用较小的翼面来达到同样的操纵效能 而且前翼和机翼可以同时产生升力 而不像水平尾翼那样 平衡俯仰力矩多数情况下会产生负升力。
无尾布局 无平尾、无垂尾和飞翼布局也可以统称为无尾布局。对于无平尾布局其基本优点为超音速阻力小和飞机重量较轻 但其起降性能及其它一些性能不佳 总之以常规观点而言无尾布局不能算是一种理想的选择。然而随着隐身成为现代军用飞机的主要要求之一以及新一代战斗机对超音速巡航能力的要求 使得无尾——特别是无垂尾形式的战斗机方案越来越受到更多的重视。
三翼面布局 在常规布局的飞机主翼前机身两侧增加一对鸭翼的布局称为“三翼面布局” 。三翼面布局形式可以说最早出现在六十年代初。三翼面的采用使得飞机机动性得到提高 而且宜于实现直接力控制达到对飞行轨迹的精确控制 同时使飞机在载荷分配上也更趋合理。
飞翼布局 飞翼布局没有水平尾翼连垂直尾翼都没有其空气气动力效率高、升阻比大、隐身性能好但机动性差、操纵效能低所以这种局面目前只适用于轰炸机。
变后掠布局 较好的兼顾了飞机分别在高速和低速状态下对气动外形的要求在六七十年代曾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变后掠结构所带来的结构复杂性、结构重量的激增再加上
第 3 页 共 3 页 其它一些更为简单有效的协调飞机高低速之间矛盾的措施的使用 在新发展的飞机中实际上已经很少有采用这种布局形式的例子了。
3、简述直升机是如何实现前飞、后飞、上飞和下飞的 答驾驶员将驾驶杆前推通过旋转斜盘使桨叶前倾旋翼总拉力有个向前的分量从而实现了向前飞行反之后推驾驶杆通过旋转斜盘使桨叶后倾旋翼总拉力有个向后的分量从而实现了向后飞行。上拉油门总距杆增加旋翼总距可以提高升力实现上飞反之下推油门总距杆降低旋翼总距可以降低升力实现下飞。
4、试分析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优缺点各适合于什么情况 答液体火箭发动机优点是燃料易于制取具有适应性强、能多次起动燃烧的比冲大、推力强劲、持续性好等特点。世界上多数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都使用液体燃料发动机作为动力。
液体火箭发动机缺点是燃料灌装和存储困难、技术要求高、同时使用风险很大液体燃料经常伴随着高挥发性和毒性液体燃料最多三个月就会变质。同时液体火箭的体积也很大转移和机动都很困难。
固体火箭发动机优点是燃料易于工业制成同时便于存储和运输基本没有挥发性和借助空气传播的毒性所以安全性比较好而且寿命很长能够存储十多年。
固体火箭发动机缺点是 燃烧比冲较小、 燃烧延续时间较短、 同时整体的燃料质量很大、又受到固体燃料燃烧性质的影响所以用途受到限制。
5、通过你对本课程的学习请简述飞行员安全保护措施都有哪些 答答飞行员的个体防护系统包括飞行服、抗过载服、氧气面罩、头盔、紧急跳伞逃生装置、抗荷服、代偿服等。
复合材料是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特别是先进复合材料已经成为应用 于航空航天的基本材料之一。
本文简要概述了 先进复合材料的特性, 着重介绍了 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等的特点和研究进展, 以及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先进复合材料; 航空航天; 应用中图分类号:TB 33 文献标志码:BApp l i c a t ion s o f Ad v an c ed Compo s i t e Ma t e r ia l s in A e r o spa c eZHU J in sh en g, WANG Zhuo, OU F en g(M i l i t a r y R ep r e sen t a t iv e o f 810In s t i tu t e o f Sh an gh a i A c ad emy o f A e ro sp a ce,Sh an gh a i 201108,Ch in a)Ab s t r a c t:Compo s i t e m a t e r i a l s a r e an impo r t an t suppo r t f o r s c i en ce and t e chn o logy d ev e lopm en t o f mod e rn t e chn o logy.E sp e c i a l ly,adv an c ed compo s i t e m a t e r i a l s(ACM)h av e b e com e th e b a s i c m a t e r i a l s o f th e a e r o sp a c e en g in e e r in g. In th i s p a-p e r,th e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adv an ced compo s i t e m a t e r i a l s w e r e summ a r i z ed b r i e f ly. Th e p r op e r t i e s and p rog r e s s o f adv an c edpo lym e r m a t r ix compo s i t e s,m e t a l m a t r ix compo s i t e s,c e r am i c m a t r ix compo s i t e s and c a rbon/ca rbon compo s i t e s w e r e m a in lyd e s c r ib ed,a s w e l l a s th e app l i c a t ion s o f adv an c ed compo s i t e s in th e a e ro sp a c e f i e ld w e r e in t r odu ced.K ey w o r d s:Adv an ced compo s i t e m a t e r i a l s, A e r o sp a c e, App l i c a t ion 随着现代高技术的 迅猛发展, 特别是国 内 外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 材料的使用环境越来越恶劣, 对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新材料技术是为了满足高技术发展需求而开发的高性能新型材料。
复合化是新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也是新材料最具生命力的分支之一, 复合材料已经发展成为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并列 的四 大材料体系之一[1]。1 先进复合材料的特性复合材料是由 有机高分子、 无机非金属或金属等几种不同物理、 化学性质的材料, 通过复合工艺,以微观、细观或宏观等不同的结构尺度与层次, 经过复杂的空间组合而形成的新的材料系统[2]。
它与一般材料的简单混合有本质区别, 可以通过材料设计使原组分的性能相互补充并彼此关联, 从而获得更优越的性能, 既保留原组成材料的重要特色, 又通过复合效应获得原组分所不具备的性能[3]。先进复合材料是指用 高性能纤维、 织物、 晶须等增强基体材料所制成的高级材料。
通常增强基体有碳纤维、碳化硅纤维、氧化铝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高密度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增强材料[4-5]; 先进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 高比模量和性能可设计等特点, 能有效地减轻导弹和航天器的结构质量, 并赋予某些特殊功能(如 防热、 吸波等), 是用 于飞机、 火箭、卫星、飞船等现代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理想材料,也是当今航天新材料研究和发展的重点[6]。
先进复合材料的使用 , 不仅极大地提高了 现代飞行器的性能, 使得人类飞天、 登月 的梦想变成现实, 同 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 先进复合材料的特点及研究进展航空航天所用的先进复合材料主要有树脂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和碳/碳复合材料等, 尤以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最为广泛[7]。2.1 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高性能树脂为基体,高性能连续纤维等为增强材料, 通过一定的 复合工艺制备而成, 是具有明 显优于原组分性能的新型材料。
与传统的钢、铝合金结构材料相比, 它的密度约为钢的1/5, 铝合金的1/2, 且比强度与比模量远高于二者。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常用的增强纤维包括碳纤维和其他高性能有机纤维, 目 前应用 得最多和最重要的是碳纤维, 其典型代表是环氧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
经过多年的 使用 验证, 环氧树脂基体具有综合性能优异、工艺性良好、价格低等诸多优点。
为了提高先 进树脂基复 合 材 料 的 使 用 性 能, 在 环 氧(EP)
的 基 础 上, 研 究 人 员 开 发 出 了 双 马 来 亚 胺
加工工艺材料研究 《新技术新工艺》加工工艺与材料研究77 (BM I)
基和耐高温聚酰亚胺(P I)
基等复合材料。
与此同时, 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 成形技术也得到了发展。
表1 是一些常用的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技术特点和应用 。表1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成型技术成型技术特点和应用热压罐/真空袋 适于各种大尺寸、形状和结构复杂的 复合材料构件制备, 如整体厚壁板、加筋壁板、 双曲 度加筋壁板、骨架和蒙皮的整体结构等纤维缠绕 适于各种复合材料管材, 旋转体形状复合材料构件, 如火箭发动机壳 体、 各种 压力 瓶、 雷 达罩、小型火箭等RTM 适于制 造各种精度要求高、 内 外表面光滑、 不希望再加工的 制 件, 如 高性能机头雷达罩、 各种形状的复合材料构件模压 机械化 程 度 高、 生 产 效 率 高、 制 件 重 现 性 好。适于制造尺寸精确、表面光洁、 无毛边、 不希望进行再加工的中小型制件和先进热塑性复合材料拉挤 连续生产、 效率高、 制 品 长度不受 限制。
适于制备断面复杂、 厚度可变但宽 度不变, 或断面形状可变但断面面积不变的 制 品 及各种 复合材料型材。
产品具有较明显的方向性2.2 金属基复合材料航空航天领域所用到的金属基复合材料主要是指以 A l、Mg、T i 等轻金属为基体, 以高强度的第二相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
这类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导热性能、耐高温性能、横向性能、低消耗和优良的可加工性能。
尤其是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是先进航空承力 部件的候选材料。
凭借密度小、 比刚度和比强度高、耐温性好等优点, 碳化硅纤维增强的钛基复合材料在压气机叶片、整体叶环、盘、轴、机匣、传动杆等部件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2.3 陶瓷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使陶瓷材料的韧性大大改善,同时其强度、模量有了 提高。
目 前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是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 它具有密度小、比模量高、比强度高、 热机械性能和抗热振冲击性能好等一系列优点, 且具有更高的断裂韧性及断裂功、完全的非脆性破坏形式、优异的耐烧蚀性能或者绝热性能, 是未来航天科技发展的 关键支撑材料之一, 如 碳 纤 维 增 强 陶 瓷 (Cf/S i3N4、Cf/S iC、Cf/S iO2、Cf/A l2O3), 以 及 陶 瓷 纤 维 增 强 陶 瓷 (S iCf/S iO2、S iCf/S iO2、A l2O3f/S iO2)
等。2.4 碳/碳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是以碳为基体, 由碳纤维或其制品(碳毡或碳布)
增强的一种复合材料。
它兼有碳的惰性和碳纤维的高强度, 具有热膨胀系数小、热导率较低、抗热冲击性能好、耐烧蚀性好和耐含固体微粒燃气的冲刷等一系列的优异性能, 而且其质轻, 比强度和比弹性模量都很高, 更重要的 是这种材料在惰性环境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可达2 200 ℃)
其强度不降低, 甚至比室温条件下还高, 这些都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制备碳/碳复合材料最关键的 技术是坯体致密化, 碳/碳复合材料的致密工艺一般采用化学气相渗透(CV I)
或者液态树脂沥青浸渍、 碳化的 方法。
碳化的方法有中压碳化和高压碳化, 高温处理方法有充气保护石墨化和真空石墨化。
以上的这些方法可以交叉使用和循环使用 , 从而达到 预定的致密化的密度指标。3 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3.1 在大飞机上的应用空中客车A 380(A i rbu s A 380)
是欧洲空中客车工业公司研制 生产的4 台 发动机、550 座级超大型远程宽体客机, 是目 前世界上最大的飞机。
飞机质量25%的部件由先进复合材料制造, 其中22%为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3%为首次用于民用 飞机的铝合金 和 玻 璃 纤 维 超 混 杂 复 合 材 料 的 层 状 结 构(GLARE 纤维-金属板)。A 380 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包括襟翼、 副 翼、梁、后隔 板、 舱壁、 地板梁、 前缘、 中 央机翼盒、 机身段、垂直稳定翼等。
与此同 时, 在 A 380 的机身上部采用 了 GLARE 交替层压而成, 我国又称之为超混杂复合材料。
GLARE 层板与相应的铝合金比可减重25%~30%, 提高抗疲劳寿命10~15 倍, 效果可观。
图1 所示为GLARE 层板示意图。图1 GLARE 层板示意图由 于 CFRP 明 显减重以及在使用 中 不会因 疲劳或腐蚀受损, 大大减少了油耗和排放, 燃油的经济性比其直接竞争机型低13%左 右, 降 低了 运营 成本, 每英里成 本比 目 前效率 最高 的 飞 机低15% ~
新技术新工艺 2012 年 第9 期 78 《新技术新工艺》加工工艺与材料研究20%, 成为第1 个每位 乘客每 百 公里耗油 少 于3L的远程客机。B 787 又称为“梦想客机”, 是波音公司1990 年启动波音777 计划后14 年来推出 的首款全新机型,2009 年12 月15 日 成功试飞,2010 年交付使用 。
对B 787 除了采用 新型的 发动机和创 新的 流线型机翼设计外, 在其主体结构(包括机翼和机身)
上大量采用先进的复合材料, 先进复合材料在B 787 的 用 量高达50%。
表2 为B 787 所使用的材料比例。表2 B 787 使用 的材料比例(%)复合材料铝合金钛合金钢其他50 20 15 10 5 B 787 比目 前同 类飞机燃油 消 耗节省20%, 它的低燃料消耗、高巡航速度、高效益及舒适的客舱环境, 可实现更多的点对点不经停直飞航线, 这得益于大量采用先进复合材料。
例如波音B 787 采用 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机翼和机身结构, 如图2 所示。图2 B 787 的机身段碳/碳复合材料具有耐高 温、 摩 擦磨损 性 能 优异、制动吸收能量大等特点, 是制造飞机制动装置的优异材料。
高性能制动材料要求高比热容、 高熔点以及高温下的强度, 碳/碳复合材料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制作的飞机制动盘质量轻、耐温高、比热容、比图3 A 380 的碳/碳制动盘钢高2. 5 倍, 同 金 属 制动相 比, 可节 省40%的结构质量。
碳制动盘的使用 寿命是金属 基的5~7 倍, 制 动力 矩平稳,制动 时 噪 声 小, 因 此 碳制动盘的问世被认为是制动材料发展史上的 一次重大技术进步。
图3 所示为 A 380 的制动盘。3.2 在军用飞机上的应用先进复合材料在军用飞机上应用30 多年来, 已经从最初的非承力构件发展到应用于次承力和主承力构件, 如垂直尾翼、 水平安定面、 方向 舵、 副翼、 前机身和机翼蒙皮等。
欧洲的 A 400M 属于新一代大型军用运输机, 在材料应用技术上有了新的飞跃, 主要表现为先进复合材料占结构质量的35%~40%。在A 400M 运输机上, 特别值得提出 的 是复合材料机翼, 碳纤维 复 合材 料 占 机 翼 结 构 质 量 比 例 高 达85%, 开创了使用 复合材料为主要材料制造大型运输机机翼的先例。
采用 碳纤维制造的 机翼, 质量是同等强度铝合金机翼的75%~80%, 并且不会产生金属疲劳, 先进复合材料的 广泛应用 对于减轻结构质量相当有成效。美国在歼击机和战斗机上大量使用 复合材料:F-22 的结构质量系数为27.8%, 先进复合材料的用量已达到25%以上, 军用直升机用量达到50%以上。
H360、S-75、BK-117 和 V-22 等直升机均大量采用了复合材料, 如顷转旋翼飞机 V-22 用 复合材料近3 000 kg, 占结构总 重的45%左右, 法德合作研制的虎式武装直升机, 复合材料用 量更高达77%。
一些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比较好的雷达传输和介电透射特性, 当雷达波透射到这些树脂基复合材料时, 不容易 形成爬行的 电磁波, 因 此也被用做隐身材料。3.3 在固体火箭上的应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是当今各种导弹武器的主要动力装置, 在航天领域也有广泛的 应用 。
计算结果表明, 固体火箭一、二、 三级发动机的 结构质量每减轻1 kg, 导弹射程相应地增加0.6、3、16 km 左右, 所以对壳体特别是末级发动机壳体进行结构减重是战略导弹总体设计师孜孜以求的 目 标, 而达到目 标最重要的技术途径之一就是采用先进的材料。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使用的材料经过了从高强度金属(超高强度钢、 钛合金等)
到 先进复合材料的演变。
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将大大减轻火箭和导弹的惰性质量, 既减轻发射质量, 又可节省发射费用或携带更重的 弹头或增加有效射程和 落点 精 度。
20世纪60 年代初, 开始采用纤维缠绕成型的玻璃钢壳体取代钢壳, 如美国的潜地导弹“北极星A-3”发动机玻璃钢壳体质量比“A-1”的合金钢减轻了60%,成本降低了66%。
此后,“三叉戟1”、MX 的三级发动机壳体全部采用芳纶/环氧, 质量又比玻璃钢的同尺寸壳体减轻50%。壳体材料在经历了合金钢 (如 D 6AC 等)、玻璃纤维/环氧、芳纶/环氧3 代材料后, 进入了第4 代碳纤维/环氧材料时代。
美国应用IM-7 碳纤维研制成功“大力神-4”助推器、三叉戟D 5、侏儒导弹等碳纤维壳体, 制造固体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通常使用
加工工艺材料研究 《新技术新工艺》加工工艺与材料研究79 缠绕成型工艺, 由 微机控制的自 动缠绕机将浸过树脂胶液的连续纤维粗纱或布带按照一定规律缠绕到与壳体内 腔尺寸相 同 的 芯模上, 然后加热固 化、 脱模, 即可制成壳体。
如图4 所示为纤维缠绕的壳体。图4 纤维缠绕壳体4 结语我国 正在大力发展军用 飞机、 支线飞机以及大型商用客机等项目 , 这些领域的发展急需先进复合材料的进步。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 复合材料逐渐形成体系, 部分已经满足了 航空航天器型号的 技术要求, 但总体上与发达国 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因 此,必须在复合材料的 关键技术上进行重点 研制 和 创新, 为国防和航天航空事业发展建立必要的 物质保证。参考文献[1] 王恩青, 张斌. 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中 的 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J]. 科技信息,2011,33:290.[2] 益小苏, 杜善义, 张立同, 等. 中国 材料工程大典:
复合材料工程[M]. 北京:
化学工业出 版社,2006.[3] 师昌绪. 材料大辞典[M]. 北京:
化学工业出 版社,1994.[4] 沈军, 谢怀勤. 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 研发与应用[J]. 材料科学与工艺,2008,16(5)
:737-740.[5] 邱惠中, 吴志红. 国 外航天材料的 新进展[J]. 宇 航材料工艺,1997(4):5-13.[6] 王兴刚, 于洋, 李树茂, 等. 先进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航天航空上 的 应 用 [J]. 纤 维 复 合 材 料,2011,2(44):45-47.[7] 陈祥宝, 张凤翻. 先进树脂基结构复合材料的 发展[J].材料工程,1996(6):5-7.作者简...
介 简
介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所况介绍一、所况介绍
2007 年 11 月 30 日,我所正式通过了中国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三方组织的验收,圆满完成一期建设任务。2009 年 3 月 13 日,共建三方正式签署二期建设备忘录,计划投资 7.6 亿元到 2013 年完成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组建工作,下设新材料技术研究所、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 定位宗旨定位宗旨 宁波材料所二期暨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的定位与宗旨可归纳为 “一个聚焦、 四个坚持” :聚焦于新材料、新能源与先进制造领域;坚持集成先进技术,创建转化平台,为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的理念不动摇; 坚持向社会提供重要产品与成套技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坚持基础性、前瞻性、系统性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不动摇;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不动摇, 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 具有区域特色的 “政产研学”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道路。
? 发展远景发展远景 在国家层面,通过在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质量;在区域层面,搭建平台、引进资源,为各级地方政府相关科技决策提供咨询,承担科技思想库的职能;在产业层面,加强与“长三角”产业界的联系,提升区域经济质量,引领区域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研究层面,关注新兴和交叉领域,通过多领域集成布局,形成材料、器件、系统设计与解决现实问题方案的有机结合。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特色的专业技术综合性研究院,科学技术的摇篮,新兴工业的推进器。
? 队伍建设队伍建设 2013 年,全所规模计划达到员工和博士后 1500 人,研究生 1000 人。目前,全所共有各类员工 260 余人、研究生指导教师 43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30 人、硕士生导师 13 人)
、在读研究生 159 人 (其中博士生 50 人、 硕士生 109 人)
。
2010 年全所计划招收硕士生 60 名 (拟接收推免硕士生 20-30 名)
、博士生 40 名,同时计划与宁波大学联合招收硕士生、博士生。
二、学科领域二、学科领域 ? 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
- 2 -主要研究方向有:
(1)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复杂场下聚合物有序结构演变规律研究;多尺度有序结构生成与操控方法;共挤出与材料功能化研究; (2)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设计: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仿真设计与结构优化; (3)新材料技术与新材料:高性能树脂的分子设计与合成;高分子材料加工新技术;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4)通用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
? 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
主要研究方向为:
(1)
软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应用研究:包括粒径与形貌的可控制备、粉体的表面修饰和改性等, 石墨烯的宏量可控制备, 纳米材料在巨电流变液和纳米生物医药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2)功能氧化物薄膜与器件研究:包括多铁薄膜与器件、电阻式随机存储材料与器件(RRAM)
、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及应用、高 k 氧化物介电薄膜及其在透明薄膜晶体管中的应用等; (3)新能源相关材料研究:包括太阳能电池材料、光伏玻璃表面的减反射层、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热电材料等; (4)功能陶瓷材料及应用研究:包括压敏电阻材料与器件、压电材料及器件、新型功能陶瓷探索等; (5)材料计算与设计。
? 磁性材料与先进机电装备磁性材料与先进机电装备 主要研究内容为:
(1)永磁材料研究:包括高性能钕铁硼磁体产业化关键技术,耐高温永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稀土永磁材料综合特性研究,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的探索(纳米晶复合稀土永磁材料、 新型结构稀土永磁材料的基础研究、 稀土永磁功能材料的各类磁效应研究等)
;新型磁性功能材料,包括磁制冷材料等; (2)软磁材料研究:包括大非晶形成能力铁/钴基软磁块体非晶合金研究;高饱和磁化强度铁基软磁块体非晶/纳米晶合金研究;低铁损新型纳米晶合金研究;钴基非晶巨磁阻抗效应与磁敏传感器研制; (3)磁性功能器件与机电装置:新型磁性功能器件及机电装置的原理、构造研究,磁性功能器件及机电装置的优化设计技术研究,磁性功能器件的特种性能测试技术研究,机电装置的系统集成和优化。
? 表面工程与再制造表面工程与再制造 主要研究内容为:
(1)PVD/CVD 薄膜材料的研究:包括新型纳米结构超硬薄膜的研究,非晶碳薄膜的研究,功能装饰薄膜的研究,生物医学材料表面改性薄膜的研究,高耐蚀防护薄膜的研究; (2)金属腐蚀机理及防护技术的研究:包括电化学原理及电化学沉积技术的研究; (3)特殊有机功能薄膜与涂层的研究,功能性涂料的研究,高分子表面改性; (4)超音速喷涂、等离子喷涂技术的研究; (5)摩擦学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
? 燃料电池与新能源技术燃料电池与新能源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为:
(1)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单电池制备、微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探索新型电解质、电极材料及其新型的制备技术,研究中温(750℃)工作的 SOFC 制备、微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第三代低温(600℃)工作的 SOFC 研发; (2)SOFC 测试技术与标准化。
开展大面积平板式 SOFC 单电池测试技术及其标准化, 进行单电池在各种条件和环境下的性能表征、 寿命预测和退化机理的研究, 研究 SOFC 对各种含碳燃料的适应性; (3)SOFC 成堆技术。
开发电池堆用中间连接件特种不锈钢、 表面致密的高温防腐涂层制备技术、可热循环密封材料, 进行电池堆高温气体流场和温度场的模拟和优化、 紧凑型电池堆结构设计,进行电池堆寿命、热循环、衰减规律及其机理研究; (4)SOFC 系统技术。进行 SOFC热电联产系统的设计与总装,包括除硫器、预重整、催化燃烧、热交换器、交直流变换和控制反馈研究等, 研究高温电解制氢技术和 CO2捕获制液体燃料技术, SOFC 电站系统的建模、仿真与控制。
三、研究生教育三、研究生教育 ? 培养特色培养特色
- 3 -我所注重研究生科研、 开发和应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注重学研结合、 学产结合,为在学研究生提供深入企业参观、 实习和组织、 参与各类学术活动的机会。
经过几年的实践,基本形成了 3 种研究生培养模式, 即结合基础性课题培养一批从事材料基础研究, 争取获得优秀论文奖的人才; 结合应用技术课题培养一批面向市场的材料技术应用研发人才; 按照市场人才需求,培养一批懂业务、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在学研究生何长荣(左)赴瑞士在学研究生何长荣(左)赴瑞士 参加第八届欧洲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讨会参加第八届欧洲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讨会 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了人文社科论坛, 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所开设专题报告, 使研究生在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创新思维和科研方法等方面受益匪浅。近年来曾邀请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原中科院院长周光召院士,中国“探月计划第一人” 、我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中科院叶朝辉院士, “长江学者” 、浙大材化学院郑强教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副校长、Tamaki 校区校长 Cooney 教授等 20 余人来所作专题报告。
参观永成集团公司车间参观永成集团公司车间
欧阳自远院士欧阳自远院士 “空间探测进展与我国的月球探测”“空间探测进展与我国的月球探测” 郑强教授郑强教授 “当代中国青年的成才之道与历史责任”“当代中国青年的成才之道与历史责任”
为健康身心、活跃氛围,使研究生们能有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和科研工作,研究生会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健康有益的活动。如参加中科院研究生院校庆 30 周年文艺汇演、参加中科院研究生院第三届青年创业大赛、参观嘉兴南湖红船、中国渔村郊游、 “甬江杯”球类友谊赛等活动。
- 4 - 为汶川受灾地区捐赠衣物为汶川受灾地区捐赠衣物 积极参与奥运积极参与奥运 31 号护跑手—我所在学研究生纪国营号护跑手—我所在学研究生纪国营
自编、自导、自演自编、自导、自演 感受大自然的关怀感受大自然的关怀 ?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 我所已从美国、日本、丹麦、韩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及国内的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引进了 50 余名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研究骨干;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82 人, 博士生导师 30 人,硕士生导师 13 人;有 1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 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 2 人获得人事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 10 人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支持,6 人获得王宽诚教育基金资助,6 人获得浙江省“151 人才”工程支持,3 人获得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支持,9 人入选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2009 年底,全所研究生导师队伍将发展成 60 人的规模。
? 科研环境科研环境 我所座落于宁波市北高教园区,毗邻宁波大学。总占地面积 210 亩,一期工程 35000㎡的研究大楼、 10000 ㎡的研究生及客座公寓和 3000 ㎡的辅助用房已于 2007 年 5 月投入使用。二期建设总投资规模为 7.6 亿元,将建成包括 55000 ㎡的科研及辅助用房、5000 ㎡的育成中心用房、20000 ㎡的研究生、博士后与流动公寓及教育培训基地用房共计 80000 ㎡的总建筑。
截止 2008 年底,全所共承担来自国家、地方和企业的研发课题 120 多项,累计合同经费 1 亿余元;共申请发明专利 88 项;科研人员近 5 年内共发表学术论文 340 余篇;已投资1 亿多元建成了 1 个公共测试平台、5 个专业平台和 10 个共建平台;已购置到位成分分析、结构分析、粉体制备、功能陶瓷制备、高分子材料制备、性能测试及其他辅助设备等 8 大类1000 多台(套)
;取得了一批对产业发展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拥有材料物理与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2 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 5 -通过举办国际论坛和交流互访、 实质性项目合作、 联建创新研究实体等, 实现引进技术、积聚外脑、为我所用的目的。我们与日本 GMC 公司联合建立直线电机联合实验室,把该公司最先进的直线电机系统技术与我所的磁性材料研究相结合, 共同促进中国磁性材料和直线电机的发展;组建的“功能氧化物材料与应用”创新团队积聚了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多位著名学者, 致力于建立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功能氧化物材料研究与器件设计的研发平台;在与 GE 公司、德国 Bosch 公司、美国 MQ 公司开展科研合作过程中,其进展深得合作方满意,使得我们与 GE 公司、Bosch 这样的国际大公司的合作不断持续深入。
欢迎一切有志于我国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的青年学者来所学习深造,施展才艺。
欢迎一切有志于我国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的青年学者来所学习深造,施展才艺。
航 空 兵 器9 15 9年 第 5 期E S一1助 焊 剂主 要 组成以 W W树 脂 为 基 料,添 加低温 中 温高温活化 剂、活 性 剂 和 缓蚀 剂 ( 均为 化 学纯或 分 析纯 ) 的弱活 性 松 香 型助 焊 剂。施 工 条件 在 电子装 配 中 将分 立 元 件、集成 电 路、模 块 等插 人 印制 电 路 板 的焊 盘 孔中,在 焊 盘 和 元 件等 引 线 上 涂 以E S一1助 焊剂,用 锡 铅 焊料 进 行软钎焊。性 能 指标不挥发物含 量 ( %)妻 3 0卤素含 量 ( 线 )0.0 7 ~。.2 0扩 展率 ( % )妻 8 5干 燥 度合 格1 )企业 标 准号:Q / W H Y.J.T 0 1 7一9 4用 途 及 特 点1.用 途 用 于 电子 装 配中在 印 刷 电 路板 上 焊 接 元 器件。在 航 空 电 子 产 品 各 种印 制电 路 板 装 配 中 用 于 元器 件 的 焊接,已 投 人生产使 用。. 2特 点① 化学 活 性好,能 去 除被焊材料 和 焊料表 面的 氧 化膜;② 良 好 的 覆 盖 性,在焊 接 过程 中能防止 被焊件 的 氧 化;③ 润 湿性好;④ 流 动 性 好。上 述 四 点 使 ES一1助焊剂 的工 艺 性 良好。⑤ 有 良 好 的 热 稳定性,在 低 于 焊接温度时 保持 助 焊 剂 不 会 分 解,而 在焊接 时又 能发 挥其 活 性;⑥ 用E C一1清 洗 剂”很容 易 清除焊 剂 残涟。总 之,E S一1 助 焊 剂的助 焊 性好,焊 接质量可 靠,无 虚 焊,焊 点 光 亮,无 大 的刺 激 性气 味,对 人 体 和 设 备 无 害。其各方 面 性能 与国 外 助 焊剂 R M A一1 8 5相 近。包 装 和 贮存1.包 装 装 人 不影 响 其 性 能 的 塑 料 桶中,不 得 有 渗 漏现 象。按 用 户需 要 分 1 0L、2 0 L装。. 2贮存 存 放在温度 为5 ~3 5 ℃ 的阴 凉处。贮 存 期1年。研 制单 位无 锡 化 工 研 究 设计 院。由 化学 工业 部 军 工 办 下 达 研 制 任 务,199 4 年 9 月通过 部 级 技术 鉴 定。注:1 ) 用 做 扩展 率试验 的 焊点试 样,不 清 除焊剂残 渣,在 其表 面 撤 上 白 奎 粉,用 毛 刷 轻 轻 往下刷,焊 剂残 渣 表 面 应 无 粘 性,白 要 粉 容 易 被除 去,称为合 格。2 )E C一1清洗 剂 由 无锡 化 工 研 究 设计 院配套研制 并 供 货。E S一2助 焊剂主 要 组 成以 WW 树脂 为 基 料,添加低 温 中 温 高 温活 化剂、表 面 活 性剂、金 属 缓蚀剂 ( 均 为化学 纯 或分 析 纯 ) 的松 香 和 有机 胺卤 化 物 混 合 体 系 的 弱 活 性 松 香 系 助 焊 剂( R M A )。施 工 条件 先 将待 焊 接 件搪 锡。搪锡时,先 进行 清洗,并 用 压 缩 空 气 吹 干,之 后在 待 焊 处涂 上 少量E S一2助 焊 剂,待 其 完 全干 涸 ( 即 不 发粘 ) 时,用 蘸 有 锡 铅 焊 料 的 烙铁头 接触待焊 接 件,待 焊 料 浸 润 助焊剂时 缓 慢移动 烙 铁头或 工 件,这样 待焊 接 件 上 就 均匀地 搪 上 一 层 锡 铅 合 金。用 醋酸 丁 醋 擦洗焊 剂残 渣。然 后 将 两工 件 焊 在一 起。性 能指 标不 挥 发 物含 量 ( % ) ) 4 5扩展 率 ( 写 )) 8 0卤 素 含量 ( % )镇 。.6 0干 燥 度合 格企 业 标 准号:Q / W H Y.J.T0 1 8一9 4用 途 及 特 点1.用 途 用于 航 空、航 天、航海 电 子 及
航 空 航 天 产 品 新 材 料( 一 )仪 表 工 业 中的黄 铜、柯伐合 金 的软钎焊,配套 焊料为 锡 铅焊 料。在 红 外 探 测 器 装 配 中杜瓦 瓶 上、下 套 法 兰 盘 ( 柯伐 合 金 ) 的 封装 上 已投人 生 产 使 用。2.特 点① 能 使锡铅焊料 和 柯伐 合 金较 好 浸 润;② 焊 缝表 面 光亮,气 密性 好;③ 用 醋 酸 丁 醋 擦 洗焊 缝,很 容 易清除焊剂 残 渣。E S一2的理 化性能 和 工 艺性能均 已 接 近国 外 助 焊 剂 K E S T E R一1 5 4 4的 水 平。实 测 理化 数 据 如 下:助 焊 剂E S一2 1 5 4 4不挥 发 物 含 量 ( %)4 9.1 6 5 3.3 7卤 素含 量 ( % )0.5 0 0 0.4 0 6扩展 率 ( % )5 5.2 8 3.5干 燥度 合 格 合 格包 装 和 贮 存1.包装 装 人 不 影响 其 性能的 塑 料桶中,不 得 有 渗 漏现 象。按 用 户需要 分 1 0L、2 0 L装。. 2贮 存 存放在温度为5 ~3 5 ℃ 的 阴凉处。贮存 期1 年。研 制 单 位 无锡化工 研 究 设计 院。由 化学工业 部军 工办 下 达 研制任务,1 9 9 4年9 月通 过部 级 技术鉴定。E S一3助焊 剂主 要 组 成以 活 化 剂 A、B、C为基 料,添 加表 面活 性 剂 和 保 护 物 的无机酸、无 机 盐系 为主 的助 焊 剂。施 工条件 先将工 件 的 待 焊 部位 涂 上E S一3助 焊 剂,用 电 烙铁挂 上 一层 锡 银 或锡铅 合 金,然 后 将 两工 件 挂 有 锡银或 锡 铅 合 金的 部位 贴 合 在一起,用 电 铬铁加 温,使 两工件焊接 在 一 起。性能 指标不 挥发 物 含 量 ( % ) ) 7 5扩展 率 ( 写 )) 8 0P H值2 ~ 5企 业 标准 号:Q / W H Y.J.T 0 1 9一9 4用 途 及 特点1.用 途 用 于 镍 基材 料、不锈 钢、黄铜等 材 料 的 焊 接,配 套 用 焊 料 为锡 银 合金、锡铅 合 金。在 红 外探 测 器 的 致冷器装 配中,已用 于 毛 细 管 ( 不 锈 钢 ) 与长 度 补 偿 块 ( 铅 黄铜)、与 内波纹管 ( 镍 ),芯 座 ( 不 锈 钢 ) 与 换热 管 ( 不 锈 钢 ) 等 的 焊 接。. 2特 点① 不 锈 钢一 般铬 含量 较 高,在 其 表 面形成 一 层 非 常 钝化 的 氧 化 膜,尤 其 是 氧化铬,它 的 熔 点高于不 锈 钢,是一 种 很难 除 去的氧 化 膜。本 助 焊 剂 对 不锈钢有 较 强 的 去 氧化膜特 性。② 熔 融 的银 对 氧 具有 高 溶 解性,在 凝固 过程中会排出 溶解 的 氧,易产 生 飞 溅 和 焊点 气 孔。本 助 焊 剂 能 有 效地保 护 熔融 的 焊缝金 属,不 产 生 飞 溅现 象 和 焊 缝气 孔。焊缝光亮、气密性好,焊 缝 强 度符合技术 要 求。③ 焊接工艺 性 好,焊接 质 量可 靠,焊 剂残渣容 易 被丙酮清 洗。E S一3 助 焊剂 的 理 化 性 能 已 接 近 国 外 料C A S T O L I N一1 5 7的 水 平。实 测 数据如 下:助 焊 剂E S一3 1 5 7不 挥发物含 量 ( %)8 3·5 09 2·7 8扩展 率 ( %)8 6·0 0 8 7·7 8P H 值4 3包 装 和 贮 存L包装 装人 不 影 响 其性 能 的 塑料 桶中,不得 有渗 漏 现 象。根 据 用 户 需要,分S L、l o L、2 5 L装。.2贮存 存放 在温 度 为5 ~ 3 5℃ 的阴凉 处,贮 存 期为1年,研制 单 位 无 锡 化 工 研 究设 计 院。由 化学 工 业 部 军 工 办 下 达 研 制任 务,1 9 9 4年9 月通 过 部 级技 术鉴定。
·8 3·E C一1清 洗 剂航 空 兵器1 9 9 5年 第5期主要 组 成以F H H溶 剂为 主,加 助 溶剂B A T、T H H,添 加表 面活 性 剂G G P。施 工 条件 将 焊好 的 印制 电 路板浸在E C一1清 洗 剂 中 清洗 或 用 棉 签蘸E C一1清 洗剂 擦 洗焊点。性 能 指 标外 观无 色 透明 液体沸程, ’(oC )1 1 5 ~ 1 2 5密 度 ( D I。) ( g / e m3 )1.6 0 ~ 2.6 -蒸 发残 渣 ( %)毛 0.0 1折 光 率 (n 秽 )一 5 0 2 9 ~ 1.5 0 3 2企 业 标 准号:Q /W H Y.J.T o 一6一9 4用 途 及 特点1.用 途 用于 印制 电 路 板装 配 中 对 焊点 的 焊 剂残 留 物进 行 清 洗。在 各种 印 制 电 路板 装 配 中,直接 将 板子浸在E C一1清洗 剂 中,摇 晃 几 下 清洗剂 即 能 将E S一1助 焊 剂的 残 留物 清 洗 干 净,十 分 方 便,且 保护分 立元 件 上的 标 志 不 受 影 响。2.特 点① 对 松 香 的 溶 解 速 度 快、溶 解 度大。② 不 影 响 电 子元 器件 的 性能 和 表 面 质量。③ 无毒、非 燃、非 爆,使 用 和 运 输 安全。④ 清 洗 方法 简 单,省 时 省 力 省 设 备。E c一1清 洗 剂 性能稳定 可 靠,清洗 效 果好,已 接 近 国 外 料 5 63 的 水 平。包 装 和 贮存1.包 装 装 人 不影 响 其 性能 的 铁 桶 内,不 得有 渗 漏现 象。根 据 用 户需 要 分 2 5k g、3 0 0 k g装。. 2贮存 存放 在温 度 为5 ~3 5 ℃ 的 阴凉 处。贮存期2年。研 制 单 位 无 锡 化 工 研 究 设 计 院。由 化学工业部军工 办下 达研 制 任务,1 9 9 4年9 月通 过部 级 技术 鉴 定。注:1 )本 产品 加 热至1 1 5 ~125 ℃ 馏 出份 不少于9 5 %。以 上4 项 编 者任余 贵( 航 空工业总 公 司 第 0 1 4中 心洛 阳,4 7 1 0 0 9 )她 应 和( 无锡 化 工 研 究 设计 院无锡,2 1 4 0 3 1 )·动 态消 息·美 海 军 完 成 四 枚s L A M导 弹发射 试验美 国 海军 最近 在 加利 福 尼 亚 州的“木 古 角”试 验基 地 进 行 演 习,从F/ A一 18C战斗机 上 发射 了4枚S L A M导 弹,全 部命中 目 标。在 模拟 战术 作 战 环 境下·发 射多 枚 同 类 导弹,攻 击 同 一 目 标,这 还是 第一 次。.S L A M导 弹 由 载 机 发射 之 后,使 用G P S数 据,采 用预先 设计 的轨道,飞 到 目 标 区 域。把 导 弹红外导引头 捕 获 的 目 标 数 据 送 到F/ A一1 8 机 上,机 上 的发 射 控 制 员 把 导 引 头 的十 字线 对 准 特定 的 建筑物靶 标瞄准点,并 锁 定 目 标,导弹就 自 动 跟 踪 瞄准 点,对 着 同 一 目 标,连 续 命 中 4 次。译 自 《 航 空 情报 》 1 9 9 5.7 P 1 3 4杨 歧 霞 译 陈 文 藻 校海尔 法I导 弹 开 始 在 国 际 上 销售美 国 陆 军 已 准 许 在 国际上销 售海 尔 法 反装 甲导弹。马丁·马 里 埃 塔公 司 设 计制造 的海 尔 发I导弹,用 于 装备陆 军阿帕奇 ( A aP c he) 攻击直 升 机 和 海军 陆 战 队 超 级 眼 镜 蛇 ( S u Pe r C o br a )攻 击直升机。海尔 法I导弹是 以 原海 尔 法 导 弹为基 础的 改 进 型。它使 用 了 与 原型相 同 的 激 光制 导,但 由 于 它 的 抗 光 电干 扰 能力,在 云 团 下 低弹 道 上飞 行 的 能力,对 假 目标 反射的 区 别能力,以 及对 主 动装 甲 层的 穿 透 能 力而 显 示 出 极 为 突出 的 改 进 特 性。去 年6月,第 一 枚海 尔 法1 导 弹从 马 丁·马 里 埃塔 公 司的 装 配 线 上组装 交 付。译 自 《 In t e r a vi a 》 9 5.4 Vo l.5 0.N o.5 8 9 )余豫 西 译张军 校
相关热词搜索: 湖南 新材料 航天 研究院 技术版权所有:方远公文网 200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方远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方远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07012513号-1